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春節臨近的時候,傳來了音樂人趙英俊先生不幸因肝癌病逝的消息。這位不簡單的瀟灑哥,最后留給大家一句“希望你們別那么快地將我遺忘”,難免讓人感到非常傷感。而在2021年春節過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員吳孟達,也被爆出患上肝癌,接受手術
2021年,春節臨近的時候,傳來了音樂人趙英俊先生不幸因肝癌病逝的消息。這位不簡單的瀟灑哥,最后留給大家一句“希望你們別那么快地將我遺忘”,難免讓人感到非常傷感。而在2021年春節過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員吳孟達,也被爆出患上肝癌,接受手術治療。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肝癌相關的診療技術,其實獲得了不少的進步。但是,很可惜,我國肝癌患者的總體5年凈生存率,僅從2000年至2004年間的11.7%,提升到2010年至2014年間的14.1%。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有太多肝癌患者,被發現時,已經是晚期!
而這些醫療技術方面的進展,往往對早期肝癌患者的治療,更加有效。比如,對巴塞羅那分期0期或A期的早期肝癌患者,進行根治治療,患者5年總生存率可以超過70%。因此,在人群當中,識別出哪些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并對他們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早期肝癌病變,及時處理,是我們當前對付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這些病因,決定肝癌患病風險
在臨床上,超過90%的肝癌患者,其實都可以找到比較明確的病因。最常見的主要病因有,肝硬化、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以及,長期食用含有黃曲霉素、馬兜鈴酸等致癌物質的食物。
首先,肝硬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肝癌危險因素。其實,在不少人心中,肝硬化本身就屬于“絕癥”的范疇,是致死性肝病的一種。然而,它與肝癌的關系非常密切,臨床上,80%以上的肝癌發生時,是具有肝硬化背景的。這也是為什么,肝癌一旦進入晚期,就很難挽救的原因之一。因為,致死的,不光有癌癥,還有肝硬化。
而引起肝癌和肝硬化的第一大病因,則是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乙肝病毒感染。醫學研究已經證明,只要是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哪怕只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為陰性的隱匿性感染,肝癌的患病風險也會明顯升高。而對于乙肝感染者而言,如果家庭中,有一級親屬患上肝癌的家族病史,那么,肝癌的患病風險,可以大大增加。好消息是,一線抗肝炎病毒藥物,恩替卡韋以及替諾福韋等,可以顯著降低乙肝感染者進展為肝癌和肝硬化的風險。但是,這種風險還無法被藥物給完全消除掉。
除了乙肝病毒以外,丙肝病毒也常常引起肝硬化與肝癌,尤其是在歐美國家。丙肝感染者的肝癌,主要都是源于丙肝所引起的肝硬化。在我國,乙肝感染者數量遠高于丙肝感染者,但是,存在不少,同時被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
喝酒傷肝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喝酒所引起最常見的肝病,就叫做酒精性肝病,常常由酒精性脂肪肝轉變為酒精性肝硬化,再到肝癌。而能夠引起肝細胞脂肪化和硬化的,不僅僅只有酒精,飲食、遺傳以及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也可以引起肝臟病變,最終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而在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患者當中,同時合并有糖尿病的這些患者,肝癌的發生風險更高。
國際癌癥研究署,明確定義了兩種肝癌的1類致癌物質:黃曲霉素B1以及馬兜鈴酸。黃曲霉素不少人都清楚,主要來自于發霉的谷物等食品;而馬兜鈴酸很多人并不熟悉,這種物質多存在于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植物當中,是很多中草藥的常見成分。所以,經常需要服用中草藥的朋友們需要注意,應該對藥物中含有的成分進行甄別。
上面提到的這些,就是主要會引起肝癌的病因。如果說,您不屬于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日常飲食中也未接觸到肝癌的1類致癌物質,那么,您的肝癌患病風險,就屬于最低的那一類。然而,對于存在某一種或幾種上述情況的人群,就必須要警覺了!需要搞清楚,自己的肝癌發病風險,是高,還是低。
哪些情況,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2020版《原發性肝癌的分層篩查與監測指南》,根據個體所具有的,肝癌風險因素的數量與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肝癌的低危、中危、高危以及極高危人群。
首先,低危人群,是預估肝癌年發病率低于1%的人群。低危人群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醫學術語叫做“免疫耐受期乙肝感染者”,其實,就是大家常說乙肝病毒攜帶者。這部分人,肝癌患病風險高于正常人,但僅為低危人群。第二種,醫學術語叫做“抗病毒治療持續應答的人群”。這類人群指的是,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療結束后,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時間當中,療效維持不變,病毒長期處于陰性狀態,沒有明顯復發的跡象。這很好地告訴我們,即便是曾經發生過病毒性肝炎、小三陽甚至大三陽,肝癌風險也不一定就很高,關鍵是看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只要效果足夠好,還是可以讓肝癌風險大大降低的。而第三種,主要是針對酒精性肝病或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只要抽血檢查,轉氨酶ALT以及血小板水平都正常,也仍屬于低危人群。
再來看中危人群,中危人群被認為是預估肝癌年發病率在1%~3%的人群。以下這些情況,屬于中危人群:
第一,年齡不到40歲,患有乙型病毒肝炎或丙型病毒肝炎,但沒有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又或者是進行了抗病毒治療,但抽血化驗依然可以長期檢測到低濃度的病毒。
第二,抗病毒治療盡管讓病毒長期處于陰性,但是,依然出現了乙肝或丙肝相關肝硬化的患者。
第三,酒精性肝病或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如果出現了轉氨酶ALT的異常升高,那就變為了中危人群;而如果轉氨酶ALT正常,但酒精性肝病或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已經進展為肝硬化,則也該被視為中危人群。
再說到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被認為是預估肝癌年發病率在3%~6%的人群。達到以下條件,應該被視為高危人群:
第一,沒有經過抗病毒治療或抗病毒治療后,仍可檢測出低濃度病毒的,乙型或丙型病毒相關肝硬化患者。
第二,酒精性肝病或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已經進展為肝硬化,并且還同時合并有糖尿病,或者一級親屬中有肝癌家族史的,這部分患者。
第三,男性,40歲以上;或女性,50歲以上。患有乙型病毒肝炎或丙型病毒肝炎,但沒有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患者。
最后,極高危患者,這部分患者被認為預估肝癌年發病率超過6%,是風險最高的人群。這類人群主要是通過肝臟彩超、肝臟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已經發現肝臟內存在性質不明的肝臟結節,或者探查出病毒性肝硬化結節。以及,對肝臟組織穿刺,病理學診斷為低級別或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的這些患者。
這一部分內容,可能大家理解起來需要花一些功夫,但是,對于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因素的朋友們,還是很值得花一些時間,弄清楚的。因為,您所處于的風險分層等級,決定了,肝癌的早篩需要采用怎樣的檢查手段,以及頻率的高低。
肝癌按不同風險分層進行早篩,該怎么做?
在確認了患者的肝癌風險分層之后,2020版《原發性肝癌的分層篩查與監測指南》,也給出了各個風險分層人群的監測策略。
對于低危人群,建議每1~2年做一次肝臟彩超以及甲胎蛋白的檢測。這個標準,其實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基本上,作為福利,很多單位都會年年組織健康體檢,而肝臟彩超和甲胎蛋白都是常規項目了。對于中危人群,也基本上只需要做到每1年做一次肝臟彩超和甲胎蛋白的檢測。而對于高危人群,只需要把監測頻率提升至每半年一次,即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極高危人群,極高危人群的肝臟彩超以及甲胎蛋白的監測頻率,提升到了每一個季度就要開展一次。不光如此,還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時間,做一次增強CT或增強磁共振檢查。
這里,對這些監測所使用到的檢查手段,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肝臟彩超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是最基礎的肝臟影像學檢查手段,肝臟彩超足以及時發現1公分左右的肝硬化結節了。
甲胎蛋白,英文簡寫AFP,是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當肝癌形成時,往往通過抽血可以發現甲胎蛋白的升高。
而相較于肝臟彩超,肝臟增強CT或增強磁共振檢查,是更為精準的影像學檢查。這里提示一下,必須是增強型的CT或磁共振,而不是普通的平掃,檢查的過程當中,需要注射對比劑到身體里,可以幫助早期肝癌組織顯影。而比增強CT或增強磁共振檢查還要更準一些的,是使用一種肝細胞特異性的磁共振對比劑進行的磁共振檢查。這種對比劑有一種特殊的成像原理,可以發現毫米級別的早期肝癌。
一般來說,如果肝臟超聲發現了1公分以內的結節,應該在3~6個月內再次復查肝臟彩超。如果說,結節增大至1~2公分,那就建議直接做肝特異性磁共振增強檢查了。
李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