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唐·開元通寶)網上無意間刷到一枚開元通寶,標簽是“全網最美,送評90分起步”。讓人駐足的是它的價格,2000不議,不懂勿詢。最常見的平頭通上月,罐裝直邊而已。我攥著手里一把幾年前10元一個挑來的直邊開元,窮人乍富的激動涌上心頭,不覺瑟瑟發
(唐·開元通寶)
網上無意間刷到一枚開元通寶,
標簽是“全網最美,送評90分起步”。
讓人駐足的是它的價格,2000不議,不懂勿詢。
最常見的平頭通上月,罐裝直邊而已。
我攥著手里一把幾年前10元一個挑來的直邊開元,窮人乍富的激動涌上心頭,不覺瑟瑟發抖...
90分的貨泉要500,
普通的郡國五銖拍800,
29mm的康熙泉局得1000,
剛過10g的半兩賣5000,
狀態好點的隆興元寶標2W...
普錢,天價,
我們有多少錢幣,是在為認知買單?
(清·背)
錢幣視野
換個角度,
如果買錢幣的人不是圈內人,而是對錢幣一無所知的外行老板,
那么2000一個的開元其實并不貴...
一千多年的歷史,如假包退的真品,“全網最美”的品質,“楊貴妃甲紋”的加持,
也許,它一萬一個都不算貴。
外行往往對錢幣知之甚少,
給他個五銖、半兩,便會覺得是極難得的珍寶,更不用說北宋繁復的年號,南宋豐富的紀年了...
這些普通的錢幣,足夠他們買單。
而即便是玩錢幣的人,
如果對錢幣的了解只限知其名、聽其史,而不能具體到實戰的深度,
那么為認知買單,也一點都不奇怪。
花幾百買新莽貨泉的人,一定不知道貨泉本身就鑄得極好,而且存世量極大。
花幾千買北宋“孤版”的人,大概不知道翻砂工藝里出現的流銅極多,很多充其量不過趣味品。
再懂些的,
很多人會花大價錢買漢元通寶修穿,而但凡過手漢元多的玩家都知道,漢元的修穿工藝很常見。
還有人會把紹熙元寶背五認為是少見的順點熙版,殊不知紹熙背五都是順點寫法,并非特別版式。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一個人的錢幣視野,
在于他知道的錢幣有多少,錢幣的了解有多深,
而我們多數人,不過一知半解而已。
(歷代)
錢幣思路
之前和一個小伙伴聊錢幣,
他說你不知道網上開崇禎通寶有多便宜,1200能開12連,老板還送2個,自己不過運氣不好,只出了倆上戶,一個背星...別人一斤就出跑馬了。
他不知道,1200,單買崇禎,可以把工、戶、貴、季、新、局、捌、青,江,官這些字都買全。
就算別人運氣好一萬多一斤出了個跑馬,
殊不知花一萬單買,能買四五個跑馬。
1200喜歡明錢,夠買個美品泰昌通寶,喜歡清錢,夠買個美品康熙羅漢...
而他,只看到崇禎。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錢幣思路,
我們不能妄評好壞,
但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花錢。
是花500去網上賭一堆北宋小錢,還是實打實的買個靠譜的徽宗好版?
是花1000買個極美的大泉五十,還是選擇更少見的的大泉五百,當千?
是花10000買個極品的隆興元寶,還是去買更具名譽價值的淳祐當百?
一個人的錢幣思路,
是建立在對錢幣通盤的認知和經驗上的,
我們多數人,看到的還只是一角一隅。
(明·崇禎通寶)
錢幣環境
當我們嘲諷那些“花天價買白菜”的朋友時,
其實并沒有考慮到他們身處怎樣的錢幣環境。
我一個親戚也愛古錢,
除了我平時給他買一些,他自己的渠道不過是逛逛廟會、地攤而已。
花600買了個日本寬永通寶水波紋,
回來還跟我說從來沒見過,是不是特少見?
錢幣環境,從某種角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錢幣視野、錢幣思路,
這是一個認知閉環。
我曾有一段在古玩市場練攤,彼時我所處的圈子,便多是攤販。他們收個大定通寶會跟我要500,有個太平通寶,至少也得賣50,因為一線多是清錢,這種歷代很少見。
我剛上網那會兒只知道淘寶,買的第一個天命通寶,花了1000,買的第一枚崇禎通寶花了100,現在都到不了的價格,但在當時的淘寶上卻很正常。
在非專業的平臺上,可能極美的開元通寶就有人要2000,但在專業的錢幣圈子里,很少有這樣的人,即便有,也是笑柄。
這就說明了,一個好的錢幣環境,有多么重要?
然而在之前的數據調查中,大多數錢幣玩家仍然習慣使用閑魚,雖然閑魚上的貨多漏多,但對多數業余玩家來講,這個平臺顯然“坑”更多。
而像園地、華夏這樣的專業平臺,
由于自身門檻的限制,
真正使用的人,其實并不多。(參考:線上擼幣指南。)
一個人的錢幣環境,
其實是他的認知閉環。
而很多人的這個閉環,顯然層次不高。
(隋·五銖)
其實買錢幣,就是給認知買單,
這也是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兩千買一個開元,而有的人甚至能用一兩千買到美品的順天了。
錢幣的性價比往往和我們的認知形成正比,
而錢幣的認知,卻是無止境的...
馬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