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話說歐鯉釣》打窩篇前言本文是《話說歐鯉釣》系列文章之一,歐鯉釣(CarpFishing)是一種以鯉魚和草魚為目標魚的釣魚技術,這種釣魚技術是50年代在英國創造的,于1999年正式成為國際釣魚運動聯合會(CIPS)比賽項目,每年都舉辦一屆歐
《話說歐鯉釣》打窩篇
前言
本文是《話說歐鯉釣》系列文章之一,歐鯉釣(Carp Fishing)是一種以鯉魚和草魚為目標魚的釣魚技術,這種釣魚技術是50年代在英國創造的,于1999年正式成為國際釣魚運動聯合會(CIPS)比賽項目,每年都舉辦一屆歐鯉釣世錦賽。
為了向國內釣友介紹歐鯉釣這種釣魚技術,本使(歐鯉釣遣唐使)通過整理、匯總、翻譯、實踐的方式撰寫了這部《話說歐鯉釣》,力求其成為國內最科學、最完善、最系統的歐鯉釣教學文章,目前已經在頭條主頁發表了《話說歐鯉釣》上部共計20余篇文章,《實戰歐鯉釣》視頻10余部,感興趣的讀者可點擊文末鏈接從《綜述篇》開始詳細了解。
引言
多大鉤?什么餌?在哪里釣的?
基本上是釣魚人看見他人魚獲時最常問的三個問題。
用多大的鉤好?
這個話題永遠是各大釣魚論壇討論的最激烈的話題。
那么究竟是用多大鉤好呢?
鉤號的科學節
不同于東歐和中國會食用鯉魚,在中歐及英國通常是釣獲放流,由于鯉魚壽命可能長達20年,因此這可能涉及同一條魚的多次捕放,所以科學界認為有必要就不同大小的魚鉤對于鯉魚的傷害以及跑魚率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因為有科學證據表明,使用不合適的釣組,反復釣獲同一條魚會導致魚口腔和下頜區域產生累積傷,甚至是非常嚴重的口腔損傷。 鯉魚垂釣者們也在爭論使用小鉤子是否真的能作為減少傷害的手段,以及大小鉤子在跑魚率方面的差異。 在最佳鉤子中與最小化傷害之間可能存在尺寸的權衡,在最小傷害的同時同時最大化成功上岸率。
為了向休閑垂釣產業提供科學的選鉤建議,促進魚類健康福利和漁業發展,德國與加拿大的科學們就這一“世界性難題”發起了科研攻關。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農業與園藝學院內陸漁業管理實驗室,德國萊布尼茲淡水生態學和內陸漁業研究所魚類生物學和生態學系,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生物系魚類生態學和保護生理學實驗室,三家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為此開展了一項名為《The importance of hook size in recreational angling for large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休閑垂釣大型鯉魚時鉤尺寸的重要性)的科學研究。
為了真實再現休閑釣鯉魚的場景,科學家們選用了下圖這套經典的歐鯉釣釣組:
圖A是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兩種魚鉤的尺寸對比;
圖B是本研究中使用的鉛夾前導系統;
圖C是使用玉米粒鉤餌的經典線辮釣組;
a 是餌擋;b 是鉤辮;c 是魚鉤;d 是子線;e 是8字環;f 是鉛夾;g 是鉛墜;h 是橡膠帽;i 是鉛芯線;j 是8字環;k 是編織主線;l 是玉米粒。
關于專業人員中最佳鉤子尺寸的可辯護建議
鯉魚釣魚。 因此,完成了一項實地研究
確定是否存在傷害差異(即組織損傷)
和出血),捕捉特征和著陸概率
在兩種流行的鉤子尺寸之間,同時針對大型鯉魚
專門用于模擬真實世界情況的鯉魚釣魚裝備。
該研究是在2007年8月11日至10月3日期間選取30個單日進行的,地點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陶氏湖(N45°23’46.14”, W75°42’03.09” )和里多運河(N45°23’23.81”, W75°42’05.58”)中隨機選擇。
這個時期,水溫從18.3到24.3℃(平均值±S.E。:20.8±0.35)不等。所有鯉魚釣魚技術都選擇歐洲的鯉魚釣法,因為它是國際上主流的釣鯉魚技術。使用兩種尺寸的市售鯉魚鉤類型
(伽瑪卡茲 G-Carp Super Hook; 1號和6號;)。
子線是Sufix Camo Skin 可剝皮線,拉力值是11.3千克,總長度為15厘米;鉤餌沒有直接掛到鉤子上,而是穿到鉤柄后面的一條短線上,構成了一個延伸線,這條線在歐鯉釣中的術語是“鉤辮”,“鉤辮”的長度為2厘米(從鉤子的彎曲處測量)。
鉤辮釣組是英國釣魚人萊尼·米德爾頓(Lenny Middleton)發明的,鉤辮釣組已經成為歐鯉釣世錦賽規則中規定的必備特征。
科研團隊使用了3顆玉米粒作為鉤餌,并用塑料餌擋固定在鉤辮上。子線直接綁到了安全型鉛夾的8字環上,鉛夾上使用的是84g的柳葉形鉛墜,并將柔軟的富有彈性的橡膠套推上,前導系統使用的是50厘米長的鉛芯線,以避免前導線在碰到異物時被劃斷。這套傳統的、經典的歐鯉釣釣組通過8字環連接到了有18.1千克拉力值的編織主線。每個釣魚日
同時使用兩根鯉魚竿,測試曲線:1.25kg(2.75磅);長度:3.60m(12英尺),標點選擇在附近沒有水生植物的位置。不同的鉤子大小隨機分配到其中一個鯉魚桿上,兩個釣組打到同一個標點。 鉤之間的距離只有幾米,左右位置是隨機的。
為了保持穩定的釣魚技能,所有釣手都選用有經驗的釣魚者。
全部釣位都選擇在水下干凈無障礙的位置。魚上岸后,實驗人員會紀錄鉤子穿透的位置(上顎,下頜和嘴角的位置),
掛鉤深度,是否存在組織損傷,并記錄出血與否,這個組織損傷是指除了鉤子穿透以外額外的損傷,因為穿透傷被認為是任何類型的休閑釣魚都不可避免的損傷。額外的組織損傷包括軟組織撕裂,這是由于鉤子在鯉魚嘴中運動而產生的撕裂傷。
所有被釣獲的鯉魚都標上了單獨的編號標記,但是在整個實驗期間沒有被重新釣獲的鯉魚。
為了保證主觀判斷的一致性,所有測量與記錄都是由同一個人完成度的。
最后科學家們得到了如下統計信息:
研究結論
總共釣獲了88條鯉魚。其中6號鉤釣獲56條,1號鉤釣獲32條。釣獲鯉魚的總長度在486mm到930mm之間。 每桿每小時釣獲量(CPUE)顯示小鉤子比大鉤子有更高釣獲量。
此外,在小鉤上釣獲的鯉魚明顯更大。兩種鉤子的上岸率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區別(說人話就是二者差別太小,在統計學上相當于一樣),總體而言,大部分(84%)鯉魚成功上岸。
鉤刺穿的相對深度差異很大,更大的鉤子更加深入的鉤住了魚嘴,同時也照成了更多的傷害。
出血率兩種魚鉤相似,大約有一半魚被釣獲鯉魚的鉤傷處輕微出血。
大鉤子在軟組織損傷率上要明顯高于小鉤子,它對鯉魚照成了更多的傷害。
同時,它們在鉤住魚嘴的位置也具有相當大的差異,科研人員制作如下位置統計圖:
從這個位置統計圖可以看出,大鉤更容易鉤在下頜上,下頜也是兩種不同尺寸的鉤子最常鉤到的位置,但沒有一條鯉魚深深地鉤在重要器官上。統計也發現受傷頻率與解剖學掛鉤位置無關。
指導意義
德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表明,在使用安全夾前導系統和經典線辮釣組與玉米粒鉤餌的釣魚條件下,小尺寸的6號優于大鉤尺寸的1號鉤。小鉤子捕獲了更多的鯉魚和更大的鯉魚。在商業的延繩釣捕撈環境中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其中更多的魚落在較小的鉤子上。
科學家們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開銷大小的不同,雖然與釣獲鯉魚的大口相比,研究中使用的兩種鉤尺寸都很小,但是大鉤子更大的開銷可能阻礙了鯉魚攝入大鉤。研究中小鉤的較高捕撈效率可能與差重有關不同的鉤子和鯉魚攝取顆粒食物的方式。較重的鉤子可能會干擾正常的攝食方式,這反過來可能解釋其更低的釣獲率。研究中,鉤子尺寸也影響了相對鉤穿透深度,小尺寸鉤子鉤住的比較大的鉤子更淺,但這樣做不會丟失更多的鯉魚。也有其他科研成果表明較小的鉤子傾向于更深地鉤住魚。但是,絕對掛鉤沒有區別在我們的研究中,大鉤和小鉤之間的深度。因此,大小魚相對鉤深的差異很可能是因為較小的魚鉤捕獲了較大的魚與大鉤子相比,小鉤子的相對鉤掛深度更淺。
總之,科學家們的結果表明,小鉤子有利于鯉魚漁業,因為它們造成的傷害較小并且在不犧牲上岸率的情況下釣獲更多更大的魚。
后語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本使的文章一定會對很多名詞感到陌生,建議點擊文末的鏈接看更多《話說歐鯉釣》文章和《實戰歐鯉釣》視頻,系統的了解歐鯉釣這種釣法。
本使是自媒體人,不賣任何漁具,可以為你推薦漁具供應商,但不為此提供任何擔保,請讀者謹慎采信;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歐鯉釣文章請點贊、轉發、收藏本文;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在評論留言交流,本使原則是——有問必有答,懟過來必懟回去!
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