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潘志君/文大家都知道,今年來黃金暴漲了,黃金大媽們也都樂開了花。但如果知道白銀也漲了,而且漲得更猛時(3月以來,黃金漲了18%,白銀漲了120%),或許取代她們笑臉的是,瞬間皺起額眉:丫的,凈顧黃金去了為什么曾經的白銀寵兒會被黃金光環淹沒
◎潘志君/文
大家都知道,今年來黃金暴漲了,黃金大媽們也都樂開了花。
但如果知道白銀也漲了,而且漲得更猛時(3月以來,黃金漲了18%,白銀漲了120%),或許取代她們笑臉的是,瞬間皺起額眉:丫的,凈顧黃金去了
為什么曾經的白銀寵兒會被黃金光環淹沒得無影無蹤?
為什么人們天生的認為金貴銀賤?
為什么感覺白銀一直就是古人使用的錢幣?
人們對白銀的認識似乎還只停留在影視作品里。
但殊不知,影視劇卻在一直誤導著大家。
你一定聽過《水滸傳》影視劇里,晃蓋在聚義堂上的一句經典臺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其實,很多影視作品不管哪朝哪代,吃飯喝酒時,動不動就扔出一錠銀子來,好像自從三皇五帝以來,銀子就是人們買賣交易的貨幣。
還有當你網上查閱“一兩銀子值多少錢”時,有的人說是200元,有人說是5000元等等,答案眾說紛紜。
白銀這種再熟悉不過的金屬,可能你真的一點都不了解它:
中國到底缺不缺白銀?
第一次白銀作貨幣究竟是什么時候?
古代白銀究竟有多值錢?
白銀對中國乃至世界有多大影響?
為何中國歷史上沒出現“金本位”卻出現了銀本位?
真相一:中國是極度缺銀的世界第三產銀大國
標題讀起來自相矛盾,既然是世界排名第三的產銀大國,為何還極缺?不可思議。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19年中國白銀儲量為4.1萬噸,世界排名第五。世界白銀協會相關數據表明,2019年中國白銀產量3600噸,世界第三。
中國的確是白銀儲量和產量都靠前的世界大國,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古代白銀就豐富充足。古代中國為什么極缺白銀,原因有五:
1 采選冶技術落后;
2 中國地質條件復雜,白銀礦床分布散而小,開采難度極大;
3 中國白銀富集地區,如內蒙古,寧夏這些地區,并不屬于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
4 白銀主要作為其它金屬礦產的副產品被開采。(USGS)2018報告顯示: 目前白銀礦產量來源中,34.4%是作為鉛/鋅副產品,30.4%的銀礦開采,22.1%作為銅礦的副產品,12.5%作為黃金的副產品。
5 人均占有量極小。有專家統計過,歷代王朝白銀的累計量不到1億兩,而明朝時人口將近1億,平均每人才不到1兩白銀,顯然不可自由支配。
所以,客觀意義上講,中國從來不缺白銀,但從歷史角度來說,明朝中期以前中國極缺白銀。
真相二:白銀第一次用作貨幣,官方記載是在漢朝
白銀最早作為貨幣的時間還有很大的爭議,有說是4000多年,有說是在先秦時期,眾說紛紜,也難以考證。但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一是明朝以前,白銀不是主要的流通貨幣,二是白銀作為貨幣的最早官方記載是在《史記·平準書》。據記載漢武帝時“禁苑多白鹿而少府多銀錫……又造銀錫為白金,……故白金三品……歲余終廢不行”。就是因為“白金三品”鑄造發行時作價高出當時市價三倍,是虛值貨幣,民間不用,只得最終廢止。漢至明朝中期這段時間里,民間很少用白銀來直接交易,一來白銀在古代真的很稀缺,二來已有了黃金和銅錢了,當然黃金主要流通于在上層社會,民間用的基本還是銅錢和鐵錢。因此,以目前能考證的結果來看,白銀作為貨幣最早時間應該是2000多年的漢朝,而作為主要流通貨幣是在明朝。
真相三:白銀竟比黃金貴
當前(截止9月15日)白銀價格為27.3美元/盎司附近,黃金價格為1962.8美元/盎司左右,黃金白銀比為差不多為72:1。
很多人想當然得出結論:黃金比白銀貴多了,而且從古自今都如此。
殊不知,1980年時,金銀比為15:1左右;
殊不知,1592年,廣州的金銀比為5.5:1;
殊不知,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
殊不知,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
早期的白銀竟然比黃金還貴,這可能是現代人們匪夷所思的事。在古代,人們雖然知道開采銀礦,但白銀多為其他金屬礦產的副產品,而古代中國就沒有發現什么較大的銀礦床,當時的冶煉技術也很落后,因此能獲取的銀的量確實很小。同時,銀在自然界中以單質存在的情況很少,而黃金則多,通常說的狗頭金,或者河沙淘金,就能說明情況。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銀一度要比黃金更加值錢。
真相四:明朝以前的每兩白銀至少值10000元
先科普一個簡單常識: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貨幣不是金銀,也非銅鐵,而是海貝。因為先祖離海遠,海貝獲取難度大,物以稀為貴嘛。“原先用120英擔貝殼就能買到一船五六百名黑人的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轉自Hagendorn and Johnson 1986:111),可見歐洲和非洲也曾用過海貝作為交易貨幣。諸如網上說的一兩白銀200元,600元等等,絕對是瞎編亂造的。當前的白銀價格,差不多一兩都值200元,更何況白銀在很明朝中期以前,是相當稀缺的呢。
這里筆者大致可以概況一個觀點:時間越久遠,白銀越值錢。因為時間越靠前,白銀越稀缺,購買力越高,越往后,到了明朝,國外白銀不斷大量涌入,導致通貨膨脹,白銀越來越不值錢了。中國就像超級黑洞,不斷吸入外來白銀,積累到了清朝,白銀貶值已經很嚴重了。
以明朝為例:明朝初期,一二兩銀子可以買一畝良田,一兩銀子可以買600斤大米,而明朝一個九品官員的月俸祿是5石糧食,一石是94.4公斤。等于說當了一年官,有12000斤糧食,值20兩白銀。明朝一個士兵應征入伍,一年的工資是4兩白銀到10兩之間。按照現在的物價換算成人民幣,明朝的一兩白銀,至少值10000元。言外之意,明朝以前,銀子的購買力更高,肯定超過10000元。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臺任何意見)
何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