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就在上個月的尾巴梢上,華為又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全面屏手機——MateXs2。起售價9999元,是目前除了P50Pocket之外,最便宜的一款華為折疊屏手機。它采用外折屏的設計,折疊時6.5寸,展開后7.8寸,外觀精致輕薄。4600mAh的電池
就在上個月的尾巴梢上,華為又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全面屏手機 —— Mate Xs 2。
起售價 9999 元,是目前除了 P50 Pocket 之外,最便宜的一款華為折疊屏手機。
它采用外折屏的設計,折疊時 6.5 寸,展開后 7.8 寸,外觀精致輕薄。
4600 mAh 的電池( 典藏版為 4880 mAh ),120 Hz 刷新率的屏幕,運行最新的鴻蒙 2.0.1 版系統。
以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得不采用的高通驍龍 888 4G 處理器。
哎,連著兩款高端折疊屏都用高通芯片,看來這松山湖底是真沒多少傳家寶可挖了。
希望海思能早日走出困境。
光看紙面參數,Mate Xs 2 與近期推出的其它華為 4G 手機無異。
這些配置對應著什么樣的體驗,相信小伙伴們也都心中有數。
所以這篇文章里我就不跟大家扯東扯西了 —— 咱們呀,直奔主題。
今天我就跟大家伙好好嘮嘮,華為堅持的這個外折折疊屏設計,到底好用不好用。
以及折疊屏上對應的軟件生態,現在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假如你很喜歡這臺手機,想買一臺回家,但又擔心體驗翻車、不宜日用而舉棋不定的話。
那么相信這篇文章能從這兩個角度幫助你做出合適的選擇。
>/外折屏:
優點很突出,缺陷也明顯
拋開已經深陷資金鏈危機的“ 柔宇手機 ”,華為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生產“ 外折屏 ”手機的廠商。
而在推出了“ 內折設計 ”的 Mate X2 以及“ 翻蓋設計 ”的 P50 Pocket 之后,華為也兜兜轉轉回到原點,在友商們紛紛推出自家內折屏手機的節骨眼上,又推出了一款外折屏手機。
然而外折屏的實際上手體驗怎么講呢。。。
emmmm,我按照從優點到缺點的順序,一樣一樣跟大家說吧。
首先,外折屏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折痕。
這里面的道理跟手工折紙是一樣的:折的角度小了,痕跡就深;角度大了,痕跡就淺。
所以做內折屏的廠商現在都在研究水滴形的鉸鏈,為的就是創造大角度的折角。
但是,鉸鏈的“ 水滴 ”折角再大,又怎么可能大的過直接外折的設計呢?
假如你把它放在燈光下刻意去觀察,的確可以看到彎折處的起伏。
但只是單純日常肉眼觀察或者用手觸摸的話,這部分區域非常光滑,不存在折痕。
并且這個五一假期,我是一直在把 Mate Xs 2 作為主力機使用的,五天下來這部分區域的觸感是沒有明顯變化的。
其次,外折屏相比內折屏,減輕了整機的重量。
畢竟內外共用一張屏幕,少塊屏就少塊玻璃,自然少了一截重量。
就拿這臺 Mate Xs 2 來說,一個展開將近八寸的手機,重量只有 255 克!
跟戴了保護殼的 13 Pro Max 差不多了。( 果子 Pro Max 是 6.7 寸,裸機重量是 238 克 )
而且,由于屏幕就是邊框的緣故,外折屏解決了內折屏手機鉸鏈一側 “ 硌手 ” 的問題。
那是,內折屏手機就算做工再好,鉸鏈側也依舊會有個不連續的邊框,硌手是不可避免的。
但 Mate Xs 2 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我把 Mate Xs 2 和友商的幾臺內折屏給朋友們看了看,他們一致認為 Mate Xs 2 的握持感會更好。
能消滅折痕、減輕機重、保證手感。。。
這么看,外折屏比內折屏好很多吧?
但是其實,它帶來的問題,也不少。
emmmm,確切來說,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一個根本問題引發的:外折屏,它的屏幕在外面。
>/ 折疊結構:
它根本不給我小心的機會
之前我跟某廠的朋友吹水的時候,他跟我說,折疊屏上這塊柔性屏,最脆弱的部位就是折線處的那一搓。
他們九成以上的售后維修單,研發組過來定位的故障原因都是“ 折疊時大力按壓折線處的屏幕 ”,由此導致了部分 OLED 像素的撕裂。
在知道了這個事之后,我在開合屏幕的時候格外小心。
開屏幕的時候捏著邊框開。
合上的時候每次只把屏幕按下去一點,接著就換手,從外側推著手機合上了。
然而這是針對內折屏來講的 —— 外折屏,根本不給我小心的機會。
由于結構原因,展開外折屏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按住折線部分的屏幕,才能將屏幕完全展開。
退而求其次,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全程捏住屏幕的兩瓣。
同樣,合上手機的時候,也是一個按壓前后的屏幕的過程。。。
也就是說,從開合邏輯上講,外折屏不可避免的會比內折屏遭受更多的外力擠壓。
同樣,由于屏幕朝外,外折屏閉合的時候就是手機的“ 屏幕 ”與“ 后蓋 ”,本應由手機外殼來扛的傷害變成了直接懟臉輸出。( 柔性屏:我承受了太多~ )
去年雙十一,我買了一臺小米 MIX Fold,這半年里它掉到過地上了無數次。
饒是玻璃背板、金屬邊框也都留下了深可見骨的劃痕。
按照華為的說法,這次 Mate Xs 2 的外屏采用了多層緩沖結構,可靠性比上代產品提升了數倍。
所以我琢磨著,正常的開合屏幕擠壓應力華為應該是考慮到了。
但是假如這臺手機真到了一個像我這樣用機大大咧咧的人手里,我的確不太確信在玻璃和金屬都叫苦的環境里,軟軟的外屏到底能扛多久傷害。
然而,Mate Xs 2 的屏幕修起來可不便宜:
在華為官網上,給 Mate Xs 2 提供了個售價 1699 元的碎屏保,有效期一年 —— 感覺咬咬牙還能接受,對吧。
但是假如你第一年用機過程中屏幕沒壞,這 1699 元打了水漂不說,往后屏幕要是再壞,第一次 3899 元,之后每次 5089 元。
一臺 P50 的成本,啪,沒了。
所以假如你真的看中了外折屏的那些個優點,想要長久使用的話。。。
還請務必給它一個溫暖的家。
不然它疼,你的錢包更疼。。。
>/ 軟件適配:
App 不體面,鴻蒙幫它體面
然而拋開外折屏和內折屏的使用壽命爭論,一旦談到了日常的使用體驗,有一樣東西對于他們來講是一視同仁的:糟糕的 App 生態。
目前,除了優愛騰、起點番茄等 “ 視頻小說漫畫 App ” 對折疊屏做了還算不錯的適配之外,其他常用的 App 在折疊屏上的顯示比例或多或少都有那么點兒炸裂:
B 站、小紅書這類還算勉強能用,但是美團、淘寶、京東、拼多多,三大運營商的官方 App,以及一些個銀行的 App。。。
都是妥妥的萬年擺爛王!
而針對這些個不體面的 App,就不得不提一下鴻蒙 OS 上面三個幫它體面的環節了。
首先就是專版專用 —— 鴻蒙 OS 本身就對折疊屏 App 的開發提出了一些規范。
所以當我打開鴻蒙版微博的時候,發現它對比安卓版微博多出了一個邊距限制。
有了這條邊距約束之后,鴻蒙版微博在折疊屏展開后,可讀性更強。
其次是應用比例限制以及平行視窗 —— 前者直接約束 App 的整體顯示比例。
后者則會在 App 內創造分屏界面,提高顯示密度。
不過這兩個功能友商也有所涉獵,倒不是華為獨有。
總體來說,通過以上三個辦法,鴻蒙 OS 實現了常用頭部 300 個 App 的折疊屏適配。
不過要我說,約束顯示比例會導致屏幕黑邊,左右分屏的效果也只能算是勉強優雅。
估計華為內部也有小伙伴這么想,所以他們這次還憋了個大的:全球首創的自適應 UI 引擎。
根據華為的說法,這個玩意可以自學習獲取 App 原有的布局信息,并針對應用界面對圖文信息重新優化排版,布局更精細。
發布會現場還放了個對比演示。
有這個玩意在,那些個萬年擺爛王想擺都難。
然而。。。由于目前我拿到的工程機運行的還是測試版系統的緣故,自適應 UI 引擎還沒有實裝。
所以它實際的適配效果我暫時無法測試,有那么點小遺憾。
而除了折疊屏顯示比例適配之外,鴻蒙 OS 在折疊屏中的小窗體驗也讓我爽了一把:
在展開折疊屏之后,假如前臺有 App 在運行,那么之后點擊的所有新消息通知都會默認以小窗形式展示。
小窗的大小可以自由調整,并且同時可以在屏幕里顯示兩個小窗。
這還沒完,假如這時候還有新的通知進來,那么原先的一個小窗會以類似微信浮窗的形式,最小化到屏幕邊緣處。
需要的時候點擊屏幕邊緣就可以再次召回,體驗可以說的上是相當絲滑了。
這點不吹不黑,它大概是我目前用過的,在折疊屏上面體驗最好的小窗。
>/ 總結:
軟件體驗優秀,硬件略有顧慮
在使用了七天 Mate Xs 2 之后,我把這臺手機的硬件和軟件功能都摸索了個七七八八。
軟件層面,鴻蒙 OS 對折疊屏做的適配的確可圈可點:絲滑的小窗、現有的三道適配措施,以及即將實裝的自適應 UI 引擎都為日常的使用體驗提供了保障。
然而硬件層面,縱使外折屏有千般好,可一旦意外損壞之后,高昂的維修成本著實有些令人勸退。
光是從長久使用的信賴度層面考慮,可能外折屏的 Mate Xs 2 還是不如前作 Mate X2 來的令人安心。
這一點上,我想華為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
那么,這臺 Mate Xs 2 值不值得買呢?
我覺得,假如你手頭比較寬裕,平常的用機環境不怎么危險,而且對華為的第一款折疊屏有點兒情懷的話。
那么現在就可以入了,這臺長得跟 Mate Xs 幾乎一模一樣的手機可以圓你一個夢,鴻蒙 OS 日常的使用體驗也不會讓你失望。
但假如你手頭不怎么寬裕,買來 Mate Xs 2 是打算當作主力機長久使用兩三年的話,那我還是建議你觀望一下看看。
等到第一批吃螃蟹的媒體和消費者對這款手機的可靠度傳來肯定答復的時候,再買也不遲。
而且說不定等到那時,華為 5G 又回來了呢。
王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