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08年的一日,作為陜西最有錢的家族吳家傳來噩耗,他們的掌柜去世了,此消息一出,方圓百里的百姓紛紛震驚,就連清政府都感到不可思議。為了送別吳家掌柜,附近百姓紛紛自發上門哀悼跪拜,訴說著上天不公平,好人沒好報,才42多歲就離開了,就連清政府
1908年的一日,作為陜西最有錢的家族吳家傳來噩耗,他們的掌柜去世了,此消息一出,方圓百里的百姓紛紛震驚,就連清政府都感到不可思議。
為了送別吳家掌柜,附近百姓紛紛自發上門哀悼跪拜,訴說著上天不公平,好人沒好報,才42多歲就離開了,就連清政府也專門派人上門表示慰問,這并非是小題大做,吳家掌柜經得起如此待遇。
到底是誰,有如此大的魅力?
她便是吳家掌柜周瑩,不是男子,卻勝過男子。一生守寡,就連死后都是孤身一人,其一生堪稱傳奇,死后的財產分配更是令人發自內心的敬佩。
周瑩遺傳畫像
商業奇才,帶領沒落家族走向繁榮
或許誰也不會想到,后來名字響徹大地的女首富周瑩,曾經還是一個弱女子,內心還憧憬著跟心上人共度一生的夢想。至于家國大事,則是想都不敢想。
周瑩的出身并不差,其父親也是當地有名的富商,自小周瑩的父親便沒有讓周瑩拘束在女德之中,而是讓她自由發揮,喜歡什么就做什么。
也正是因為父親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環境的熏陶,周瑩自小便喜歡上了數學以及商業,但此時僅僅只是愛好,并未曾想利用愛好來謀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長大后的周瑩嫁給了陜西涇陽縣的吳家,兩者之前也是門當戶對,吳家在當地小有名聲,也經營著一些商鋪。
沒曾想變故發生得如此之快,在周瑩嫁過去沒多久,其丈夫吳聘便因病去世,此時的周穎也不過十七八歲,正是一個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可她卻在這時候成為了寡婦。
按照娘家的條件,再加上吳家尊重周瑩的選擇,所以此時的周瑩完全是可以脫離吳家,從而再找到一個新的夫家,開啟一段嶄新的生活。
但周瑩并沒有這么做,短短幾天的相識,周瑩便喜歡上了吳聘,雖說如今吳聘已死,但她仍舊是吳聘的妻子,寧愿選擇守寡也不愿意再嫁。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用在周瑩身上最為合適不過,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情況,兒子吳聘前腳去世,后腳其父親也倒在了床上,家中的兩根頂梁柱算是雙雙倒塌。
原本吳家在當地還算是一個叫得上名號的家族,但經過這兩件事后,由于缺少了管事的人,吳家漸漸沒落,就連仆人也都漸漸離開,眼看一個家族即將分崩離析。
這時候周瑩站了出現,既然嫁到了吳家,那么就是吳家的人,現在家中管事的不在,那就由她來扛起大梁,誰說女子不如男。
在她的種種策略下,吳家漸漸步入正軌,先是通過這次事件,將家中不干活的人全部清算,順便又招收了一批可信之人,以此作為發展的基礎。
雖說是女子,但她的頭腦異常清晰,先是讓人撿起曾經鹽商的生意,此前吳家便是以鹽商而聞名,借助之前的人脈和資源,漸漸獲得一些資金,以此來保持家族的正常運轉。
隨后等有了充足資金后,開始在陜西各地開展商鋪,憑借著優秀的經營理念,最終成功將商鋪開到全國各地,在有了更多的資源后,周瑩又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開始經營南方的蠶絲、棉花、藥材等,利用各地都有商鋪這一點,達到南方的東西北方賣,北方的東西南方買,涉及的地區以及產品非常的廣泛。
吳家就這么在周瑩的打理下,不僅起死回生,甚至還達到了之前根本都想不到的高度,所以說啊,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大能耐。
是不是很好奇,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里,為什么周瑩這個女商人能做得如此出色?其實原因很簡單,周瑩并沒有將下人當做下人看待,在她眼中,既然是為吳家做事,那么就理應受到最好的待遇,就比如這兩條制度:
提前訂購
當時的商業模式基本上由農民在將農作物種好之后,再拿出去賣,這樣那些大家族就可以減少損失,畢竟不管是否是災旱之年,只管接收成品便可。
但周瑩她不一樣,為了讓更多的人死心塌地,也為了保證棉花、蠶絲等方面的質量,她往往是提前簽約訂購,這樣一來,農民就可提前拿到錢財,而每當收獲之時,她家收到的總是最好的一批。
除此之外,她在收貨時從不因為惡意情況而加價,賣貨時也不惡意抬價,以價格穩定而出名,深得信任,所以只要吳家的商鋪開分號,當地的人必定相信品質。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客人支持吳家的貨,所以銷售量一直客觀,而掙得多了,周瑩在收貨時也會加價,給農種之人更多的利益,于是收到的貨自然就是最好的。
陽俸陰俸
為了鼓勵員工,并保障員工之間的基本利益,也是為了安撫人心,周瑩獨創出了一套“陽俸陰俸”制度,也正是因為這套制度,讓當時在吳家干貨的伙計更加賣命。
陽俸即在吳家工作時間不短,等到了一定年紀工作不下去的時候,可以申請離開,這時候吳家依舊會發放俸祿,以此來保障晚年生活,類似于養老金。
而陰俸則是在吳家工作過程中,出現意外事故導致死亡或者受傷,則也可以領取一大筆補貼,類似于現在的意外險,在當時可沒有保險公司這個概念,這些錢全是周瑩自己所出。
這些放到現在或許是一個企業的基本保障,但在那個年代中,不管你在大家族中工作多少年,等年邁之時依舊改變不了被掃地出門的命運,由此可以看出周瑩是真的當員工當做員工,而非是工具人,用完就隨手丟棄。
照著這個苗頭發展下來,周瑩已經成為陜西地區名副其實的女首富,甚至是當時全國的第一女首富,但她沒有將這些錢財全部囤起來,而是能捐則捐,能用則用。
樂善好施,方圓百里皆受歡迎
周瑩的善心其實要比女首富這個稱號更加廣為人知,幾乎當時在吳家附近的百姓,都受過吳家的救濟,而這自然是掌柜周瑩的一策劃。
在當時由于常年戰亂或者是天災,關中地區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經常出現災民大潮,面對這個災民,就是當地官府也都束手無策,因為數量實在是太多。
這時候周瑩便利用吳家的積蓄,以個人的身份開放吳家糧倉,免費為災民開粥棚,凡是路過此地的災民,沒有一個是餓著肚子離開的。
最終眼看受災地區越來越多,周瑩便不僅僅是在老家開設粥棚,而是讓多個臨近商鋪同時施粥,從而讓更多的災民吃上飯,而不是僅僅只有涇陽。
也因為如此壯舉,周瑩這個行為被涇陽、三原等縣城記錄在縣志當中,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流芳百世,將自己的善意一直傳遞了下去。
吃飽飯僅僅是第一步,除此之外周瑩又自掏腰包,在各個地方修建水利或者建造學堂,這一切費用都是由她承擔,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開頭那一幕,附近所有人都愿意送周瑩一程。
深明大義,實業報國,不求回報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作為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先一步出逃,在逃亡路上慈禧看慣了人情冷暖,也知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當得知慈禧在逃亡途中路過陜西時,周瑩主動出面愿意接待慈禧,不僅管吃管住,最終臨走之際還送出十萬兩白銀,這些錢還并非是借,而是送,并且特別表明這是救國所用。
慈禧被周瑩的性格深深折服,再加上兩人有著相同的經歷,慈禧同周瑩一樣,也都是守了半輩子的寡,所以也明白對方的苦,慈禧便將周瑩認作自己的干女兒,可見看重。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最低,很多達官顯貴并瞧不起他們,但慈禧不僅重視還認作干女兒,可見周瑩的愛國之心多重。
如果說初次見面就送白銀,是為了討好慈禧,而非是報國,那么之后周瑩又詮釋了什么叫實業報國,在國家遇到困難時,周瑩頻頻進交白銀,到頭來誰也不知道到底送了多少,但都知道有很多。
除了上交官府外,周瑩還自發幫助官府發放軍餉,要知道軍餉自古便是國庫支出的大頭,但周瑩硬是自掏腰包也要幫助,這份愛國之心,實在是令人敬佩。
令人惋惜的是,這么一位大善人和愛國商人,在42歲便去世,至死都未嫁,而當初在嫁到吳家之后,因為丈夫去世,所以周瑩連個繼承資產的嫡系都沒有,那么她的巨額遺產哪里去了?
死后重如泰山,后人將財產全部捐款
周瑩跟吳聘之間確實沒有孩子,不過早年間的周瑩便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如果自己撒手而去,家中沒有一個頂梁柱怎么能行,于是便在同族之中認領了一個養子,即吳懷先。
因為自小便接受養母周瑩的教導,所以吳懷先在國家大事上也分得清楚,更是時刻謹記養母周瑩的訓誡,有國才有家,沒有了國,哪里還有家。
所以在周瑩去世后,吳懷先便承擔起了家族重任,他并非跟其他只會吃喝玩樂的富二代一樣,而是精于管理,深明大義的棟梁之才。
在性格上,吳懷先算是完全繼承了周瑩,抗戰時期,吳懷先多次將周瑩留下的財產資助地下黨,而這一切,自然是不求回報,只求問心無愧。
等抗日戰爭進入到最嚴謹的時刻,吳懷先二話不說,直接將家中財產全部捐了,自己僅留一些日常所需,甚至連自己的老家吳家大院,都借給當時的中共中央青年部,經過計算,當時大概有12000余名學員從這里畢業,并隨后走向前線、走向延安等等。
吳懷先的這份愛國之心,比起周瑩來,不差分毫,雖說最終家財散盡,但想必如果周瑩泉下有知,必然不會責怪吳懷先,甚至還會夸他懂事。
令人惋惜的是,1972年,吳懷先因心臟病突發,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不幸去世。
不過雖說人已過世,但傳奇依舊在,周瑩以及吳懷先所做的這一切,必然不會被世人所忘記!
高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