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中醫理論著作,共3卷,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半y”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敖洝蹦酥浮秲冉洝?,即問難《內經》。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中醫理論著作,共3卷,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半y”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敖洝蹦酥浮秲冉洝罚磫栯y《內經》。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幾個重點部分
“藏象學”知識板塊:
更能彰顯《難經》不同而又豐富于《內經》學術的魅力。要言之有三:
一是首次從“形態結構決定功能”的視角,較準確地記述了五臟的大體解剖形態,細化了膽、胃、大腸、小腸、膀胱的形態結構,發現了七沖門并給予了形象的命名,站在解剖學的立場上唱響了三焦“有名無形”的別樣聲音,認為三焦乃非與肝、心、脾、肺、腎相匹配的另“外(之)府”,自此引發了2000多年來關于三焦的“形名”之爭,從爭論中促進了氣化三焦理論的發展。
二是元(或“原”)氣理論。《內經》雖有原氣的內容,但無“原氣”(或“元氣”)之名,是《難經》第一次啟動了“原氣”的醫學理論的起點。
三是命門理論。詞語“命門”于《內經》凡6見均指眼睛,都是站在診法的角度認為眼睛是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的集中體現,人類的生命活動規律能通過眼神而表達于外,因而眼睛是醫生了解人的生命活動最關鍵的部位,是醫生窺視生命活動的門戶?!峨y經》卻將“命門”視為與心、肝、脾、肺、腎五臟等同的“臟”,故言“臟有六者”。若依《內經》命“臟”的法則言之,凡言“臟”者必須具備“藏”的生理特征,一“藏”精二“藏”神,二者務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難經》之所以將“命門”以“臟”名之,是因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諸神精之所舍也”。足見《難經》作者將命門視為六臟之一,是在嚴格遵循命“臟”法則的前提下立論的,自此開創了命門理論之先河。
“脈學”知識板塊:
《難經》將其卷首“脈學”的研究成就貫穿于全書之始終,以脈(象)論病論證,據脈(象)指導臨證選穴施針施治,為后世脈學研究作出了典范,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那就是“脈學”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以實踐作為脈象研究惟一、必然的旨歸。如其所言“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重陰(尺脈屬陰,又見沉、遲、細、弱屬陰之脈)者癲,重陽(寸脈為陽,又見洪、滑、數、實屬陽之脈)者狂;脫陽者(寸脈脈脫)見鬼,脫陰者(尺脈脈脫)目盲”等,均體現了其脈學理論在臨床疾病辨證中的應用。
《難經》締造了中醫學最基本的治則治法理論,一是從既病防變的角度與《內經》共同支撐了“治未病”的理論;二是創立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通過實例論證五行相生理論在臨床治療學中的應用;三是將五行相克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立了“瀉南補北”治病法則,歷代臨床醫學家廣為應用,足顯其意義之深廣。
針灸板塊的貢獻:
1、確立奇經八脈理論
《內經》中已有八脈的名稱并論及八脈的生理功能,如沖脈為血海、蹺脈主目開合及睡眠等。但總體上,《內經》對奇經八脈的論述較為零散,且不連貫和不完整。《難經》對《內經》奇經理論多有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首次提出“奇經八脈”概念:《二十七難》明確指出:“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十二經,故曰奇經八脈?!薄抖穗y》進一步提出:“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不能拘之”。
(2)完善八脈循行理論:《內經》對八脈循行記載多有矛盾之處。以沖脈為例,《上古天真論篇》、《逆順肥瘦篇》、《舉痛論》、《五亂》、《動輸》、《五音五味》、《痿論》、《氣府論》、《骨空論》等篇均述及,對于其起點有“起關元”、“起于腎”、“起于腎下”、“起于氣街”、“起于胞中”等不同。《難經·二十七難》對此作了概括性的說明:“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對帶脈的論述,在《素問·痿論》中僅有“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的記載,其他篇章對帶脈均未再涉及?!峨y經》則對帶脈做了簡單而明確的闡述,《二十八難》云:“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難經》對任、督二脈的起止,主要循行部位也作了系統而規范化的概括,補充了陰陽蹺脈、陰陽維脈的起止循行部位。
(3)闡明八脈生理病理 《難經》對奇經八脈生理功能的闡述,遠較《內經》深刻?!抖唠y》云:“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復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將正經比作溝渠,奇經喻為深湖,對奇經調節和溢蓄正經脈氣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闡述。奇經理論在《難經》之后,經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對任督二脈的重點闡述,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對奇經陰陽綱維統率地位及主要病證的發展,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以奇經論病用藥而日臻完善。
2、完善特定穴理論
(1)首次提出八會穴概念:《內經》中沒有提到八會穴概念?!峨y經》首次提出八會穴及其主治。《四十五難》云:“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難經八會穴主治局限于八者之熱病,后世醫家擴展到八者之一切病變,成為臨床常用取穴原則。
(2)完善十二經原穴理論:《靈樞·九針十二原》、《本輸》只載述了十一條經脈原穴的名稱、位置?!读y》補充了心經的原穴:“……少陰之原,出于兌骨(神門穴)”。原穴主治作用,早在《九針十二原》中即有“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但對原穴治病機理未有闡述,《難經·六十六難》作了闡發:“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敝链?,原穴的治病機理得以明確和完善,為原穴的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3)首次提出五輸穴主治作用及四季應用:《內經》對五輸穴的名稱、位置有所論述,而對五輸穴主治作用的系統闡述,首次是在《難經》?!读穗y》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读碾y》又指出:“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陽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理論,為子午流注開穴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七十四難》對五輸穴四時應用做了論述:“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4)闡明俞募穴治病機理:俞募穴是人體氣血運行之樞紐要沖。《靈樞·背俞》、《素問·氣府論》、《素問·奇病論》對背俞穴名稱、位置、主治雖有論述,但未闡述其治病機理?!峨y經·六十七難》對俞募穴治病機理進行了概括:“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意思是說:內臟或陰經有病,其病氣常出行于陽分的俞穴;體表或陽經有病,其病氣常出行于陰分的募穴。所以募穴在胸腹部,從陰引陽,可治療陽病;俞穴在腰背部,從陽引陰,可治療陰病。對《內經》“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理論做了進一步發揮。唐·王叔和受《難經》啟發,在《脈經》卷三、卷六中論臟腑病的針灸治療時,列舉了背俞穴與腹募穴同時配用的處方,為俞募配穴法奠定了基礎。
3、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論
(1)確立補母瀉子大法:補母瀉子理論源于《內經》?!鹅`樞·經脈》指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靈樞·九針十二原》又指出:“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靈樞·本輸》更以五輸穴配五行:“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為井木;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大腸上合于陽明,出于商陽,商陽者,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读碾y》補全了陰陽各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使五輸穴之間及各經之間和五行相生、相克聯系起來,有了生我、我生的母子關系?!读烹y》提出了“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瀉大法。并在《七十九難》的迎隨補瀉,《七十五難》的瀉南補北法中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2)首創瀉南補北法:《七十五難》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焙笫婪Q之為“瀉南補北法”,用于肝實肺虛證。其和《六十九難》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補母瀉子法是以五行學說中“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理論為基礎的。而《七十五難》對肝實肺虛證的治療,提示我們“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亦是指導臨床之大法。只有全面理解母子關系中:母實子亦實,母虛子亦虛,子實母亦實,子虛母亦虛”,才能領悟五行中生我、我生關系的真諦和補母瀉子、瀉南補北理論的至妙,視疾病傳變而定治療之大法。
(3)拓展迎隨補瀉法:迎隨補瀉法最早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迎而奪織,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七十二難》對此做了說明:“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迎順而取之”?!镀呤烹y》更拓展為:“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是為子母迎隨補瀉法,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
(4)強調營衛補瀉法:《難經》強調以營衛定針刺之深淺?!镀呤y》:“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營衛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難》更指出:“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后世的補法先淺后深、瀉法先深后淺均源于這一原則,明代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刺法,即屬此類補淺瀉深法。
(5)提倡刺井瀉滎法:井穴位處指(趾)端?!镀呤y》曰:“諸井者,骨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當剌井者,以滎瀉之”。即須瀉井時,采用“實則瀉其子”的方法,取滎穴以瀉之?!峨y經》中未言及補井之法,后人補充為“瀉井須瀉滎,補井當補合”。
(6)闡述四時補瀉法:中醫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難經》在刺法上亦體現此一原則?!镀呤y》曰:“春夏淺刺,秋冬深刺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合臏兀刂乱魂幷?,初下針沉之至肝腎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提出了不同季節補瀉之針法?!镀呤碾y》提出了四時分刺五俞:“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按四季春生至冬藏,陽氣由生發至收藏,分屬五行配五輸,對應五臟而刺,以治五臟之疾。
總之,《難經》對針灸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我們一起學習,指導臨床應用!
論經絡(二十三至二十九難)
二十三難
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云:明知始終,陰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于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二十四難
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兇不?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诖秸?,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則)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難
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二十六難
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余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二十七難
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
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二十八難
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還周,故十二經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
曰:奇經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若心痛。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婦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48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儒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49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玄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人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儒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50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后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51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藏也,何以言之?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藏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52難曰:府藏發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府病者,仿佛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53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藏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藏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藏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競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54難曰:藏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
然: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55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56難曰:五藏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皖,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57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瀉,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要之法也。
58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發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59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60難曰:頭心之病,有撅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藏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61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