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后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并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占領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并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后葬於臺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鄭燮是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 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 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后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橋卒,葬于興化城東管阮莊,享年七十三歲。 鄭板橋十載揚州,結論了許多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由遠到近是 孔子、 里斯、李廣、諸葛亮、王羲之、李白、李清照、王冕、于謙、鄭燮
鄭桓公 鄭桓公(?-前771年),姬姓,鄭氏,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厲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靜異母弟,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陜西華縣東),建立鄭國,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于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遇害,謚號桓,故稱鄭桓公。2鄭國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出生于韓國都城新鄭(現在河南省新鄭市)。成年后,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后來被韓王派去秦國修建水利工事,從而“疲秦”,而鄭國渠修建之后,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雖然鄭國作為間諜不成功,但是作為一名卓越的水利專家,治理水患,改變了關中農業區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3鄭玄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里之后,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中侯》等書,共百萬余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于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與晏嬰、劉墉并稱為“高密三賢”,后人建有鄭公祠以紀念。4鄭買嗣鄭買嗣(?—909年),漢人鄭回七世孫,世為南詔清平官(即宰相)。鄭買嗣曾為南詔重臣。乾寧四年(897年),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天復二年(902年),鄭買嗣起兵殺死隆舜之子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余人, 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5鄭成功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1-2]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永歷十五年)率軍橫渡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今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開啟鄭氏在的統治 。6鄭板橋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7鄭余慶鄭余慶(745年-820年),字居業,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唐朝宰相。鄭余慶出身于滎陽鄭氏北祖小白房,進士及第,早年曾入嚴震幕府,歷任山南西道從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員外郎、庫部郎中、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后以中書侍郎之職拜相,授同平章事,不久被貶為郴州司馬。永貞元年(805年),鄭余慶再次拜相,授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因得罪權臣被貶為太子賓客。此后,他歷任國子祭酒、河南尹、兵部尚書、太子少傅、山南西道節度使、太子少師、尚書左仆射、鳳翔隴右節度使、司空,封滎陽郡公。元和十五年(820年),鄭余慶進位司徒,并于同年病逝,追贈太保,謚號貞。8鄭延昌鄭延昌,字光遠,唐朝官員,出身滎陽鄭氏北祖房,官至尚書左仆射。鄭延昌生年不詳,出自鄭氏北祖房。近親有唐僖宗年間拜為宰相的三重堂兄弟鄭從讜。鄭從讜的祖父鄭余慶在唐德宗年間也為宰相。但鄭延昌自己的祖輩卻并不特別顯赫,曾祖鄭申官至金華尉,祖父鄭則之官至驍衛兵曹參軍,父鄭猗官至撫州刺史。他至少有一兄鄭允升和一弟鄭延濟。9鄭谷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棠、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10鄭樵鄭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 ,世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 鄭樵生于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立志讀遍古今書,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鄭樵著述有80余種,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等遺文,其中《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