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奔跑吧,騷年:Adidas阿迪達斯SupernovaGlideBoost跑鞋上腳自打相聚購入M記旗艦Prophecy3和A記旗艦Kayano21之后,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可以從跑鞋這個大坑里面爬出來了。各位父老鄉親,在半年內同時購入自己心儀已
奔跑吧,騷年:Adidas 阿迪達斯 Supernova Glide Boost 跑鞋上腳
自打相聚購入M記旗艦Prophecy 3和A記旗艦Kayano 21之后,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可以從跑鞋這個大坑里面爬出來了。
各位父老鄉親,在半年內同時購入自己心儀已久的兩雙日系旗艦,就如同你口水已久的兩位日本人類活動藝術電影老師同時出現在你面前(一定是吉尺明步和麻美由真老師),任你蹂躪,左擁右抱,應接不暇,然后你空虛寂寞,樂此不疲,jing盡人亡........
嗯,好像扯得有點遠 (不要在意這些細節!?。。?我要表達的是,當我以為不會再有鞋子對我有致命吸引力,不會在近日內買鞋,特別是跑鞋的時候,蜈蚣人的屬性又出現了。
于是乎我心里一直有個聲音說“哎呀~夏天來了,你要上班吶
你看看你的這些鞋子,太專業太不適合出街了吧~
誰tm開車,上街會穿一雙造型這么科幻的Prophecy?。?/p>
哎呀Kayano的顏色不夠沉穩;
這雙FREE的紅色色太艷了,這是你買來過年喜慶的鞋己。
你需要一雙平常穿的適合出街百搭的鞋己 ”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又開始看鞋了。 作為NIKE家的腦殘粉,再加上這一次的主題很明確,需要一雙不那么騷氣,適合日常穿的鞋,很自然的我開始尋覓那些經典款,Air Max 1,Air Max 90以及各種LUNAR版的經典鞋款,至于Air Force 1、lunar Force 1系列,我已經穿得實在太多了,所以放棄吧。
在各種看了2個小時后,我甚至準備用NIKE ID定做一雙AIR MAX 1了,然后我發現,果然NIKE家已經沒得選了,我都有過了,然后開始轉戰其他家,什么PUMA NB ASICS Reebok,這個時候,網頁推送的Boost廣告突然引起了我的興趣,不知道為什么我一直很討厭Adidas,但是自從Boost上市以后,身邊的朋友各種好評推薦,色魔張大媽的各種測評以及各大跑鞋網站的一直好評讓我突然有了興趣,通過比較(這次回歸主流,主要還是在Adidas和NIKE家進行選擇)和網上的測評,我拿到了優購近日的好價(原價1099實付553),果斷下單,2天收貨。
開箱先看個標簽吧~好久沒有買過Adidas了,都有點陌生,Supernova Glide Boost 7 M,Boost系列的次頂級緩沖鞋,不是哥不買頂級,是Ultra Boost是在是丑到沒朋友,那個造型,我真沒勇氣穿出街!
打開箱子,密集癥患者退后,包裝紙上密密麻麻全市Boost的標示。
盒子全被Boost覆蓋
甚至連盒子上的鐳射標志也全是Boost,Adidas你是有多喜歡Boost~!開箱,品相完美。
外側內側俯視
不得不說,本次的要求是偏向日常使用,個人還是覺得這雙 Glide Boost 7的外形還是很不錯的。鞋子的功能感和設計感都不是那么明顯,反而更加偏向日常穿著,這一點作為一雙相對專業性的跑鞋而言是比較少見的,因為,作為這種跑鞋的受眾顧客,如果是為了選擇專業性的跑鞋的話,功能性比較明顯的外觀無疑是加分項或者是直接的購買決定因素,反觀將一雙專業跑鞋設計得這么日常的,不得不說是一種大膽的突破,因為他會造成客戶對于該產品外觀吸引力的下降,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Adidas對Boost技術的信心。
鞋底的縫線針腳還是比較整齊的,
supernova的標記和產地信息。其實買了這么多鞋子,made in china已經是一種品質的象征了,五大跑鞋除了作死的New Balance將什么美產英產作為賣點炒作之外(自從上次給老爸買了990V3以后,美產和英產貨的細節做工實在是........ 只能說美產和英產貨一般都是NB家的高端鞋,這么貴的鞋子,用料是比國產NB好,但是這個做工,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們還是去坐享其成吧 ),基本上全部旗艦都在中國生產,這其實是各大廠商對于中國工廠生產品質和生產成本雙向評估所得出的最優結果,當然我認同Mizuno和Asics一些小規模日本本土生產的產品具有更高的品控能力,但是,如果考慮到其無比變態的價格和幾乎可與忽略不計的數量,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存在而已。反觀職前買到的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甚至是尼加拉瓜貨, 真心感覺我大天朝世界工廠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鞋墊,厚度一般般啦!但是還是比較軟,網上有人能把這貨踩踏????
現在好多鞋子都開始使用熱熔鞋面技術,而這雙Glide 7則綜合了傳統的縫線和熱熔兩種鞋面技術。個人認同這種穩妥的辦法,畢竟各大鞋廠的制造技術只是噱頭,最后好與不好都要靠用戶的實際使用為評價標準。
家族型號標示~個人認為Adidas的Boost技術大普及是不是太亂了,各種型號沒有有效區分,各型號性能也沒有有效明確,造成了各種Boost橫空出世,消費者卻很難選擇符合自己定位和需求的型號, 反觀五大跑鞋,各型號的性能區分和定位就要明確得多。
選擇這貨的理由,全掌滿滿的Boost材料啊~
中底的Adidas傳統看家技術torsion系統,其實就是tpu板子,防止扭傷,但是ADI家跑鞋上搭載該系統,就標示了這雙鞋在Adidas家的中高端定位
前掌Boost材料下的馬牌橡膠,貌似之前米其林、普利司通等輪胎生產商也和各大跑鞋做過合作,只是最后貌似都沒有什么好結果,但是德國的馬牌和德國的Adidas的合作,不得不說從感覺上還是比較搭的。
后跟的支撐系統以及網布。
前掌,外觀很不錯,我個人覺得是這么多年Adidas家個人比較能入眼的跑鞋,(五年了,五年了Adidas的設計師你們就不能拿出雙能入眼的跑鞋嗎,為什么這么多雙鞋都要挑戰觀眾們的審美底線 ),鞋帶一開始我不怎么上眼,但是卻越看越喜歡。
上腳以后,Boost材料的特性還是比較明顯的,夠軟夠彈,而且韌性十足,這一點就比Nike lunar 系列那種單純的踩屎感好多了,不知道是不是torsion系統的介入,整個鞋底的支撐是夠的,雖然定義的是緩震系列,但是鞋子前掌、中底和后掌支撐都是夠得,這樣證明的Boost材料的實力,但是,一雙好的跑鞋不能只有鞋底,這雙glide boost 7的鞋面支撐和包裹性,別說我現在在穿的Kayano了,相較之Prophecy都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也可以看出阿迪達斯在跑鞋領域和幾大一線專業廠商在產品性能的全面性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畢竟,Adidas還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廠商,對于某一領域的關注還是不及專業廠商,但是Boost技術在這兩年給Adidas帶來的產品品質以及競爭力的飛躍還是值得肯定的。
反觀幾年前跑鞋甚至是全體運動鞋類,Nike對Adidas的全面壓制,居然會因為Boost技術的易主就讓Adidas通過兩年時間通過Boost急速對其所有鞋類產品的全面覆蓋,在跑鞋領域完成了對Nike主動權的搶奪,逼得Nike不得不用六角形的zoom、Air、free等等來做無力反擊,就可以看到Boost技術的實力,也對傳統的跑鞋廠商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思進取,以Adidas恐怖的產能和市場掌控力,現在相對穩定的跑鞋市場力量劃分,也許會在Adidas+Boost的組合下,推動重新洗牌(對沒錯索康尼、布魯克斯我講的就是你們, 至于New Balance,先把新產品做好吧 ?。?/p>
不過這種競爭在我看來是好事,畢竟對于廠商競爭是殘酷的,但對于消費者,競爭會讓我們收獲更多更好更有誠意的產品。你看Nike家最近出的AIR ZOOM VOMERO 10,就首次出現了前掌zoom,后掌lunar的組合,這不就是面對Boost技術的強大競爭力所作出的反擊么~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雙Glide Boost 7的確是最近幾年Adidas推出的良心好產品,各方面足夠平衡,日常使用已經完全足夠,雖然的確存在待改進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也讓我看到了Adidas想做好Boost產品線的誠意,所以,客觀的我的確在第一印象上是被Boost拉回了Adidas,但是未來我會不會繼續購買Adidas的產品,還是要看未來時日里這雙Glide Boost 7的實際使用體驗。
TMD,我怎么又敗了雙跑鞋 ~~~~~~~~~~~~~~~~~~~~~~~~
不過沒關系,下一雙跑鞋, 目標ASICS GEL-QUANTUM 360 !!!?。。?/p>
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