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年秋種有兩點影響小麥的播種積極性,一是農資漲價,二是天氣多雨。特別是農資漲價對農民影響很大,認為種小麥(糧食)沒有多少收益,不如改種經濟作物,或轉租,有輕視糧食作物的傾向。究竟種一畝小麥投入多少?午季又有多少收益呢?為經濟效益而不種糧嗎?
今年秋種有兩點影響小麥的播種積極性,一是農資漲價,二是天氣多雨。特別是農資漲價對農民影響很大,認為種小麥(糧食)沒有多少收益,不如改種經濟作物,或轉租,有輕視糧食作物的傾向。究竟種一畝小麥投入多少?午季又有多少收益呢?為經濟效益而不種糧嗎?
一畝小麥成本與收益
種植小麥從種到收其投入大致是:犁地每畝60元
肥料: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20斤,按均約價200元
種子:麥種:(包衣種子)按每斤4元每畝用30斤計算120元。
播種:每畝40元
除草:防病蟲農藥80
收割:每畝70元
以各項合計60+200+120+40+80+70=570元。
一畝小麥按1000斤,每斤1.15元計算,畝收入1150元。1150一570=580元
以上計算說明種一畝小麥純收入約在600元左右,也就是說投入與產出比各約占50%,顯得收益低些。
種植戶的心態
1,農資上漲比例超越小麥增產幅度:近些年來化肥、農藥、種子等物資的價格沒有穩定過,但都沒有今上漲的快,根有關單位分析認為今年上漲幅度在18~20%。而近年小麥生產運用良種,新技術等措施,畝增產幅度在3~5%左右,小麥單產增幅是個緩慢過程,增收的效益被農資上漲的幅度抵銷,還要吃“老本”。所以農民認為種小麥(糧食)收益低,有輕視種糧食的的思想。
2,糧價低,種糧食不如打工效益高,將種地當做“副業”對待。近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月收入少則有3~5千元,多則數萬元,認為一畝小麥的收入,就是打工4~5天的收入,每個月多上幾天班,就能抵上種一畝一年的收入,所對種地失去信心,即使家中還種幾畝地,只能把它當作“副業”對待,農忙時回來收種,不加任何田間管理,以打工為主。
3,年齡50歲以上者認為,糧食價再低還是要種的,是自己吃不是賣錢的。這部分人認為,農民種糧主要是自己食用的,不能去算經濟帳,都不種糧,沒有糧食,再多的錢買不到糧食,還是要餓肚子的。“只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偉人的教導不能忘,忘掉了就會出現糧荒。化肥漲價了少施些,種的畝數還是不能少,是這部分人的心態。
4,農資漲價,為什國家不出臺糧食漲價的政策。農民認為什么都漲價,為什么糧食不跟著漲價呢?如果小麥價格每斤在3~4元,種糧就會有積極性。
建議
進一步完善農資市場監督體系,扼制亂漲價之風,給農民能夠接受的價格,或加大對糧食補貼幅度,使種糧戶感到種糧有利可圖。另外,嚴厲打擊假農資個人和單位,讓農民用上放心農資,真正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益。
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送技術到農戶,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用科技提高糧食單產,增加農民收入,能達到低投入高產量的目的。
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逐步提高糧食價格,讓種糧戶吃定心丸,激發糧食生產的熱情。
教育公民牢固樹立民以食為天的觀念,農民積極種好糧食,市民不浪費糧食??朔N不種糧食與我無關的思想,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糧食生產的風氣。
總之,不要因為一時農資漲價,失去種植小麥(糧食)生產的積極性,要繼續種好小麥(糧食)才是硬道理。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