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羅娜向記者展示稻田中養殖的小龍蝦。張因祥攝中新網信陽9月22日電(張因祥)開插秧機,獨自耕種1600多畝土地;稻蝦共養,300多田凈賺了50多萬元。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樣的“大手筆”竟出自一個90后女孩之手。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前夕
羅娜向記者展示稻田中養殖的小龍蝦。 張因祥 攝
中新網信陽9月22日電(張因祥)開插秧機,獨自耕種1600多畝土地;稻蝦共養,300多田凈賺了50多萬元。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樣的“大手筆”竟出自一個90后女孩之手。
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前夕,記者跟隨采風團在河南信陽采訪秋收情況時,見識了這位新時代女農民的風采。
在信陽市羅山縣子路鎮李樓村齊心崗組的一塊稻田邊,一頭短發、戴著黑框眼鏡的羅娜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熟練地的從田溝中拉出一個1米多長的地籠網,彎下腰挽起網兜往地上筐中一倒,幾十只暗紅色的小龍蝦紛紛落入筐中。
“這些養在稻田里的小龍蝦,肉肥味美,市場行情非常好。從四月份開始,每天凌晨三點多我都會來田里收網,再開著小貨車把小龍蝦帶到市場上去賣。當時,一斤最高能賣到35元—45元左右,而且不愁銷。”羅娜告訴記者,僅靠小龍蝦她今年已經純賺了50多萬元。
據了解,稻蝦共養是近年來信陽大力推行的一種高效農業生態種養模式,這種模式具有投資少、風險小、周期短、見效快、帶動強、效益佳的特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對于別人來說,今年可能是‘單收’,但對于我來說卻是‘雙收’。不僅有龍蝦的收入,還有水稻的收入。”提起自家“稻蝦”帶來的豐收,羅娜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和驕傲。
金風農場稻蝦共養示范基地。 張因祥 攝
羅娜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現在普通的一畝稻田就打1000多斤糧食,也就賣1000多塊錢,但是實行稻蝦共養,一年可產生一季稻兩季蝦,每畝可產稻谷400公斤、龍蝦150公斤,綜合畝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是單純種水稻年收益的4倍!”
“稻蝦共養不僅小龍蝦獲得很好收益,其種出的稻蝦米因為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口味清淡,糯而不粘,入口回甜,既天然又健康,深受市場青睞。”羅娜自豪地告訴記者,“別看我這幾百畝水稻還未收割,但大米早就被米業公司全部預訂了,而且是高出普通水稻一倍的價格! ”
這位1992年出生的羅山姑娘,中專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因家里承包土地,回家看到年過半百的父母還在辛苦務農,很是心疼。為了幫家里減輕負擔,2013年,她在父親的幫助下,返回家鄉流轉附近村莊土地1600多畝,創辦了“金風家庭農場”,并學會了開拖拉機、旋耕機、插秧機等多種農機具,成為信陽市最年輕的農機手。當年,她種的水稻平均畝產就達1200斤,小麥畝產900斤,被稱為最年輕的“家庭農場主”。
2017年8月,羅娜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學會了養龍蝦技術,又承包350畝低洼坑塘地,采取稻蝦共作農業模式,利用稻田淺水環境既種稻又養蝦,大大增加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實現了生態、蝦、糧的三豐收。
據悉,為鼓勵以“稻蝦共養”為代表的稻漁綜合種養,調動農民積極性,羅山縣對全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進行全面部署,成立了羅山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頒布獎補標準以及相關支持、獎勵政策。目前,該縣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戶、種養企業22家,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5萬多畝。
?“預計2018年全縣小龍蝦年產量可達380萬公斤,蝦稻產量1000萬公斤;小龍蝦年產值達2億元以上,初步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目標。”羅山縣農業局副局長謝永昌告訴記者。
“現在國家政策好,政府扶持力度大,集約化糧食生產很有前途,對發展現代農業我很有信心。”羅娜豪情滿懷地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像我一樣回到農村,扎根農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更多的幸福。
據了解,致富后的羅娜,不忘助貧扶貧。今年,她的合作社農場共幫扶280余戶貧困戶,鼓勵農戶積極融入產業發展,實現增收,在脫貧的道路中力爭達到產業增效和農戶雙贏。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