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有點心疼明星了:既想人家捐得多,又想人家賺得少,這矛盾不矛盾?作為一名愛惜羽毛的實力派演員,孫儷一向給大家以“不拍電視劇則好,如果拍就必是精品”的良好印象。這不,最近,以她為女主的,聚焦房產中介行業的職場劇《安家》又火了,很多人評價它是為
我有點心疼明星了:既想人家捐得多,又想人家賺得少,這矛盾不矛盾?
作為一名愛惜羽毛的實力派演員,孫儷一向給大家以“不拍電視劇則好,如果拍就必是精品”的良好印象。
這不,最近,以她為女主的,聚焦房產中介行業的職場劇《安家》又火了,很多人評價它是為數不多的良心職場劇,孫儷憑借精準到位的表演再次登上了熱搜。
孫儷《安家》?
但,人紅是非多,孫儷也攤事兒了,有人爆料她接《安家》拿了高達1620萬的超高片酬,但她和鄧超給武漢捐款才僅僅30萬,鮮明的數字反差讓廣大吃瓜群眾覺得娘娘是不是太貪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想弄明白這件事兒,得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先說說娘娘拿1620萬片酬過分不過分?
綜合各方面因素,我覺得不過分。
第一,演員的片酬和影視劇的商業價值掛鉤,《安家》具備爆款潛質,演員的片酬理所當然高。
《安家》在商業上占了三個大便宜:
1、房產中介行業,首部精品國產職場劇。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大家可以好好想想有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國產職場劇,劇中的職場又給你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我估計百分之百的觀眾都看過國產職場劇,可印象嘛,恐怕沒有。
原因很簡單,我們看過的大多數國產職場劇都是偽職場劇,如果細分的話,又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打著“職場”標簽的裝X偶像劇,其特征是:所有演員都梳著锃亮的油頭,打著雪白的粉底,說著不食人間煙火的臺詞,住著與工資水平明顯不符的大房子,談著“霸道總裁愛上你”式的戀愛,比如,和《安家》同期播出的《完美關系》就是這個類型,這里的職場根本就不是真實的職場,是編劇虛構的職場;
還有一類是打著“職場”標簽的情感劇,其特征是:比上一種更生活化,但有關職場的內容只占了少部分,大部分內容都是家長里短、狗血愛情,比如《離婚律師》。
可《安家》不同,《安家》是真正用了心的職場劇。
它改編自經典日劇《賣房子的女人》,這部日劇口碑很好,所以《安家》在基因上具有優勢;同時,《安家》由知名編劇六六(《蝸居》、《王貴與安娜》的編劇)親自操刀,進行本土化改編,劇本質量有保障。從內容上看,《安家》去掉了濾鏡、粉底與裝X,使職場回歸到自然、真實的狀態,通過描述小人物職場奮斗史,展現房產中介行業的辛酸苦辣。
雖然,行業不同,但職場規則和人性都是相通的,當看到劇中人為生活奔波勞碌卻向家里報喜不報憂時;當看到他們辛辛苦苦伺候客戶,卻被客戶甩臉子時;當看到收入很高的店長叱咤職場,家里卻有一本沒法念的經時……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一切都注定《安家》會在稀缺的市場上取得不俗的成績。
2、迎合老百姓關心的買房問題,想不火都難。
《安家》將劇情聚焦到房地產行業,講述老百姓最關心的房產買賣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容易火的領域,比如,2009年,電視劇《蝸居》便因講述大城市買房難的問題而成為當時的爆款。
時至今日,房產買賣問題依然沒過時,為《安家》提供了內容上的優勢,而編劇也不負眾望將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毫不避諱地搬上熒幕。
比如,海清飾演的宮醫生是醫學博士,丈夫也是高級知識分子,夫婦兩人在上海打拼七年,卻仍住著90年代、62平方米的擁擠老宅,為沒錢買大一點的房子而焦慮;
再比如,老兩口賣了一輩子包子終于有錢為兒子全款買房,一分錢沒花的兒媳婦卻要求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這些情節都直擊老百姓的痛點,《安家》能將尺度放得如此大,想不火都難。
中國老百姓安土重遷,房子從來都不是房子,而是家園。正因如此,房產中介表面上是與買賣房子的人打交道,但本質上是與一個個家打交道。這些家或貧寒而溫情(包子鋪的老兩口)、或富貴而險惡(闞老板和他的小三),既是時代的橫截面,也是時代發展矛盾聚合點。正因如此,這里邊有很多家長里短的、煙火氣十足的故事,看著令人動容。
3、疫情為《安家》提高收視率提供了天時。
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里,最常干的事兒就是追劇,《安家》選擇在這個當口播放,對于提高收視率有著“天時”優勢。
所以,基于《安家》的爆款潛質,演員片酬因水漲而船高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二,孫儷是《安家》挑大梁的不二人選,理應獲得比別人更高的片酬。
《安家》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部大女主劇,女主在劇情設定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再加上,劇中有韓童生、丁嘉麗、郭濤、海清、李宗翰等戲骨客串,女主必須壓得住場才能錦上添花。
國內女演員很多,但能演大女主的演員卻不多,年齡適宜、敢素顏出鏡的就更少了,不信咱掰著手指頭數數:趙薇、馬伊琍、周迅、徐靜蕾,這些實力派女演員固然很厲害,但她們都是七零后,與女主房似錦年齡相差較大,演起來會非常違和,只有82年出生的孫儷演技、好年齡適宜,再合適不過。
而從孫儷的表現來看,也是可圈可點,雖然,仍有小部分觀眾挑剔她演得呆板,編劇六六卻給予極高的認可,她表示女主因為家庭背景的原因,其設定便是整日板著臉,不在乎別人的目光,所以,孫儷演得非常準確。
第三,孫儷的咖位值得擁有高片酬。
雖然,孫儷不像其他明星那樣老是掛在熱搜榜上,但卻是實打實的演技派,出演的作品百分之九十沒有讓觀眾失望過,像《玉觀音》、《血色浪漫》、《甄嬛傳》、《那時花開月正圓》都是有口皆碑的高分作品。
至今為止,孫儷憑借精湛的演技曾榮獲過兩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兩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最具人氣女演員獎,兩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第31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第2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如此華麗麗的成績單,拿高片酬也是理所應當。
而事實上,憑孫儷的實力拿1620萬的片酬在業內還真就不算高,不信咱們比比看:
楊冪一部《扶搖》,演技爛到家,2800萬片酬;
楊穎一部《孤芳不自賞》,演技差不算,而且大部分鏡頭都用替身或摳圖完成,卻拿8000萬片酬。
像她們這類流量明星的片酬都比孫儷高,娘娘拿1620萬還算多嗎?而且,這個片酬是符合國家“限薪令”的,拿得理直氣壯。
所以,綜上所述,孫儷《安家》拿1620萬片酬合情合理,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談完片酬,再談談孫儷和鄧超捐武漢30萬到底少不少。
我覺得不少。
首先,網絡曝出的數字,很可能只是明星捐助的一部分,有些明星除了網曝的數字之外,還通過其他途徑進行了支援,只不過沒有大肆宣揚。所以,單憑網曝數字去評判是非,是極為不合理的。
比如,胡歌,一開始就因為沒出現在捐款名單上引發輿論指責,可一查卻發現人家不僅捐了價值達200萬左右,總量達100臺的空氣消毒機,還親筆為武漢兒童醫院工作人員寫了感謝信。
孫儷和鄧超也是如此,他們的這30萬是通過壹基金進行捐助的,除此之外,韓紅基金的名單上也出現了孫儷的名字。
非但如此,鄧超孫儷夫婦還通過朋友的慈善機構向一線的八家醫院直接捐贈了很多的醫療物資——看看吧,這才是真相,還說人家捐得少嗎?
很多人又開始質疑他們既然做了這么多好事兒,為啥不說?
拜托,做好事兒為什么一定要說出來?有的人就是很高尚,做好事兒不喜歡留名——這還有錯了?
退一萬步講,捐款純屬個人意愿,捐多捐少是一份心意,就算人家不捐旁人也是無權干涉。
所以,這種沒弄清事實就惡意用道德綁架他人,要求他人捐款的行為是非常無知的表現,還會傷了人家的心。無怪郭冬臨都怒了,勸那些噴子保持善良,不要僅憑一些表象就給別人妄加罪名——明星也是人,也需要起碼的尊重啊。
網絡噴子頻繁對明星片酬與捐款的質疑,說到底是有些人對明星群體的敵意與妖魔化。
誠然,明星群體收入確實比普通人高,接一部戲是很多人半輩子的收入,但演藝行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高薪行業,這是整個行業屬性所決定的,因為:明星屬于極度稀缺資源。我們可以要求將明星收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但卻沒必要惡意去攻擊、詆毀、把他們妖魔化。
都說戲子誤國,但大家可看到韓國娛樂業為帶動國家經濟貢獻了多少力量?舉個例子,一部《冬季戀歌》所帶來的日本觀光客就達20萬人,相關經濟收入也高達2400億韓元(約2.27億美元)。
也不用說韓國,就拿我們國家舉例,從梅蘭芳先生蓄須明志,到韓紅親赴一線組織抗疫,再到大量的演藝明星幾百萬上千萬捐款捐物,這是振奮人心的愛國之舉,誰敢說人家誤國?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大家應該理智看待明星們的片酬與捐款,讓謠言止于智者。同時,也請大家對包括明星在內的高收入群體保持起碼的善意與尊重,萬眾一心,才更有利于戰勝疫情。
具體到《安家》這部電視劇,就憑孫儷的精湛演技,電視劇的精彩故事,以及孫儷夫婦的社會責任感,我也推薦大家都去支持這部劇。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
王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