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世紀初,春季的一天。漢口碼頭,披紅掛綠、人聲鼎沸。這里是祁門紅茶外銷的第一個口岸。這條從閶江開始的航道,從祁門一直到景德鎮再至饒州,渡過鄱陽湖到達九江,最后再到漢口。從祁門來的水客們,并沒有帶太多東西,只是一箱約50斤的祁門紅茶。然而此
20世紀初,春季的一天。漢口碼頭,披紅掛綠、人聲鼎沸。
這里是祁門紅茶外銷的第一個口岸。這條從閶江開始的航道,從祁門一直到景德鎮再至饒州,渡過鄱陽湖到達九江,最后再到漢口。
從祁門來的水客們,并沒有帶太多東西,只是一箱約50斤的祁門紅茶。然而此時,漢口茶棧的伙計、碼頭上徘徊的俄國商人、英國商人,無人不把眼光盯在這箱茶上。
這是今年春天的第一批祁門紅茶,制成后,茶老板擇了吉日良辰,宴了茶師和茶工,然后從勻堆裝箱后的新茶中抽出了一箱作為茶樣。今春的祁紅品質如何,能否賣個好價錢讓大家賺得盤滿缽滿,就看它的了。
祁紅茶樣來到漢口的茶棧,這邊早已備下了款待客人的宴席。伴隨著咯吱聲響,許久不開的中門緩緩開啟。茶樣在人們的簇擁下通過中門,進了茶棧。
這可不是一般的待遇,在徽州是最高禮節,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的。
從這時候起,祁門紅茶就享受著茶葉能享受的至高榮耀,后來當出口岸變為上海時,這種榮耀幾乎達到巔峰——直到抗戰前,每年上海茶葉市場紅茶新茶上市的時候,非要等祁紅到滬,方能為紅茶新茶開盤定價,當時的茶商稱之為“開紅盤”。
祁門紅茶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得到這般榮耀?
紅到西半球,一擔賣12萬元
祁門紅茶誕生于1875年,到20世紀初,幾十年時間便圈粉無數,成為當時跨國海淘和代購的重要商品。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專門面見國民政府駐美公使施肇基,請施代購一些祁紅。這事兒讓祁門茶業公會聽說了,一手打造了從選茶到包裝再到跨國郵寄的一條龍服務。
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夫人埃莉諾·羅斯福
事實上,祁門紅茶早已習慣了被人追捧的跨洋之旅。
創建于1706年的英國川寧茶葉公司自1912年以來就一直經營祁紅,每年購買祁紅達百噸之多,公司的茶葉歷史博物館內就陳列著注明為英國女王制定產品字樣及標志的祁紅鐵聽小包裝。
1915年,祁門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后,身價更是水漲船高,到1931年達到了頂點,賣出一擔(100斤)447銀元的高價,遠高于當時印度、錫蘭高檔紅茶的價格。
當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茶葉和茶葉包裝,至今還保存在美國華僑手中。這些茶箱表面要刷漆,而且還繪上了精美的圖案,箱中套上了錫罐
按照當年的購買力和物價水平,1927~1936年間,上海大米每市石(160斤)為10.2銀元,則祁門紅茶一擔可置換3.5噸大米,按照現在每噸大米的價格3500元人民幣,一擔祁門紅茶的當年價格,放到現在折算為人民幣約12萬元左右。
另外一個數據是在1939年,當年祁門紅茶的產量接近7萬箱,按每箱50斤計,產量高達3.5萬擔。當年最高時一擔祁門紅茶出口價格賣到360兩白銀,祁門紅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1936年6月1日上海《大公報》載:“查祁門寧州兩處紅茶,向由洋商主盤,今由中國茶商首自開盤,誠為中國茶葉貿易史上破天荒之一頁。” 祁紅的開盤價高低,幾乎成為當時市場價位的晴雨表。
同期的《申報》報道:“祁門紅茶,自華商中國茶葉公司開盤以來,各洋行繼續采辦,交易頗為熱鬧,目前已布樣于市者,共計二萬余箱。英莊方面,因船期在即,為趕裝頭船起見,相率紛紛補進,價格尚稱樂觀。”
百年血脈傳承,煉制經典祁紅香
祁門紅茶在一百多年里,能始終保持盛名不墜,其原因之一便是傳承不斷。
祁紅最特別的就是香氣,似花似果似蜜,無法形容,外國人干脆稱之為“祁門香”。不僅清飲時香氣迷人,按照外國人的習慣加奶加糖牛奶后,香味特點猶存,因而在國際市場一路走紅。
戰爭年代祁紅一度陷于困境,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勢頭更勝當年,多次作為國禮由國家領導人禮贈外國政要。鄧小平曾美譽:“祁紅世界有名!”。
1987年9月,從安徽省祁門茶廠選送的祁門紅茶榮獲第26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章。在布魯塞爾評選會總部,評委會主席喬治德先生一再贊揚說:“祁門紅茶是歷屆評選會評選的茶葉中最好的茶葉。”
1987年9月,比利時布魯塞爾合影。去比利時領獎的三名代表中,右一為現祥源祁紅生產顧問閔宣文,當時是祁門茶廠副廠長
事實上,作為我國長期出口創外匯的主要農產品,從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在祁門南鄉平里籌建安徽模范種茶場開始,祁門紅茶就不是自己在戰斗。
從安徽模范種茶場到祁門茶業改良場,再到新中國成立后拆分重組而來的安徽省祁門茶廠,無數學者、匠人為了祁紅投入畢生精力,從生產技術、種植方法上進行傳承和提高。
抗戰期間,祁門紅茶作為國民政府“用外匯換武器”的重要手段,一度空前繁榮。改良場也成為全國茶葉界人士無不向往的地方,不僅國內的專家,連日本、英國、蘇聯的專家都紛紛跑來此地考察。
祥源祁紅工廠
祥源祁紅8位非遺傳承人
如今祥源茶業祁紅公司延請了原祁門紅茶廠的核心制茶團隊,并傳承創新,目前已擁有閔宣文、陸國富等8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門紅茶技藝代表傳承人。
匠心傳承,持續創新
創新是祁門紅茶保持長久魅力另一個原因。
祁門本來是以生產綠茶出名的,之所以祁門誕生了紅茶并且后來者居上,是受19世紀末國際市場環境的影響。綠茶漸漸被摒棄,紅茶暢銷起來,市價高于綠茶。
站在國際茶飲市場的風口,祁門的商人和茶人們開始創新求變,在祁門這片生產好茶的土地上引入紅茶制法。
對于祁紅創始者,現在較多認可的是胡元龍和余干臣。余干臣是黔縣的茶商,在福建做過官。他根據福建閩紅的經驗創制了祁紅,又于1876年到祁門縣歷口設了茶莊。
平里鎮祁紅故里,祁紅鼻祖胡元龍塑像
胡元龍則是祁門貴溪人,家里本就是開茶號的。他一心實業救國,1875年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花重金從紅茶產地江西寧州(今修水)請來制茶師傅,按照寧紅的方法用自產茶葉試制祁紅。
據1916年3月15日《農商公報》上刊載的大清政事奏折記載:“安徽改制紅茶,權興于祁、建,而祁、建有紅茶,實肇始于胡元龍。胡元龍為祁門南鄉貴溪人,于咸豐年間即在貴溪開辟荒山五千余畝,興植茶樹。光緒元、二年,因綠茶銷路不暢,特考察制造祁紅之法,首先籌資六萬元,建設日順茶廠,改制紅茶,親往各鄉教導園戶,至今四十余年,孜孜不倦。”
民國《農商公報》
與綠茶相比,紅茶多了發酵步驟,經過了初制和精制兩大過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則是將長短粗細、輕重曲直不一的毛茶,用篩子進行篩分、分級,最后再拼配。
如此而成的茶形質兼優,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方配得上祁紅的全稱:“祁門工夫紅茶”。
不過,傳統工夫紅茶在精制過程中,為了形成經典的“祁門香”,會對茶葉進行“打碎”處理。對于喝慣了綠茶的人來說,“碎茶”似乎不夠“形美”,要茶葉肥壯,葉片完整才好。可是,祁紅精制過程中打碎分級以及兩道干燥工序,卻自有其妙處,正是神秘的祁門香和醇和口感的重要來源。
為了“形美”和“留香”結合更完美,近年來祥源祁門始終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又在祁紅工夫和祁紅香螺、祁紅毛峰的基礎上,創制出了兩全祁美等祁紅新品種。
核心小產區——優良基因的源頭
能不能做出好茶,或許在采摘前就決定了。
古人曾以“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來妙喻西湖龍井;也有用“誰摘碧天色?點入小龍團,太湖萬頃云水,渲染幾經年”盛贊太湖碧螺春。
中國茶,自古就有地理標簽。
一杯好茶,離不開種、制、泡。既然好茶首先是種出來的,那么它的生長環境就非常重要。這也是祥源茶業董事長鄧增永所提出的“小產區”四大價值的第一條——立地價值,它指的是包括土壤、土壤里面的有機與成分及微生物、水分、山形、地勢、坡度、朝向、陽光、積溫以及土壤表面的植被生態等諸多因素所形成的綜合價值。
祥源祁紅歷口茶園
從環境看,祁門天然就是產好茶的地方。祁門有世界公認的北緯30°黃金產茶帶,境內山地面積占九成以上,山間清溪縱橫,氣候溫和,早晚溫差大,森林覆蓋率高達86%以上,適宜茶樹生長。
祁門的櫧葉種茶樹鮮葉,其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外加上土壤中銅、鉀含量高,這些都為祁門紅茶香氣馥郁、葉汁醇厚而不苦澀、滋味芳香雋永等特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祥源祁紅歷口茶園
茶葉經營放開之前,所有出口的優質祁紅全是祁門縣境內出產的,祁門生產的紅茶編號為11,安徽其他地區生產的編號12,正宗的祁門紅茶品質因此得以保證。
時至今日,也還有祁門相鄰縣域出產一定數量的祁門紅茶,然而在祥源茶業祁紅公司副總經理陸國富眼中,離了祁門的土壤和水源,產出來的祁紅又怎么會地道呢。祁門紅茶的核心產區,毫無疑問是祁門——否則,怎么會以“祁門紅茶”享譽四海呢?
本著同樣對核心小產區的堅守,祥源茶在云南普洱茶原產地易武小產區的核心微產區如落水洞、麻黑和舊衙門等地建立了緊密協作型普洱茶原料基地,同時獨家擁有取得經營管護權的國有林基地數千畝。這使得祥源的普洱茶能夠擁有品質穩定、來源可靠的優質原料供應。
易武茶山
目前,祥源茶業聚焦小產區好茶,建立生產和營銷兩個體系,并以祥源茶作為彩線,逐步將產品線延伸,將中國小產區茶葉的明珠串聯起來。除在祁門紅茶產區建立祥源工廠外,祥源茶業同時還在普洱貢茶之鄉——云南西雙版納易武建立起祥源精品普洱茶加工廠。目前祥源小產區白茶和武夷巖茶產品線也已先后呈現。
茶香中氤氳而出的,是屬于財富的記憶,留下的,也許是又一個激蕩百年的榮耀傳奇。
王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