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看那個小熊貓了嗎?”小熊貓,成了近期一部熱門電影《青春變形記》的代名詞。影片中的主人公是13歲的小女孩小美,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旦興奮或壓力過大時,就會變身成為一只巨型紅色小熊貓。不管是看完電影的人,還是只在網上瞥到片段的人,都記住了一個
“你看那個小熊貓了嗎?”
小熊貓,成了近期一部熱門電影《青春變形記》的代名詞。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13歲的小女孩小美,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旦興奮或壓力過大時,就會變身成為一只巨型紅色小熊貓。
不管是看完電影的人,還是只在網上瞥到片段的人,都記住了一個關鍵詞——小熊貓。
畢竟,還有什么比可愛更具殺傷力的呢?
小熊貓:我可沒有故意賣萌
賣萌,其實并非小熊貓的本意。在人們眼中萌到冒泡的許多行為,都是小熊貓的自然生活習性。
比如它總在吃吃吃,一副很貪吃的樣子,實際上它只是為了生存。
眾所周知小熊貓的主食是竹子,外加一些水果,在野外偶爾還會吃鳥蛋等,基本上是“素食”選手,它的腸胃卻是實實在在的食肉動物腸胃。
小熊貓的消化道比較短,體長和消化道之比約為1:4.7,和食肉動物十分相似,而食草動物的消化道一般都比較長,可以充分消化草類。
同時,小熊貓的腸胃結構也十分簡單,囊狀的胃,較短的結腸,沒有盲腸,這樣的消化道結構讓它在消化竹子時,消化率較低,有研究數據表明只有30%左右。
也就是說,小熊貓的“吃飯有效率”實在不太高。
再加上竹子纖維素含量很高,蛋白等營養物質含量卻不高,小熊貓吃一頓飯的收益簡直就是折上折,所以小熊貓的生存策略就是:多吃,通頻繁進食,來保證獲得到充足的營養和能量。
在不少動物園,看小熊貓干飯都成了“保留節目”,比如廣州動物園,常常一群小熊貓排排坐吃果果。
吃飽了之后,小熊貓就迎來了另一件人生大事:睡覺。
小熊貓的睡姿總是千奇百怪,側躺、仰臥、趴地、蹲坐等等,在一個完整晝夜也就是24小時內,小熊貓平均要休息9-13小時左右。
而它并不是在夜晚完整休息,而是白天、夜晚一段一段地休息。
有研究觀察數據表明,小熊貓每24小時內會平均休息4.84次,其中長于2小時的長休息有2次以上,44%的長休息發生白天,剩下的發生在夜晚。
所以,按照概率來看,去動物園很容易遇到白天睡覺的小熊貓,而它們趴下的樣子總是顯得分外愜意。畢竟,小熊貓能有什么煩惱呢。
網上還有一種很常見的小熊貓“賣萌行為”——突然站立。
這其實是小熊貓的一種備戰狀態,當它感到威脅或受到驚嚇時,就會突然站起來張開雙臂。
全身幾乎都是火紅色的小熊貓,只有腹部是深棕色的毛發,站起來不但可以顯示出“腹黑”的一面,還能讓自己看起來“顯得大”。
縱覽小熊貓的一天,一半時間玩,一半時間睡,中間再穿插著吃,著實是令人羨慕呀。
大熊貓、小浣熊,小熊貓到底和誰是親戚?
小熊貓的名字頗有迷惑性,讓人一看就覺得,它一定和國寶大熊貓有什么親戚關系。
從體形和外形來看,小熊貓和浣熊更接近,但從名字看,它和大熊貓更像,那么,到底誰是它的親戚呢?
在《動物的奇葩說》一書中,作者就曾幽默地調侃道:
“如果你親眼見過小熊貓,那么你可能已經成功地猜到在這個名字里,有問題的不是‘小’,而是‘熊貓’。”
小熊貓和大熊貓的確有親戚關系,卻沒有想象中那么親密,它們只是同屬食肉目的遠親而已。
在血緣上,小熊貓更接近臭鼬、浣熊和黃鼠狼。
盡管只是遠親,但小熊貓和大熊貓卻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奪名之仇”——大熊貓的名字“Panda”是從小熊貓身上搶來的。
在科學歷史上,小熊貓的發現比大熊貓早上將近半個世紀,小熊貓被發現于1825年,而大熊貓被發現于1869年。
最初,“Panda”是小熊貓的名字,這個詞可能是從尼泊爾語衍生而來的,用來形容“吃竹子的動物”或“抓著竹子啃的動物”。
然而大型滾滾后來居上,或許是憑著憨厚的外表和同樣愛吃竹子的習性,當時叫“Giant Panda”的大熊貓逐漸丟掉了“Giant”,堂而皇之地占據了“Panda”之名。
而小熊貓被迫改名為Red Panda和Lesser Panda。
除了和大熊貓的關系令人迷惑,小熊貓和小浣熊也常常讓人傻傻分不清。
總有人在小熊貓的視頻里驚呼“是干脆面!”,而在搜索引擎里搜小浣熊時,也總有小熊貓亂入。
其實從外形分辨,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小熊貓身體是火紅色,面部也是紅色,長著兩撮白色的“眉毛”,而小浣熊身體是深灰色,面部是白色,還有一塊黑黑的“眼罩”。
如此巨大的顏色分別,為什么還會有人認錯呢?
這個鍋要童年的小浣熊干脆面來背,包裝袋上的動物形象,同時有著小熊貓的紅色身體,和小浣熊的白色臉龐和黑色“眼罩”,這個兩者結合之后的形象,著實讓人困惑。
至于小熊貓,它還擁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外號,比如紅熊貓、金狗、九節狼、貓狀熊、熊狀貓、狐貍熊等等,甚至是火狐(沒錯,英文就是你知道的“firefox”),這些名字充分體現了人們給它分類時的困惑。
然而一心只有吃、睡、玩的小熊貓,似乎不在意自己叫什么。
動物園最愛“出逃”的選手
小熊貓可以說是新聞頭條的常客了,但它并不靠萌上熱搜,而是靠“逃跑”。
靈活的身姿,加上不羈的內心,全世界動物園的小熊貓們,無一例外都時刻籌劃著“越獄”。
不但動物園管理員們日夜擔心著園子里的小熊貓,甚至有人在游戲里,都在深受小熊貓的“出逃”愛好之苦。
曾在2015年,杭州下了一場大雪,杭州動物園里的一節樹枝斷后掉進了小熊貓的籠舍口,這對小熊貓來說,無異于外出邀請。
三只小熊貓順勢出逃,其中兩只很快被找回來,剩下的一只分外調皮,不斷有市民目擊它,它又不斷換地方逃竄。
就這樣,這只小熊貓足足在外游山玩水了8個月,才終于被“捉拿歸案”,“野”了8個月后它還瘦了兩斤。
好笑的是,杭州動物園接到的電話里,說的是西湖邊樹上出現了“小浣熊”。
有對小熊貓棲息生境偏好的研究表明,喬木高度、灌木高度等對小熊貓棲息地選擇有較大影響,小熊貓喜好棲息在較高的樹枝上。
所以在給籠舍豐容時,動物園管理員們常常會增加一些攀爬架、用樹枝搭建一些攀爬玩具,但一不小心,這就成了小熊貓們的“出逃工具”。
如今在一些小熊貓飼養的研究文獻最后,作者都會謹慎地加上一句,要注意防止小熊貓逃逸。
在城市中發現小熊貓的新聞時有發生,但人們往往只關注到了小熊貓萌的一面,而忘記了它們的攻擊性,以及在陌生環境中它們可能會受到的威脅,如食物短缺、寄生蟲感染以及并不適宜生存的高溫等。
目前,小熊貓已被列為我國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了附錄Ⅰ。
不論是在動物園內,還是在戶外偶遇,試圖近距離喂食和撫摸,都不是明智之舉。萌只是人們附加給動物的標簽,它們的自然行為原本都是生存之舉。
如果你在戶外看到了在逃小熊貓,記得一定不要擅自近距離互動,而是聯系當地的相關部門及動物園,來妥善安置它喔。
丁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