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秋葉大叔|編輯:林琳最近,關于“佛媛”“病媛”的討論不斷,她們要么在佛門炫富,要么在病房賣慘,還收獲了不少粉絲。說實話,這樣的網紅路數很令人反感。平臺也在封禁這種賬號。有的人問我,審美不就是各花入各眼嗎?再說,宗教那么高冷,是不是也
| 作者:秋葉大叔 | 編輯:林琳
最近,關于“佛媛”“病媛”的討論不斷,她們要么在佛門炫富,要么在病房賣慘,還收獲了不少粉絲。
說實話,這樣的網紅路數很令人反感。平臺也在封禁這種賬號。
有的人問我,審美不就是各花入各眼嗎?再說,宗教那么高冷,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創新的方式,來引發大眾對他們的關注?
道理是沒錯,問題是,現在很多網紅,根本就沒有搞清楚“創新”和“作妖”有本質的區別。
真正的創新,少不了求變的精神,更要有專業的境界。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專業打造的佛門IP是什么樣子的,那才叫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啊。
1、
天下武術出少林,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和武俠小說,少林一出場,用現在年輕人的說法就叫“狂拽酷炫”。
但很長一段時間,少林寺在大家心目中變成一個傳說,而寺廟,也只給大眾留下僧人的刻板認知。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讓人驚訝的是,少林寺也在與時俱進,不僅進軍新媒體,而且內容做得有聲有色。
少林寺的抖音火了,形成了一個短視頻矩陣,百萬粉絲的不在少數,其中,粉絲最多的@少林寺釋延高擁有412萬粉絲,置頂的一條視頻點贊300多萬。
武僧釋延淀、釋延高、三寶等人組成了抖音“少林男團”,展示飛檐走壁、一飛沖天的真功夫,高度還原武俠電視劇中的動作。
這些視頻看得出經過策劃,雖然配樂有些土味,但音樂踩點、故事段子、劇情反轉,都踩在了網友們的爽感上。
粉絲們直呼過癮,好像傳說中的少林高僧來到了身邊。
而且,高僧們一改不問世事的印象,少林寺的抖音賬號真的很重視與粉絲互動,語氣還十分調皮。
有的時候,他們也會開直播,和網友互動,講述佛法和寺院的生活,滿足大家對禪修的想象。
武有武的精彩,文有文的深沉。在情感領域的抖音號中,“佛系”也是數一數二的大V。
在抖音9月的漲粉達人榜,全平臺排名第二的是禪意內容創作者@釋慧海, 當天漲粉55.6萬。
視頻畫面唯美,古色古香的寺廟,空靈清幽的配樂,令人深陷其中,你再看這富有禪意的文案——
“別愛太滿,別睡太晚。”
“生活總會教你學說再見,你愿意的叫告別,不愿意的叫長大。”
......
唉,這就安撫了我滄桑的心。
難怪那么多人在留言區表達對生活、情感、工作的種種無奈和困惑。
說起借助新媒體出圈的佛系賬號,不能不提坐落在北京郊區鳳凰嶺腳下的龍泉寺。
這龍泉寺,可是全國甚至全球科研實力最強的學霸寺廟。我們先看一看這閃瞎人眼的名校組合。
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
賢慶法師:北京大學02級哲學系研究生,畢業之后他選擇了出家;
賢威法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
賢超法師: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
賢立法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博士。
賢宇法師:柳智宇,這位法師知名度最高,他是數學天才,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高中畢業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畢業前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然后他就出家了。
......
可見,如今的法師們皈依佛門,不是什么看破紅塵萬丈,而是真的喜歡佛法和佛學文化,主動出家,潛心修行。
高僧們在龍泉寺“上班”,每日搞科研、寫代碼,成立了自己的IT組、動漫組,以國際化的視野與戰略弘揚佛法,成果不斷。
他們會應邀到微軟取經,和工程師交流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除了服飾鞋襪,和一般的互聯網精英毫無區別。
早在2015年,龍泉寺的“賢二機器僧”就正式亮相,賢二機器僧用佛法與人聊天,回答頗為機智,被稱為佛教界的“Siri”。
少林寺抖音出圈、龍泉寺爆紅新媒體,這些都是創新,能夠用現代人樂于接受的方式為網友答疑解惑的流量IP,大家怎么會不喜歡呢?
成功的IP,能夠顛覆人們對一個領域的認知。讓人們覺得親切,愿意信任。
在任何領域,人們都歡迎IP的存在,擁戴IP的產生,打造個人品牌的思路永遠是對的。
當然,我也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即便是佛門,打造IP也是一種現實的迫切需要。
2、
一盞青燈伴古佛,這樣的清苦修行已經是過去式。每年,赫赫有名的少林寺要接待超過350萬人次的游客,按單張門票100元估算,僅收入就達3.5億元。
少林寺開企業賣產品、授權商標做游戲,不僅如此,寺院的商業之路還走出了國門。
2001年,少林寺在德國成立德國少林寺,將其定義為“少林文化中心”,通過會員制的形式,吸引少林功夫愛好者,開設少林功夫培訓道館。
現在,“少林文化中心”已經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龍泉寺也同樣通過品牌授權和周邊售賣實現了商業化。
比如,“賢二機器人”的品牌授權給了福慧文化,電商上線后,出售了一系列暢銷的漫畫書、紀念品等。
寺院的商業模式涉及的領域之廣遠超人們的想象,包括出版、體育、文化、旅游、武術等,還上線了淘寶網店,并大量注冊商標。
在電商平臺上,很多人網購護身符、供油、開光法器,也有純素酸辣粉、紅茶、紙巾等物件。
2016年,國家宗教局聯合多部門下發了管理意見,具體提出了針對性的規定和要求,標志著寺廟商業化從野蠻生長轉向了規范前進。
為什么寺廟商業化會成為大勢所趨呢?
這是因為在互聯網的沖擊下,不管哪一個領域,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生存與發展。
首先,高僧也是肉體凡胎,不能只吃香火,寺廟的運營是需要維持的。
尤其是疫情之后,旅游業整體都未從重創中恢復,寺廟又是小眾旅游,維持寺廟運營所需要的資金不能僅依靠香火錢。
其次,寺廟文化也面臨著時代的沖擊,從信徒到僧侶,價值觀都呈現多元化。
21世紀的出家人,來自于這個時代,就要與這個時代的人保持溝通。而對于公眾來說,宗教的理念還是蒙著神秘面紗的,他們需要貼近自身需求、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
在這樣的形勢下,寺廟文化曲高和寡的結果最終就是被大眾束之高閣,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IP運營的商業化手段越來越凸顯出影響力,它能夠獲得年輕人的支持,讓佛教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還能為寺廟創造合理的營收。
而最新,也最適合的商業手段,莫過于新媒體。
現在大家就能理解,為什么如今寺廟招收新媒體崗位的需求如此旺盛,還頻頻登上熱搜了吧。
3、
宗教是古老的,但宗教徒都是現代的。
同樣的道理對從事所有領域的人都有啟發——行業是古老的,而從業者都是現代的。
互聯網建起了新的流量池,成為了新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在變革中,幾乎每一個垂直的領域都會迎來新的機會。
就拿佛教來說,佛教信仰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雖然目前沒有具體的數字,但可以參考學者們在2010年公布的數據,佛教信仰者人數在人口比例中最大,大約占18%,也就是說認同信仰佛教的人大約有1.85億。
然而,市面上能夠很好地服務這樣一個垂直人群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卻是屈指可數。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網紅想到鉆營這個領域的空白,以圖短暫的收益。
但任何時候打造一個品牌都應該知道,這也是一個不缺娛樂和刺激的時代,每一分鐘都有新鮮的視頻在上傳,每一分鐘都有全新的網紅在誕生。你如何才能長久屹立呢?
結論是,思維可以不設限,但腳步要謹慎,既要對新生事物始終保持非常的敏銳,更要耐心在正確的方向發揮自己的優勢。
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獲利,而是先想想如何提供他人所需。
金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