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08年-2018年,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以1月份的房價作為對比:北京市在201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62957元/㎡,在200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12479元/㎡,相差5倍左右;廣州市在201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31409元
2008年-2018年,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以1月份的房價作為對比:
北京市在201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62957元/㎡,在200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12479元/㎡,相差5倍左右;
廣州市在201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31409元/㎡,在200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7350元/㎡,相差約4.27倍;
上海市2018年1月的房價與2008年1月的房價相差約3.42倍,深圳市2018年1月的房價與2008年1月的房價相差約4.98倍。
房價持續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
可以說,在那個十年里,能夠享有穩健和高投資回報雙屬性的,除了房地產就沒有別的行業能做到。于是,為了投資、為了剛需,中國人前赴后繼,砸鍋賣鐵,湊齊了首付,紛紛購入了房產,成為了房主們。
可以說,如果你沒有別的好渠道,投資房地產一定是個很好的選項,也確實有一大波人,因為房價飛漲而實現了資產翻翻,財富自由。
當然,更多的相對低收入人群,家庭收入不高,為了買房而節衣縮食,甚至湊齊三代人的存款才湊齊了首付,且每個月都要把家庭收入中很大比例(甚至超過50%)來支付房貸還款,這些人常常自嘲為房奴,就好像成為了房子的奴隸一樣。
但在那10年里,這種自嘲也僅僅是自嘲,隨著房價的瘋漲,持有的房子價值也在水漲船高,而由此帶來的資產上的增值,甚至要比家庭的原有工資收入還要高。雖然房貸會壓縮家庭的其他正常消費開支,但畢竟眼看著能趁著房價增長變成有錢人,這種房奴的痛苦也就可以接受了。
這,就是房價持續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全國持續上升的房價,是中國一場波瀾壯闊且全民參與度極高的造富運動。雖然在購房前期會因為要湊首付和還房貸而使得家庭開支緊張,壓縮其他的消費,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工資收入水平的慢慢提高,到了還房貸的中后期,還貸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低,而且隨著房子價值增加而帶來的賬面財富增加,會刺激家庭進行消費,畢竟現在是有錢人了,花錢就不心疼。
房價停止增長下的房奴效應
然而,房價的上漲并不是永無止境的,當其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后,就會停止增長。而對于中國的實際而言,由于中國人對房子的偏好和特別看重,當房價停止增長的時候,也許此時的房價已經遠遠偏離其實際的價值。
而當房價停止上漲,甚至還開始回落的時候,房子帶來的財富效益就會消失,而房奴效應就會大大地增強。
所謂房奴效應,是指家庭為了湊房子首付以及在購房后支付每月的房貸還款,而對其他的正常家庭消費支出進行擠壓的現象。在房奴效應下,過高的家庭收入比重用于支付房貸,導致正常的家庭消費受到了影響。
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30萬,貸款70萬,貸30年的情況下,利息就要接近60萬,那么對于購房者而言,這套房的支付的價格就是160萬。若是房價能持續上漲,那這增加的利息部分當然可以被上漲的房價給抹平。但若是房價就不漲了,那么你就等于是花了160萬買了套價值100萬的房子,或者說你的160萬的房子貶值了60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手上是一套貶值的房子,不會因為持有它而帶來財富的增長,而相反還要因為要繼續持有它而每個月消耗掉大半的家庭收入,家里的衣食住行、老人的養老看病、小孩的讀書等開支都要精打細算,步步驚心,這才是真正的成為了房子的奴隸。
而這種情況,對于那些超過家庭承受能力而強行買房或者是強行買超過家庭承受范圍的超標房子的家庭來說,也許這種生活真的不遠了,畢竟,中國的房子在這兩年真的有點漲不動了。
劉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