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晚年的李敏在接受采訪時,這樣介紹她當時的生活狀況:“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門,就在家里的廳里做一些鍛煉。我每天必看新聞聯播和軍事頻道,再看看有關農業節目。喜歡聽聽音樂,但喜歡聽老歌和紅歌,現在年輕人唱的流行歌聽起來不習慣。”“嬌嬌”回到毛主
前言
晚年的李敏在接受采訪時,這樣介紹她當時的生活狀況:
“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門,就在家里的廳里做一些鍛煉。我每天必看新聞聯播和軍事頻道,再看看有關農業節目。喜歡聽聽音樂,但喜歡聽老歌和紅歌,現在年輕人唱的流行歌聽起來不習慣。”
“嬌嬌”回到毛主席身邊
1949年,當時的李敏只有12歲,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繼承了媽媽賀子珍姣好的面容,而眉毛、五官和臉部輪廓又酷似爸爸毛澤東,模樣十分可愛,還能講一口流利的俄文。
這一年,嬌嬌的姨媽賀怡帶著毛主席的重托來到哈爾濱,她要先把嬌嬌帶回北平,去見她的爸爸。嬌嬌聽說要去北平見爸爸,心里馬上按捺不住地高興,可多少還是有些擔心。
她離開爸爸已經太久太久了,小時候的印象早就淡忘了,懷揣著這樣的心情,嬌嬌動手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毛主席:大家都說您是我的親生爸爸,我是您的親生女兒。但是,我在蘇聯沒有見過您,也不清楚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親爸爸,我是不是您的親女兒?請趕快來信告訴我,這樣,我才好回到您身邊。嬌嬌”
收到女兒的來信后,毛主席拆開信封,發現上面全是歪歪扭扭的俄文,馬上找人翻譯,明白信中的意思后,毛主席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馬上揮筆寫了回信:“嬌嬌:看了你的來信很高興。你是我的親生女兒,我是你的親生父親。你去蘇聯十多年,一直未見過面,你一定長大了長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歡你,希望你快回到爸爸身邊來。爸爸已請賀怡同志專程去東北接你了,爸爸歡迎你回來。毛澤東”
毛主席思念女兒的心情和女兒對父親的思念一樣迫切,想馬上讓女兒聽到回答,信寫完還沒寄出就改變了主意,吩咐人改用加急電報的形式發了出去。
嬌嬌收到了爸爸的回信,可她同樣看不懂上面的中文,便著急地請媽媽一字一句地用俄文翻譯給她聽,聽完高興地在地上跳了起來:“烏拉!爸爸來電報了!我要去北平見爸爸啦!”
賀子珍理解女兒的喜悅,她囑咐嬌嬌說:“到北平見到爸爸以后,替媽媽問候爸爸,到那里要聽爸爸的話,照顧爸爸的身體,好好學習,不要淘氣……”
沒多久,賀怡就帶著嬌嬌出發了,他們先乘火車到大連,又乘船到天津,然后換乘火車到北平,終于一路風塵仆仆地上了香山,到了毛主席當時居住的雙清別墅。
聽說賀怡一行人來了,毛主席連忙從辦公室出來迎接。
毛主席身材魁梧,面容慈祥,嬌嬌覺得他和畫報上的人簡直一模一樣,更加確定了心中的想法,她激動地撲上前去,依偎在毛主席的懷里,柔柔地叫了一聲“爸爸”。
聽到來自親生女兒的呼喚,毛主席也很激動,他一把將嬌嬌抱了起來,親了又親,喃喃地說著:“嬌嬌,爸爸的小嬌嬌”,久久沉浸在親骨肉久別重逢后的愉悅中。
人逢喜事精神爽,毛主席約請了幾位中央領導來坐,高興地對大家介紹說:“我給你們帶來了個洋寶貝”,就在幾位中央領導猜著是什么洋寶貝時,賀怡就帶著嬌嬌進來了。
這時,毛主席高興地指著嬌嬌,對大家說:“喏,洋寶貝來了,我有個會說外國話的女兒,她就是。”聽完毛主席的介紹,大家高興地議論起來,一個勁地朝嬌嬌問這問那。
嬌嬌回國時間不長,中文只學了一半,過去的語言習慣一時改不過來,根本經不住大家這樣問,一著急就說了一串俄語。毛主席拉著嬌嬌的手,不由地大笑起來,說:“要是英文的話,我多少還會一點,俄文我就不行了,如果恩來在就好了,他會。”
毛主席對“李敏”的教誨
嬌嬌回到毛主席身邊后,毛主席雖然日理萬機為國事操勞著,但并沒有因此缺席女兒的學習和成長。很快,嬌嬌就要上中學了,可她還沿用著小時候的乳名,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
一天吃過晚飯后,毛主席叫來嬌嬌,用商量的語氣問女兒說:“爸爸再給你起個名字,好不好?”
嬌嬌睜大了眼睛,十分不解地說:“爸爸,我有名字,我的名字叫毛嬌嬌。”
毛主席思緒搖曳,想起了嬌嬌剛出生的時候,他解釋說:“嬌嬌這個名字是你剛生下來時取得小名,那時候我們還在陜北保安,現在不一樣了,你長大了,馬上要進中學,爸爸要重新給你取個正式的學名。”
于是,毛主席從《論語》中“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句話中,摘出一個“敏”字,告訴嬌嬌:“你妹妹李訥的名字里的‘訥’是語言遲鈍的意思;敏的解釋有很多,代表敏捷、聰慧、勤勉。”
緊接著,毛主席又引經據典,給女兒解釋了這幾個字的意思,然后說:“以后,你的名字就叫敏,但是也不一定非要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嘛。”
李敏睜大眼睛,撅起小嘴,更加不解了:“為什么?大哥和二哥都跟爸爸姓毛,我為什么不姓毛呢?”
毛主席愛撫地用手拍拍女兒的頭:“嬌嬌,爸爸姓毛是沒錯,但爸爸過去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曾經用過的名字可不止一個,其中爸爸特別喜歡李德勝這個名字。”
毛主席點燃了一支煙,開始將李德勝這個名字的由來娓娓道來。
1947年3月,蔣介石下令胡宗南,調集20萬軍隊對延安發起重點進攻,企圖消滅中共中央和西北紅軍。考慮到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黨中央決定主動放棄延安,誘敵深入,在運動中伺機殲敵。那時,毛主席化名李德勝指揮作戰,李德勝便是離得勝的諧音。
聽了這個故事后,嬌嬌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李敏”這個名字的意義,這是爸爸在勉勵她,要她刻苦學習,繼承父輩的事業,做一個對革命有用的人。
李敏離開后,賀子珍身邊便少了女兒的陪伴,為了排解賀子珍對嬌嬌的相思之苦,每當學校放假,毛主席就安排李敏去看望媽媽,到媽媽身邊陪伴一段時間。
就這樣,李敏在父母之間來回穿梭著,成為了他們之間信息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
有一次,毛主席同李敏提到了賀子珍:“你知道嗎?你媽媽過去可苗條了,腰細細的”,說著,毛主席用手比劃起苗條的程度,又問:“現在還那么苗條嗎?”
李敏故意逗爸爸,說:“我媽媽現在可胖了,像個大水桶”。
毛主席搖搖頭,神情篤定地說:“不會,你媽媽的身子骨絕不會變成個大胖子,更何況她現在身上有病,還心事重重呢。”
毛主席雖然不說,但心里記掛著賀子珍,賀子珍也是一樣,和女兒在一起時,她總會不厭其詳地向她打聽毛主席的身體和飲食起居,每次李敏返回北京的時候,總要準備一些毛主席過去愛吃的南方新鮮蔬菜,讓女兒帶回去。
賀子珍同意李敏回到毛主席身邊,是為了讓他們父女能夠團圓,為了讓嬌嬌在父親身邊得到更好的教育,毛主席很喜歡他的這個女兒,確實也是這樣做的。
1958年的一個星期天,毛主席去北京郊區的十三陵水庫視察時,帶上了正在上高中的李敏。
汽車開動后,車窗外的景物迅速向后移動,李敏看到一個龜馱石碑的景物后驚叫了起來,問爸爸那是什么,毛主席回頭看了看,然后讓司機停了車。
下車后,毛主席領著女兒圍著石碑轉了幾圈,仔細看過碑文之后問她:“嬌娃,你跟爸爸說說,王八為什么要馱石碑呢?”
李敏仰頭看了看父親,搖了搖頭。
毛主席略微思索了一會兒,然后用濃重的湖南口音,配上曲調,一邊走一邊打著拍子唱著:“望望東來望望西,望見王八馱石碑。我問王八犯了什么罪?上輩子賣酒兌了涼水。”
“因為它摻水,就讓它馱石碑了?”李敏疑惑不解地望著父親,頗有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
回到車上以后,毛主席解釋說:“馱石碑的不是王八,也不是烏龜,它的真名叫赑屃(bìxì),體型像龜,頭部又像龍,在神話中是龍王的兒子。赑屃在龍王的九個兒子中力氣最大,性格好,又善背重東西,所以古人為死者立碑時為了讓碑經久不倒,就請來了赑屃,把碑立在它的背上,想借助它名傳千古。
明代十三陵的石碑是功德碑,就是靠赑屃馱到現在,而且還要它繼續馱下去。有的石碑上面還蓋著亭子,叫碑亭。我看以后也別豎那么多碑了,叫它一直馱著太累了,還是多建些亭子好,人們夏季可以避雨乘涼,冬季還能避風雪嘛!”
就這樣,毛主席在談笑風生中,寓深刻的道理于娓娓動聽的歷史故事中,借此告訴女兒,做事要講究實際,不要搞假、大、空,李敏在父親耳濡目染的教誨中學到了很多。
“嬌嬌,你要常來看爸爸啊……”
1959年,李敏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這年暑假快要結束的時候,她同北京航空學院的同學孔令華結婚了。孔令華是李敏在中學讀書時的同學,兩個年輕人相識已久、彼此了解,情投意合。
這樁婚事得到了毛主席的贊同,李敏和丈夫孔令華婚后都住在中南海豐澤園,兩人繼續上學,每逢周末回家,同父親相聚,而他們的小家也給父親的大家增添了新的歡樂。
一年以后,李敏生了個男孩兒,取名寧寧,毛主席空閑時喜歡到寧寧的房間,抱抱親親他的這個小外孫,其內心的喜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與此同時,寧寧的出生也給李敏夫婦增添了負擔,當時孔令華剛參加工作不久,李敏還在學習,僅靠孔令華一人微薄的工資顯然無法持家。毛主席心疼女兒,便從他工資里開支,包攬了小寧寧的全部花費,李敏每月的零花錢也增到了30元,用于補充產后的營養。
為了減輕父親和小家的負擔,寧寧八個月時,李敏把他送到上海,交給母親賀子珍撫養,一直到兩歲半才接回來。可即便如此,李敏的生活還是比較窘迫。
頭胎分娩后,李敏曾大出血,得了產褥熱,月子里沒休息好,身體很虛弱,以后又幾次做人工流產,原先的體虧不僅未能完全恢復,精神上也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毛主席不忍心看女兒受這樣的折磨,便勸她說:“不要再做人工流產了,還是再生一個吧,這樣太傷身體了。”李敏搖搖頭:“一個孩子我都養不起了,怎么還能再生呢?”
毛主席擔心女兒的身體,堅持說:“就再生一個吧,生下來我替你養。”但是,李敏考慮到自己還在讀書,經濟上不能自立,精力上也不允許,無法對孩子盡到母親的責任,還是忍痛做了人流。
時間長了,李敏和孔令華不想總在父親羽翼的庇護下生活,于是由孔令華執筆,用李敏的名義寫了一份報告。因為怕父親不同意,報告直接寫給中央辦公廳。大概意思是:我(李敏)已經長大成人,為更快提高需要獨立生活,我希望盡快離開中南海出去鍛煉。
毛主席對于孩子們的選擇表示理解和支持,考慮到李敏學業未竟,他每月拿出40元來負擔李敏的生活。
1961年,李敏搬出中南海后,出入中南海的證件也被收回。從那之后,李敏想進中南海變得困難起來,她需要在門口先聯系,等到通報批準后才能進入。
1963年,李敏參加工作后,立即打報告給中央辦公廳,主動要求停止父親補貼給她的生活費,真正開始了完全獨立的生活。
后來,從毛主席患病到去世,李敏總共只見了父親三次面。
一次是在1972年,毛主席出席完陳毅的追悼會之后就病倒了,李敏聞訊趕去看望,毛主席很久沒有見到女兒了,他深情地拉住嬌嬌的手,說:“嬌嬌,你為什么不來看爸爸呢?你要常來看爸爸啊!”望著面容憔悴的父親,李敏不住地含著眼淚點頭。
第二次大概是在1975年,毛遠新給在外地工作的李敏打去長途電話,讓她回來看望病重的毛主席。等李敏匆忙趕到時,被告知毛主席已經搶救過來后,卻沒有機會和未蘇醒的爸爸說上幾句話。
第三次見到毛主席是1976年,李敏在中央某文件中看到父親的病情以后,立刻不顧一切地趕到中南海,終于見到了臥病在床的父親。毛主席見到嬌嬌來看自己了,很是激動,喃喃地說著:“嬌嬌,你來看我了……怎么不常來看看爸爸呢……”
毛主席的聲音很微弱,但李敏聽得卻很真切,她怎么會不想來看爸爸呢?她無時無刻不想回到爸爸身邊,但這中間卻有著太多的不易,此刻的李敏多么想在父親的懷里大哭一場,可爸爸的情緒禁不住波動了,她強忍著內心的悲痛,把話咽進了肚子里……
毛主席用微弱的聲音同女兒拉了一小會兒家常,問了女兒的年紀,談話的最后,毛主席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做了一個圓圈的手勢,然后說了一句話,李敏沒聽清,因此沒做任何表示。
毛主席見女兒沒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不再說話,無力地閉上了眼睛。李敏知道父親累了,需要休息了,就退了出來,她哪里會想到,這竟會是她同父親生前的最后一次見面。
時隔多年以后,李敏和朋友談話時提起了當年父親的那個手勢,經朋友提醒后才猛然明白,那是父親在向她打聽母親情況的表示,媽媽曾經用過“桂圓”這個名字。想到這里,李敏的心情難過極了,一種無可挽回的遺憾在她心中久久難以消散……
幾天以后,李敏接到中辦的電話,讓她去中南海。接到電話后,李敏原本以為父親已經轉危為安了,可等她趕到中南海后,見到的卻是已經離開人世的父親,她顫抖著走到毛主席跟前,握住他冰涼的大手,眼淚瞬間傾瀉而出……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為父親守靈的要求遭到拒絕,無奈之下,她只好一連排了幾天的隊,跟在首都瞻仰毛主席遺容的人群后面,進入父親的靈堂,默默地跟父親做著最后的告別。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捐出1000元:替我謝謝韶山人民……
以后,每年一到父親生日那天,李敏都要去紀念堂瞻仰,向毛主席鞠躬敬意。
為籌備毛主席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湖南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人,準備集資在韶山建碑塑像。這時,毛華初的妻子韓謹行帶著家鄉父老的囑托,再一次來到北京,并去看望了李敏,在看望李敏的同時,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她。
李敏聽說這件事后十分激動,抓住韓謹行的手一再確認道:“是真的嗎?”
“是真的,只是這個工程需要很大一筆錢,雖然已經有很多機關和個人自發捐款,但好像還是不夠。”聽堂嫂這樣說,李敏二話不說,翻箱倒柜地找出一堆凌亂的鈔票,一共有3000元。
李敏把錢交到韓謹行手上,說:“請你幫我把這些錢帶給韶山人民,用它來支持紀念館的修建。”得知李敏的女兒孔冬梅正在上大學,她們一家人的生活也很拮據,韓謹行堅持不肯收下這筆錢。
李敏解釋說:“你不用擔心我,我這里有錢,父親去世前留給我的8000元稿費,是永久性紀念物,那筆錢我不能動;這3000元是母親去世后,上海市政府分給我的撫恤金,應該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動的……”
說話間,李敏不禁哽咽起來,是啊,對她來說那些錢早就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那是父親母親留給她的精神遺產,如果不是必要的事情,她是絕對不會動一分錢的,可現在父親故鄉在為父親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遇到了困難,她怎么能不幫助呢?
最終,韓謹行同意收錢,但只拿走了其中的1000元,剩下的全部還給了李敏。臨走前,韓謹行握住李敏的手,說:“嬌嬌,在主席百歲壽辰活動上,韶山人民都希望能夠見到你啊!”
李敏聽了不禁再次落淚,深情地說:“嫂子,你放心,我一定去,替我謝謝韶山人民……”
除了捐出的這1000元,李敏還和丈夫孔令華提早策劃編輯出版一部大型畫冊《懷念》。為此,李敏將自己珍藏多年的與父親合影的照片拿出來,供編輯們挑選,其中有不少照片是從未發表過的。
在畫冊的《編后記》中,李敏和孔令華說:
“毛澤東是舉世聞名的一代偉人,亦是我們親切慈祥的父親。作為偉人,他生前建立了豐功偉績;作為父親,他走后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這種思念,地久天長,與日俱增。他的嚴厲,他的慈愛,他的爽朗笑聲,他的幽默和智慧,常常浮現在我們腦際……”
王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