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南自古人才輩出,特別是晚清至近代中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湖南人的歷史,而這些書寫歷史的湖南人大部分又是讀書科舉出身。“進士”,進而為士,意味著考中進士就可以做官了。湖南到底出了多少個進士?各個朝代我們湖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南自古人才輩出,特別是晚清至近代中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湖南人的歷史,而這些書寫歷史的湖南人大部分又是讀書科舉出身。“進士”,進而為士,意味著考中進士就可以做官了。湖南到底出了多少個進士?各個朝代我們湖南又有多少進士?這些進士都來自湖南哪些地方呢?為此,筆者經過一番考究,收集整理一下湖南進士名錄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進士
從唐代開始計,到滿清結束封建科舉,湖南的進士總人數是:2432人,其中唐代:27人,五代:4人,宋代:948人,元代:143人,明代:565人,清代:745人。湖南人開始在歷史上顯露鋒芒以滿清為盛,所以,筆者今天就和大家盤點一下清朝湖南籍的那些進士,很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有一些就在您身邊的人只是您沒有去了解過。
順治時期湖南籍進士
順治九年(1652年):陳維國(湖南武陵)、田郡玉(湖南澧州)、尹惟日(湖南茶陵)、黃 鈊(湖南善化)、俞崇修(湖南澧州)。
順治十二年(1655年):劉昌臣(湖南武陵)、胡虞潢(湖南武陵)、戴 斌(湖南武陵)。
順治十五年(1658年):王世英(湖南澧州)、于登俊(湖南澧州)、鄧永芳(湖南攸縣)、陳覲圣(湖南武陵)、石 鯨(湖南武陵)、彭之鳳(湖南漢壽)、李開早(湖南武陵)。
順治十六年(1659年):沈可選(湖南武陵)、廖聯翼(湖南衡陽)、廖應召(湖南永興)、史甲先(湖南沅陵)、楊柱朝(湖南巴陵)。
順治十八年(1661年):羅人琮(湖南桃源)、陳于逵(湖南酃縣)、唐世徵(湖南湘潭)。
康熙朝湖南籍進士
康熙三年(1664年):車萬育(湖南寶慶邵陽)-《聲律啟蒙》的作者、劉 恂(湖南辰溪)、吳李芳(湖南寶慶邵陽)。
康熙十二年(1673年):金門楫(湖南安鄉)。
康熙十八年(1679年):劉鴻誥(湖南巴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張召華(湖南華容)、張明先(湖南安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李樸大(湖南永興)。
康熙三十年(1691年):陳鵬年(湖南湘潭)、文志鯨(湖南桃源)。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黃中理(湖南善化)、譚尚箴(湖南衡山)、海鳳翥(湖南衡陽)、鄒世任(湖南酃縣)。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車鼎晉(湖南寶慶邵陽)。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裴正時(湖南善化)、陳雅琛(湖南益陽)、吳 堂(湖南華容)、張 謙(湖南沅州)。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楊 緒(湖南武陵)。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彭維新(湖南茶陵)、段巘生(湖南常寧)、楊為棫(湖南巴陵)、潘 楷(湖南華容)。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祖班(湖南攸縣)、張 玢(湖南湘潭)、曾世琮(湖南湘潭)、黃承祖(湖南湘潭)、吳承捷(湖南新化)、白 兼(湖南華容)、楊 紹(湖南武陵)。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永祜(湖南武陵)。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車敏來(湖南寶慶邵陽)、敬 籗(湖南寶慶邵陽)。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楊超曾(湖南武陵)、楊 纘(湖南武陵)、楊枝建(湖南湘陰)、胡虞繼(湖南湘潭)。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韓 楷(湖南善化)。
康熙六十年(1721年):李天龍(湖南湘潭)、黃 秀(湖南巴陵)、彭士商(湖南衡山)。
雍正朝湖南籍進士
雍正元年(1723年):王純鏳(湖南攸縣)、陶士倧(湖南寧鄉)、羅國珠(湖南攸縣)。
雍正二年(1724年):王文清(湖南寧鄉)、彭心鑒(湖南湘鄉)、陶良瑜(湖南瀏陽)、劉良璧(湖南衡陽)、唐傳鉎(湖南衡陽)、李大章(湖南華容)、郭 振(湖南武陵)。
雍正五年(1727年):黃 琰(湖南善化)、孟啟謨(湖南湘陰)、陳其嵩(湖南衡山)、周命育(湖南衡陽)、鄭士玉(湖南耒陽)、伍澤榮(湖南祁陽)。
雍正八年(1730年):劉暐潭(湖南長沙)、劉暐澤(湖南長沙)、常 琬(湖南長沙)、王邦光(湖南湘陰)、段海生(湖南常寧)、劉元燮(湖南湘潭)、陽 晼(湖南祁陽)、高以永(湖南華容)、唐效堯(湖南辰溪)。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九鈞(湖南湘潭)、陳大受(湖南祁陽)、徐日毅(湖南益陽)、張 瑗(湖南湘潭)、羅源漢(湖南長沙)、李 元(湖南衡山)、劉元炳(湖南湘潭)、周宣猷(湖南長沙),李 德(湖南衡陽)、張榮倫(湖南衡陽)、楊 琨(湖南新化)、扶道弘(湖南酃縣)、康曾詔(湖南衡山)、瞿信昭(湖南湘陰)、周 儒(湖南祁陽)。
乾隆朝湖南籍進士
乾隆元年(1736年):楊景曾(湖南武陵)、曠敏本(湖南衡山)、伍澤梁(湖南祁陽)、羅源浩(湖南長沙)、張汝潤(湖南善化)、鄧泌科(湖南常寧)、栗榮訓(湖南會同)、范宗佺(湖南桂陽)、龔乃愈(湖南澧州)、張光華(湖南攸縣)、周宣徽(湖南長沙)、周昌德(湖南零陵)、楊明倫(湖南安鄉)、戴 鰲(湖南臨澧)。
乾隆二年(1737年):張九鎰(湖南湘潭)、劉天位(湖南武陵)、丁一燾(湖南衡陽)、曠牧本(湖南衡山)、胡師孟(湖南湘潭)、潘世曉(湖南湘潭)、朱慶旦(湖南平江)。
乾隆四年(1739年):周 燾(湖南茶陵)、聶 燾(湖南衡山)、蔡揚宗(湖南湘潭)、黃澍綸(湖南善化)、黃玉衡(湖南善化)、孫良貴(湖南善化)、鄧承齊(湖南桂東)、謝 才(湖南安仁)。
乾隆七年(1742年):皮殿選(湖南善化)、黃遇隆(湖南寧鄉)、周宣武(湖南長沙)、張載遠(湖南常寧)、向廷柱(湖南沅陵)、向 嵐(湖南溆浦)、汪 菼(湖南善化)、羅以純(湖南嘉禾)、胡澤潢(湖南寧鄉)、許伯政(湖南巴陵)。
乾隆十年(1745年):歐陽正煥(湖南衡陽)、劉元熙(湖南湘潭)、何又爽(湖南道州)、楊 瑝(湖南湘陰)、曾光先(湖南湘陰)、李名得(湖南湘潭)、袁 芳(湖南衡陽)、魏 紹(湖南沅陵)。
乾隆十三年(1748年):余 潮(湖南攸縣)、陳天寵(湖南靖州)、馬宗良(湖南澧州)、陳夢麒(湖南湘陰)、陳長鎮(湖南武陵)、王昭熙(湖南湘潭)。
乾隆十六年(1751年):羅 典(湖南湘潭)、周世盛(湖南長沙)、徐名彝(湖南湘陰)、劉家珙(湖南衡陽)、陳在璣(湖南武陵)、林愈蕃(湖南宜章)。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李亦梅(湖南瀏陽)、湯 堮(湖南祁陽)、王世瑞(湖南衡山)、熊道陞(湖南巴陵)。
乾隆十九年(1754年):陳夢元(湖南攸縣)、林學易(湖南衡山)、鄧正琮(湖南益陽)、李仕清(湖南巴陵)、盧世昌(湖南桂陽)。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劉亨地(湖南湘潭)、黃道恩(湖南寧鄉)、翁 燿(湖南湘潭)、簡昌璘(湖南寶慶邵陽)、蔣載熹(湖南瀏陽)。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劉權之(湖南長沙)、張世淥(湖南湘潭)、黃楚彥(湖南長沙)、蔣一璁(湖南桂東)。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余廷燦(湖南長沙)、蔡 燦(湖南益陽)、劉校之(湖南長沙)、周克遵(湖南華容)、陳 時(湖南桂東)。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易文基(湖南長沙)、張世法(湖南湘潭)、費志學(湖南巴陵)、潘 相(湖南安鄉)、劉啟秀(湖南寶慶邵陽)。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周恭先(湖南新化)、羅國章(湖南長沙)、張世澤(湖南湘潭)、王 恩(湖南寧鄉)、鄧文泮(湖南湘鄉)。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羅國俊(湖南湘鄉)。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劉詔陞(湖南衡山)、劉文徽(湖南武岡)、吳俊升(湖南沅江)、龔大萬(湖南武陵)、吳思樹(湖南新化)、范宗裕(湖南桂陽)。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王坦修(湖南寧鄉)、貴逢甲(湖南武陵)、張尚懷(湖南長沙)。
乾隆四十年(1775年):羅修源(湖南湘潭)、石養源(湖南湘潭)、周錫溥(湖南湘潭)、黃昌禔(湖南湘潭)。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張九鐔(湖南湘潭)、張德安(湖南華容)、謝最淳(湖南益陽)。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張國泰(湖南安鄉)、羅楚望(湖南新化)、陳培英(湖南長沙)、謝振定(湖南湘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張經田(湖南湘潭)、石鷓翥(湖南湘潭)、黃昭著(湖南桂東)、曠楚賢(湖南衡山)、張廷儀(湖南湘潭)。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張世濂(湖南湘潭)、劉若璪(湖南長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陳士雅(湖南長沙)、周 鍔(湖南長沙)、龔鶴鳴(湖南善化)。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王斯飏(湖南衡陽)、吳 灼(湖南湘陰)、周 栻(湖南零陵)。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黃齊煥(湖南湘鄉)、羅廷彥(湖南衡山)。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周系英(湖南湘潭)、朱聲亨(湖南湘潭)、唐仲冕(湖南善化)、王啟聰(湖南衡陽)。
乾隆六十年(1795年):向曾賢(湖南平江)、周有聲(湖南長沙)、楊業萬(湖南寧鄉)。
嘉慶朝湖南籍進士
嘉慶元年(1796年):周 圭(湖南零陵)、譚景韓(湖南衡陽)、楊 健(湖南桂東)、趙慎畛(湖南武陵)、張再英(湖南長沙)。
嘉慶四年(1799年):蔣云官(湖南道州)、李象鵠(湖南長沙)、方應綸(湖南巴陵)、彭昌運(湖南巴陵)、羅志謙(湖南安化)、歐陽厚均(湖南安仁)、尹 澍(湖南湘潭)。
嘉慶六年(1801年):余正煥(湖南長沙)、袁名曜(湖南寧鄉)、傅承緗(湖南湘鄉)、聶鎬敏(湖南衡山)、羅 琦(湖南善化)、方同煦(湖南臨湘)、丁公路(湖南寧鄉)、饒先睿(湖南長沙)、范仲映(湖南桂陽)、黃思芝(湖南溆浦)、盧兆鰲(湖南安仁)。
嘉慶七年(1802年):陶 澍(湖南安化)、林文竹(湖南巴陵)、喻宣孝(湖南寧鄉)、歐陽?(湖南寶慶邵陽)、劉開誠(湖南寧鄉)、申啟鑣(湖南祁陽)、向 序(湖南巴陵)、馬倚元(湖南衡陽)、張如相(湖南新化)。
嘉慶十年(1805年):彭 浚-狀元(湖南衡山)、何凌漢(湖南道州)一甲第三名、聶銑敏(湖南衡山)、向肇嶐(湖南溆浦)、符 鴻(湖南益陽)、蔣湘垣(湖南湘鄉)、李新祐(湖南臨湘)、王泉之(湖南桂東)。
嘉慶十三年(1808年):石承藻(湖南湘潭)一甲第三名、賀長齡(湖南善化)、唐業謙(湖南善化)、鄭世俊(湖南長沙)、瞿家鏊(湖南瀏陽)、譚鵬霄(湖南桂東)、蔣舒惠(湖南寶慶邵陽)、李象溥(湖南長沙)、易煥暄(湖南湘陰)、孫均銓(湖南辰溪)。
嘉慶十四年(1809年):劉教五(湖南長沙)、彭永思(湖南長沙)、曹德贊(湖南桂陽)、蔡信芳(湖南善化)、唐 鑒(湖南善化)、賀懋椿(湖南寧鄉)、常英瑚(湖南衡陽)、王 育(湖南安化)。
嘉慶十六年(1811年):周樹槐(湖南長沙)、黃崇光(湖南安化)、王繼昺(湖南湘潭)、李在青(湖南湘潭)、易良俶(湖南黔陽)、尹作翰(湖南湘潭)、蔡世英(湖南湘鄉)、李象鹍(湖南長沙)、戴南昆(湖南武陵)、黃元吉(湖南寧遠)。
嘉慶十九年(1814年):張學尹(湖南湘陰)、賀熙齡(湖南善化)、鄭敦允(湖南長沙)、張延閥(湖南長沙)、伍先準(湖南耒陽)、魏 湘(湖南長沙)、畢光堯(湖南善化)、汪 璨(湖南湘潭)。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劉祖煥(湖南衡陽)、趙先雅(湖南益陽)、龍 瑛(湖南湘潭)、黃德濂(湖南安化)、余昌泮(湖南新化)、譚 驤(湖南寶慶邵陽)、陳信芳(湖南瀏陽)、羅 瑛(湖南善化)、袁汝嵩(湖南寧鄉)、張士醇(湖南臨湘)。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胡達源(湖南益陽)一甲第三名、劉夢蘭(湖南武陵)、黃世名(湖南湘陰)、郭維城(湖南長沙)、謝興峣(湖南湘鄉)、尹榮組(湖南酃縣)、張家栻(湖南湘潭)、陳道隆(湖南黔陽)。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王德寬(湖南武陵)、張星煥(湖南善化)、陳啟伯(湖南善化)、楊延亮(湖南長沙)、方功鉞(湖南巴陵)、易卓梅(湖南湘鄉)、張世翼(湖南常寧)、歐陽光(湖南桂東)。
道光朝湖南籍進士
道光二年(1822年):楊上容(湖南寧遠)、周樹棠(湖南長沙)、舒夢齡(湖南溆浦)、謝興宗(湖南湘鄉)、吳登選(湖南武陵)。
道光三年(1823年):郭如翰(湖南湘潭)、周含萬(湖南寧鄉)、鄭敦亮(湖南長沙)、曹春曉(湖南長沙)、劉功傑(湖南長沙)、魏 崧(湖南寶慶)、丁善慶(湖南桂東)、陳盛朝(湖南臨澧)、熊光大(湖南零陵)、常大淳(湖南衡陽)、湯 鵬(湖南益陽)、余宗訓(湖南平江)。
道光六年(1826年):俞東枝(湖南善化)、成章瓚(湖南寧鄉)、李嗣棠(湖南新化)、易 桐(湖南湘鄉)、劉守坤(湖南寶慶邵陽)、李毓鍾(湖南桂東)、鄧亮功(湖南桂東)、單朝詔(湖南平江)、羅登舉(湖南安鄉)、方宗鈞(湖南巴陵)、楊邦雋(湖南湘潭)、洪 燮(湖南衡陽)。
道光九年(1829年):李興元(湖南長沙)、彭舒萼(湖南長沙)、夏 恒(湖南攸縣)、王 寅(湖南武陵)、羅繞典(湖南安化)、易 棠(湖南善化)、陳起詩(湖南郴州)。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陳本欽(湖南長沙)、譚顯相(湖南攸縣)、李 翔(湖南武陵)、李星沅(湖南湘陰)、勞崇光(湖南善化)、黃維同(湖南善化)。
道光十三年(1833年):周有簠(湖南長沙)、童 翚(湖南寧鄉)、楊蔚春(湖南長沙)、鄒新照(湖南寶慶)、陳芝齡(湖南桂東)、方大淳(湖南巴陵)、黎光曙(湖南湘潭)、羅象晨(湖南善化)。
道光十五年(1835年):鄭敦謹(湖南長沙)、王 政(湖南善化)、周頤昌(湖南寧鄉)、王家勛(湖南新化)、李 謨(湖南長沙)、歐陽時(湖南新化)、何慶元(湖南桂陽)、周振之(湖南益陽)、黃輔辰(湖南醴陵)、張敬修(湖南善化)、李漢章(湖南平江)。
道光十六年(1836年):羅源一(湖南長沙)、羅洪賡(湖南桂東)、胡林翼(湖南益陽)-湘軍名將、唐李杜(湖南祁陽)、何紹基(湖南道州)。
道光十八年(1838年):梅鍾樹(湖南寧鄉)、成 毅(湖南湘鄉)、陳源兗(湖南茶陵)、李湘甲(湖南湘潭)、曾國藩(湖南湘鄉)-湘軍創始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陳洪鐘(湖南長沙)、黃兆麟(湖南善化)、黃 倬(湖南善化)、黃賜履(湖南善化)、鄒正杰(湖南瀏陽)、王繼閥(湖南湘潭)。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徐 棻(湖南長沙)、胡 焯(湖南武陵)、陳啟邁(湖南武陵)、吳榮楷(湖南湘鄉)、曾廣淵(湖南湘鄉)、胡廷弼(湖南湘潭)。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周玉麒(湖南長沙)、劉應祥(湖南新化)、杜學禮(湖南臨武)、黃慶蘐(湖南醴陵)、李 杭(湖南湘陰)、吳英樾(湖南湘陰)、周 琛(湖南湘陰)。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 源(湖南隆回)《海國圖志》的作者,睜眼看世界第一人。肖錦忠(湖南茶陵)狀元、周壽昌(湖南長沙)、黃廷瓚(湖南長沙)、李朝儀(湖南桂東)、黃輔相(湖南醴陵)、孫鼎臣(湖南善化)、夏家泰(湖南善化)、袁芳瑛(湖南湘潭)、周輯瑞(湖南善化)、謝邦鑒(湖南湘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徐樹銘(湖南長沙)、周道治(湖南長沙)、陳星煥(湖南長沙)、廖宗元(湖南寧鄉)、黃彭年(湖南醴陵)、孫頤臣(湖南善化)、賀桂齡(湖南善化)、郭嵩燾(湖南湘陰)-湘軍創始人之一、李得春(湖南湘陰)。
道光三十年(1850年):童秀春(湖南寧鄉)、李文瀾(湖南武陵)、楊彝珍(湖南武陵)、張允熙(湖南澧州)、鄒溥霖(湖南新化)、何拔秀(湖南湘潭)、歐陽藜照(湖南新化)、鐘昌勤(湖南平江)。
咸豐朝湖南籍進士
咸豐二年(1852年):王 楷(湖南長沙)、陳名傑(湖南長沙)、馮德珍(湖南武陵)、黎福疇(湖南湘潭)、張家鈺(湖南寶慶邵陽)、龔顯章(湖南巴陵)、夏家升(湖南善化)、易堂俊(湖南湘陰)。
咸豐三年(1853年):覃遠琎(湖南石門)、張 沄(湖南長沙)、李新莊(湖南寧鄉)、袁榘實(湖南寧鄉)、聶 泰(湖南衡山)、劉澍覃(湖南桂陽)、朱聯奎(湖南郴州)、龍 云(湖南常寧)。
咸豐六年(1856年):首調元(湖南郴州)、李壽蓉(湖南長沙)、涂覺綱(湖南長沙)、譚鍾麟(湖南茶陵)、顏卓之(湖南桂東)、陳彬綬(湖南善化)、陳國鼎(湖南善化)。
咸豐九年(1859年):金慶鵬(湖南長沙)、左 雋(湖南長沙)、黃錫彤(湖南善化)、王成驤(湖南武陵)、皮宗瀚(湖南善化)。
咸豐十年(1860年):歐壽橒(湖南長沙)、黃道讓(湖南臨澧)、謝寶鏐(湖南湘陰)、譚繼洵(湖南瀏陽)、黎培敬(湖南湘潭)會試第一。
同治朝湖南籍進士
同治元年(1862年):鄭業駿(湖南長沙)、柳熙春(湖南長沙)、龍湛霖(湖南攸縣)、謝維藩(湖南巴陵)、張銘煥(湖南巴陵)、饒繼惠(湖南臨湘)。
同治二年(1863年):姚 暹(湖南湘陰)、李端棻(湖南桂東)、羅重熙(湖南瀏陽)、周聲澍(湖南善化)一甲第二名、龔承鈞(湖南湘潭)、劉雙緣(湖南華容)、譚定澍(湖南益陽)、夏聲律(湖南善化)。
同治四年(1865年):周瑞松(湖南寧鄉)、肖晉卿(湖南長沙)、柳正笏(湖南長沙)、王先謙(湖南長沙)、劉鳳苞(湖南武陵)、嚴成儀(湖南武陵)、劉大方(湖南桂東)、黃中瓚(湖南永順)、茹 芝(湖南衡山)、肖玉春(湖南藍山)、周開銘(湖南益陽)、周慶恩(湖南湘潭)、張家槐(湖南善化)。
同治七年(1868年):黃自元(湖南安化)一甲第二名、陳啟泰(湖南長沙)、曹燮湘(湖南長沙)、蘇大治(湖南茶陵)、劉常德(湖南攸縣)、劉昌岳(湖南新化)、李郁華(湖南新化)、周崇傅(湖南零陵)、王裕嶸(湖南湘潭)、龔鎮湘(湖南善化)、王逢年(湖南善化)、張惟?(湖南善化)、周譓枝(湖南湘陰)、易鑒章(湖南湘陰)。
同治十年(1871年):毛松年(湖南長沙)、曹昌祺(湖南長沙)、陳理泰(湖南長沙)瞿鴻禨(湖南善化)、郭慶治(湖南長沙)、魏傅熙(湖南長沙)、潘宗壽(湖南善化)、楊開第(湖南善化)、方功渤(湖南巴陵)、何秉禮(湖南巴陵)、雷俊章(湖南武岡)、蘇開镕(湖南澧州)、劉廷鉞(湖南瀏陽)、黃興樹(湖南瀏陽)。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張百熙(湖南長沙)、任貴震(湖南瀏陽)、劉集勛(湖南益陽)、鄭秉成(湖南寶慶邵陽)、李 蕊(湖南祁陽)、袁錫齡(湖南長沙)、翁壽(湖南湘潭)、陳聞錦(湖南沅江)、張 坤(湖南華容)、張福恒(湖南善化)、胡均學(湖南長沙)、張鵬翥(湖南湘潭)、田蘇游(湖南益陽)、曾延里(湖南寶慶邵陽)、龍 駒(湖南益陽)。
光緒朝湖南籍進士
光緒二年(1876年):朱卓英(湖南湘潭)、尹錫綸(湖南寶慶邵陽)、鄭 芝(湖南長沙)、劉 鋒(湖南瀏陽)、周紱麟(湖南長沙)、黃均隆(湖南湘潭)、唐大琬(湖南零陵)、陳兆文(湖南桂陽)、王金映(湖南長沙)、黃瀠之(湖南善化)、余嵩慶(湖南武陵)、涂景濂(湖南長沙)、黃顯瓚(湖南寧鄉)、陳煥新(湖南巴陵)、黃國瑾(湖南醴陵)。
光緒三年(1877年):曹 變(湖南桂陽)、孫宗錫(湖南善化)、孫宗穀(湖南善化)、周鑾詒(湖南道州)、成明郁(湖南新化)、楊先俊(湖南長沙)、周克寬(湖南武陵)、易炳奎(湖南瀏陽)、劉兆梅(湖南巴陵)、陳熙昱(湖南武陵)、袁寶彝(湖南綏寧)、譚肇松(湖南湘潭)、劉人熙(湖南瀏陽)、楊孝寬(湖南臨澧)。
光緒六年(1880年):馮錫仁(湖南沅陵)、譚鑫振(湖南衡山)一甲第三名、祝松云(湖南衡陽)、汪 概(湖南善化)、曹詒孫(湖南茶陵)一甲第二名、楊澍先(湖南善化)、陳 鼎(湖南衡山)、李和卿(湖南巴陵)、張銘和(湖南善化)、謝樹熿(湖南湘潭)、戴輔(湖南湘潭)、楊依斗(湖南衡山)、蔡枚功(湖南湘潭)、李肇庚(湖南長沙)。
光緒九年(1883年):何維棟(湖南道州)、鄭祖煥(湖南湘陰)、俞成慶(湖南善化)、黃傳禮(湖南長沙)、陳毓光(湖南衡山)、張荀鶴(湖南華容)、彭清藜(湖南長沙)、葛慶同(湖南善化)、陳阜嘉(湖南衡陽)、盛昌華(湖南武陵)、譚福泉(湖南桂東)、謝池春(湖南耒陽)、田應達(湖南鳳凰)。
光緒十二年(1886年):孔憲教(湖南長沙)、任祐觀(湖南巴陵)、吳國鏞(湖南湘陰)、李子茂(湖南衡山)、李子榮(湖南衡山)、李宗裕(湖南長沙)、李 垚(湖南沅陵)、李夢瑩(湖南長沙)、袁楚藩(湖南祁陽)、彭 述(湖南桂東)、姚際虞(湖南衡陽)、戴朝普(湖南長沙)、陳兆葵(湖南桂陽)、余肇康(湖南長沙)、常 牧(湖南長沙)。
光緒十五年(1889年):唐右楨(湖南武陵)、譚汝玉(湖南湘潭)、王世琪(湖南寧鄉)、夏聲喬(湖南善化)、夏時泰(湖南衡陽)、吳嘉瑞(湖南長沙)、吳 獬(湖南臨湘)、李登云(湖南衡山)、黃傳祁(湖南長沙)、杜本崇(湖南善化)、陳嘉言(湖南衡山)、陳昌曇(湖南武陵)、陳長橿(湖南瀏陽)、曾廣鈞(湖南湘鄉)。
光緒十六年(1890年):王龍詔(湖南寶慶邵陽)、王以慜(湖南武陵)、王燿文(湖南寧鄉)、李長郁(湖南桂東)、彭文明(湖南湘鄉)、蕭受祺(湖南益陽)、蕭大猷(湖南益陽)、黃履初(湖南善化)、楊覲圭(湖南善化)、羅維垣(湖南善化)、陸承宗(湖南長沙)、陳乃績(湖南長沙)、陳守晸(湖南長沙)。
光緒十八年(1892年):夏時濟(湖南衡陽)、汪詒書(湖南善化)、洪汝源(湖南寧鄉)、李華芬(湖南耒陽)、葉德輝(湖南湘潭)、趙啟霖(湖南湘潭)、曹廣植(湖南長沙)、劉潤珩(湖南湘陰)、劉 鐸(湖南善化)、俞鴻慶(湖南善化)。
光緒二十年(1894年):譚詔裘(湖南善化)、譚先節(湖南寧鄉)、尹銘綬(湖南茶陵)、熊希齡(湖南鳳凰)民國總理、黎承禮(湖南湘潭)、鄒銘恩(湖南善化)、蕭文昭(湖南善化)、薛炳善(湖南善化)、黃鳳岐(湖南安化)、胡汝霖(湖南長沙)、胡矩賢(湖南長沙)、馬瀛煥(湖南長沙)、周楙謙(湖南寧鄉)、鄭 沅(湖南長沙)一甲第三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方朝治(湖南巴陵)、章 華(湖南長沙)、王龍文(湖南湘鄉)一甲第三名、任錫純(湖南長沙)、黎敬先(湖南湘陰)、李發宜(湖南醴陵)、李最高(湖南臨湘)、袁緒欽(湖南長沙)、戴展誠(湖南武陵)、蕭 榘(湖南寶慶邵陽)、蕭榮爵(湖南長沙)、黃瑞蘭(湖南平江)、羅長裿(湖南湘鄉)、劉 鍠(湖南攸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許鄧起樞(湖南湘鄉)、夏壽田(湖南桂陽)一甲第二名、張百禥(湖南長沙)、張鴻基(湖南長沙)、張興慧(湖南寧鄉)、伍毓崧(湖南新化)、馮 由(湖南衡陽)、李樹松(湖南桂東)、薛倓善(湖南益陽)、楊詠裳(湖南善化)、劉重堪(湖南新寧)、周 渤(湖南長沙)、周國光(湖南湘鄉)、周榮期(湖南善化)。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郭立山(湖南湘陰)、郭宗熙(湖南善化)、王景峨(湖南益陽)、張忠沅(湖南瀏陽)、吳建三(湖南長沙)、袁大琖(湖南長沙)、彭紹宗(湖南湘陰)、黃 霦(湖南祁陽)、黃純垓(湖南郴州)、黃兆枚(湖南長沙)、曹典初(湖南長沙)、易順豫(湖南武陵)、周 旭(湖南湘陰)、曾 熙(湖南衡陽)、鄭家溉(湖南長沙)、許岳鍾(湖南沅陵)、張通謨(湖南湘潭)、梁煥奎(湖南湘潭)、羅良鑒(湖南善化)。
光緒三十年(1904年):童錫燾(湖南寧鄉)、譚延闿(湖南茶陵)會元、龔福燾(湖南善化)、王景崧(湖南益陽)、張稱達(湖南永綏)、蘇 輿(湖南平江)、黃瑞麒(湖南善化)、楊濟時(湖南祁陽)、陳 毅(湖南湘鄉)、陳繼舜(湖南長沙)、陳兆槐(湖南新化)、余維翰(湖南平江)。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