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江蘇省靖江市的一個人工養殖魚塘發生了一件怪事,竟然能“憑空長出”罕見魚類,就跟“開盲盒”一樣,一網出來其中就能有9條罕見刀魚,最長的達到了40多厘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魚是從哪來的?來來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長江流域向來有三鮮的
近日,江蘇省靖江市的一個人工養殖魚塘發生了一件怪事,竟然能“憑空長出”罕見魚類,就跟“開盲盒”一樣,一網出來其中就能有9條罕見刀魚,最長的達到了40多厘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魚是從哪來的?來來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
長江流域向來有三鮮的說法,指的是河豚、鰣魚、刀魚這三種魚類,因滋味鮮美,自古以來都受到長江下游的人們追捧,歷史上也有大量關于江鮮的詩詞文章等。不過近年來,經過人們大肆捕撈,鰣魚基本看不到了,而刀魚價格也瘋狂上漲,價格幾乎每年都不一樣,3000-5000元不等,之前有研究人員去江陰品嘗刀魚,大的到了8000元一斤。
刀魚是什么魚?到底有多鮮?
刀魚又叫刀鱭,是一種洄游魚類,每年2~3月份處于繁殖季節的刀魚便會逆流而上,通過渤海口、黃海口等區域進入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完成產卵,一般在遼河、錢塘江等較大的河流中,也能見到刀魚的身影。
刀魚分為“江刀”與“海刀”,其實這兩種都屬于刀魚這一種,不過生存地方不同,“江刀”是長江里撈的,而“海刀”是海里撈的。一般不懂得分辨的人很容易把“海刀”當做“江刀”購買,所以有的商販也會把品相好的(也就是看著像江刀的)拿去冒充“江刀”賣到幾千一斤。
其實這兩種是可以通過外觀來分辨的,由于環境不同,水質不同,魚的形狀和味道也不同,“海刀”的眼睛泛紅,海水中高含量的鹽分也會讓刀魚偏肥大、僵硬,肉質也較為干柴。
而洄游到長江的刀魚眼睛是白色的,經歷了淡水的蘊養后,體內鹽分大大減少,肚子不肥,外觀呈漂亮的流線型,魚身也比較有光澤,肉質也更加鮮嫩可口。
那么刀魚到底有多鮮呢?據多年烹飪刀魚的老師傅講,刀魚清蒸最好吃,有研究人員特意去江陰品嘗后表示,刀魚的肉質非常鮮嫩、細膩,可以說“入口即化”,而且魚脂還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吃一次讓人印象深刻。
為什么說它罕見?
因為少才會比較稀有,刀魚的數量之所以會這么稀少,與人類活動也脫不開關系,其實在早些年,刀魚的年產量可以達到4000多噸,那時候刀魚的價格跟草魚價格差不多,所以那個時候吃的人也多。
“三月天,刀魚鮮”!這個季節是刀魚洄游產卵的時候,也是最鮮的時候,所以也就避免不了被捕撈。由于長期以來刀魚的繁殖速度比不上人們的捕撈量,到了2019年產量已不足100噸了,刀魚的蹤跡在長江沿岸已經十分罕見,即使有幸能捕撈上來,其體型也遠遠不如以前。
因為肉質鮮美,年產量又不斷減少,所以刀魚就變得越來越珍貴了,雖然價格高,但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的有錢人向來是不缺的,這也讓刀魚的越來越少,價格也持續上升。那個時候的漁民只懂得掙錢維持生計,而不會考慮大肆捕撈會帶來什么后果,就這樣,富人滿足了食欲,漁民得到了錢財,最后受傷的,只有刀魚。
魚塘里的刀魚是哪來的?
既然刀魚越來越稀少,那么靖江市澄靖園區五圩村的魚塘里為何接連出現刀魚呢?據魚塘的負責人宋興基表示,他們并沒有在魚塘里投放刀魚的魚苗,2017年底的時候他們清空魚塘又重新進水之后開始養殖草魚、鯉魚、蝦等,到了2018年的時候突然發現里面有7-8厘米左右的小刀魚。
而且之后的每年都能捕到刀魚,逐漸地越來越多,現在隨手撈一網里面就有9條刀魚,據宋興基說,按照現在捕撈情況和魚塘的面積來估計,刀魚的數量至少在七、八百條以上,只會多不會少,那么這些刀魚都是哪里來的?
這就要從這個魚塘的地理位置開始說起了,靖江市的這個魚塘臨近五圩港,所以在2017年開春給魚塘進水的時候,是直接從五圩港引水的。而五圩港與長江水是相連的,所以魚塘的水都是長江水,很有可能進水的時候里面有刀魚的魚卵,經過成長和不斷繁殖之后魚塘的刀魚越來越多,開始一代一代地繁殖,直到今天。
目前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2021年1月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已經開始實施“十年禁漁”了,3月份的時候科研人員做了一次魚類檢測,隨便撈一網竟有18公斤刀魚。刀魚數量的慢慢恢復是一個好消息,希望等長江禁漁之后刀魚能恢復平民價格重新出現在餐桌,也能讓人們能重新享用刀魚這一道“人間美味”。
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我們下期見。
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