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容理發廳”這幾個字就掩映于工農路一棵行道樹后,也幾乎淹沒于男裝店、修車店的彩色招牌里。但我去年早早便發現了它,不是因為眼尖,只是一遍遍走過這曾經的北門大街時,總想從兩側一間擠著一間的店面中發現點什么,于是,這鐫于灰色水泥墻頭的灰色字進了
“美容理發廳”這幾個字就掩映于工農路一棵行道樹后,也幾乎淹沒于男裝店、修車店的彩色招牌里。但我去年早早便發現了它,不是因為眼尖,只是一遍遍走過這曾經的北門大街時,總想從兩側一間擠著一間的店面中發現點什么,于是,這鐫于灰色水泥墻頭的灰色字進了眼簾。
那時我只是覺得它有點年代了,卻不曾想到它居然頗有來歷,竟然是當年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于1960年9月成立的一個高級理發店,理發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甚至被納入了志書。這讓我不由想到南陽街頭諸多曾存在過的老字號,那些曾在商圣故里的商業舞臺上叱咤一時的名店,比如大發大玉器行,比如老象儀鞋帽莊,比如中國筆店,還有南陽飯店、宛城旅館、長春軒鹵肉館等,它們曾貼近百姓生活、貨真價實、名聲遠揚,卻終究抵不過時代的洪流亦或是商海的大浪淘沙,逐漸被裹挾而去悄無聲息。
但即使已杳無蹤跡,曾駐留在老城區的這些商號名店,依然是城市歷史變遷的見證,是城市文化符號并折射出當年的商業景象;即使已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老商號當年招搖的旗幡和鮮明的招牌,仍是老南陽心中生動的記憶。
湮沒于歷史中的買辦身影
泰古車糖公司我提及多次,因為它是少有的尚在南陽留下部分房舍的舊日商業機構,在解放南路,你依然可以看到那棟僅存的臨街西式樓房。它也是最早入駐南陽的外資買辦企業,始于民國元年(1912年)。歷史上對買辦的認識褒貶不一,“買辦”是中國近代史上特殊的經紀人,是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或者說,是跨國企業里的中方職業經理人。
“車糖”,就是機制糖的意思。南陽民間稱泰古車糖公司為白糖公司,因為它經營白糖業務。白糖也不是從英國運來的“洋糖”,絕大部分是臺灣糖,少量是東南亞國家所產的糖,只是用他們的包裝和船只運抵上海、而后轉往內地各埠。那時的白糖分九個等級,從頭車到九車,銷售價格由英商泰古車糖公司制定,但當時在南陽較為穩定,1921年頭、二、三車糖的批發價格每百市斤在12塊到13塊(銀元)之間,糖的銷路主要是本城及鄰近各縣鎮。
泰古車糖公司首任經理叫畢漢彬,1918年由王俊山繼任。《南陽市商業志》載,王俊山是社旗縣人,他接受英商泰古車糖公司大板們的安排,從湖北樊城返宛擠掉畢漢彬當了經理后即籌建擴大車糖公司,之所以選址白河岸邊的南關,皆因公司為批發業務,絕大部分貨物是經水路運至南陽,離白河近卸貨方便。車糖公司的規模遠不是如今僅剩的臨街樓房,當時除臨街的西式樓房外,還有一進五的中式庭院。1919年南陽開展反“洋人”運動,王俊山將車糖公司改為中國習用的商號名——何慶成(隨后又去掉“何”,稱“慶成”商號)。
南陽美孚石油公司則始于民國7年(1918年),很有意思,其原任經理就是畢漢彬,被王俊山擠掉車糖公司經理職位后,他開始經營美孚石油。可惜1926年,王俊山見美孚石油公司經營的煤油銷量日增,有利可圖,又與他人合謀,同漢口美孚石油公司掛上鉤,將其在南陽的銷售業務包攬下來,迫使畢漢彬放棄了美孚石油經營權,轉營德士古石油(德士古后經營英美煙草公司的紙煙)。王俊山因此開始大力發展石油業務,并將美孚石油公司改為“慶大”商號,與“慶成”商號一門兩柜,分號核算,其資本、物資、人事、物價,均由外商直接控制。王俊山經商很有一套,當時南陽人覺得“洋油”味大且危險易燃不習慣用,王俊山為打開銷路,遂從漢口運回許多煤油燈,沿白河兩岸掛起,派人開著汽船(機動船)在晚間點燃,照得沿岸通明,吸引民眾圍觀,以此宣傳“洋油燈”比香油燈亮且美觀衛生、價格低廉,從此銷路大開。
德士古其實是美國的州名,叫德克薩斯。南陽德士古石油公司始于1926年,畢漢彬將其設在解放路,經營品種有煤油、汽油、“洋蠟”、燈具、機油、柴油、紙煙、白糖等等。在它之前,1921年,另一個買辦企業——南陽亞細亞石油公司也落戶解放路。其源自“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該公司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丹麥、荷蘭、瑞典等國集資合股成立,戰后英國資本投入,分支機構遍及世界各地,1890年前后首先在上海設駐華公司,此后陸續在中國各地設立分公司。南陽亞細亞石油公司主營英國煤油、汽油、“洋蠟”、燈具等,經銷形式與美孚、德士古基本相同,先是買辦制,后實行代銷制。
此外,1919年英商頤中煙草在宛城宣傳試銷卷煙,次年在新華中路正式開業批銷,商品多經水路抵宛,推銷段段長王玉珊受過英商專門培養。南陽的買辦企業, 除亞細亞石油公司1927年因交通受阻倒閉外,均在1938年因武漢被日軍侵占,貨源不及而相繼倒閉。
深藏于歲月里的商業風華
有時走老城區,看看諸多不起眼的小店,不由感慨,1500米長的解放路、600多米長的民主街,如今看起來沉寂落寞,曾經卻大商號林立,叫賣聲悠長,在歲月深處搖曳著繁盛的商業風華。清至民國時南陽城54家較大商號多數就在這里,大商人的家族沉浮,街市間的興衰變幻,商業及人文歷史的積淀,當亦是老街令人難以忘懷之處吧。
古城開業較早的著名商號“錦璋繡”始于光緒初年,有10萬兩黃金為資本,有房70余間,以經營綢緞、玉器、布匹、時貨等為主,還有金銀飾物及用具、天津鞋帽、湖南紙傘、廣東布傘、南京官粉、蘇州胭脂、北京同仁堂高貴中藥等,應有盡有且貨真價實、服務周到,生意十分興隆。“錦璋繡規模很大,原名叫錦璋繡京廣時貨商店,老板是山西人,店址就在民主街與解放路交叉口西北角。”曾主編《南陽市志》的退休干部史定訓說。
民國初設在長春街(解放路)的中國筆店以經營精制毛筆并兼營文具出名,老板魯文選主要的成功之道即是“以優取信”,為此他遠道采購江蘇、浙江的羊毛,山東、甘肅的狼毫,湖南的紫云貍等地名產,制作中更不許偷工減料,像市場同業的楷筆,一條黃鼠狼尾能制100支,而他只準做20支。每批產品做完親自驗收,均要達到筆尖圓潤齊健,能起能伏,鋪得開收得攏、經久而用。因產品質優,學校師生、書法家、學者等都紛紛慕名來買。史定訓對中國筆店印象深刻,“那兒的毛筆非常好,我上學時都用那兒的筆。”他記得,筆店前店后作,買筆時,想看筆好不好,人們習慣把筆尖放嘴里沾點唾沫,然后在手上轉轉,不叉尖就是好筆。
南陽玉器業久負盛名,鎮平人郭發臣曾在解放路開設“大發大”玉器行,雕刻首飾、餐具、酒具、茶具、玉鐲等及各種文具用品數十種。據《南陽文史資料》載,大發大的貨源有三,一是由本作坊自制珍貴玉品,二是包銷市場上技術高超的玉器匠所作的產品,三是派人去鎮平鄉下收購大路產品,如煙袋哨、普通玉鐲、戒指等。因其資金雄厚,壟斷了貨源,不少人前來大發大選購玉品,還有外地客人專程來此購買南陽特產獨山玉品。1940年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為給上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送禮,就在大發大購買了一套珍貴玉制餐具,共59件,售價一千元銀幣。
南陽首家金銀首飾商店——老鳳祥銀樓是1934年落戶南陽的,經理董詠霓系浙江寧波人,大學生,此前在湖北樊城開設銀樓。他看中南陽是豫西南重鎮,水陸交通兩便且無此業務,遂到南陽開店。本想在最熱鬧的察院街(民主街),但未找到建筑地點,最后在解放路中段建了店。銀樓門面蓋得很講究,三間門面,玻璃門,中間的大門既高又寬,兩側櫥窗存放各式銀器,營業柜臺也是玻璃的,算是南陽最早的玻璃櫥窗和柜臺,門面設計為假三層(實際是兩層)樓房,當時在南陽稱得上別具一格。
還有設于解放路上的商務印書館、復和慶綢緞莊、福聚恒烙花筷子鋪,還有曾存于民主街的復興昌雜貨店、謝鼎大南貨莊等等,這些商號之所以名盛一時,就像當時一些店門掛的招牌所言,“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看重的是質量是信譽是服務周到,這,仍是現代商業生存之王道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容理發廳、工農兵旅社、南陽飯店、宛城旅館等一批名店出現,其中,工農兵旅社197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美容理發廳亦曾連續10年被評為市商業系統先進……如今一切都被歲月雨打風吹去,在城市林立高樓和華麗店面之后,那旗幡招展的往事還有何人想起?那漆面斑駁的鋪榻板門還有幾處?老街風情,已然遠去。(南陽晚報記者 李萍)
何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