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糖尿病一般是指因身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或缺陷問題,而引發的代謝性疾病。為了幫助身體儲存足夠的糖和脂肪,胰腺會釋放胰島素。當無法生產足量胰島素,或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時,患者體內血糖就會長期高于平均值,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糖尿病常見癥
糖尿病一般是指因身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或缺陷問題,而引發的代謝性疾病。
為了幫助身體儲存足夠的糖和脂肪,胰腺會釋放胰島素。當無法生產足量胰島素,或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時,患者體內血糖就會長期高于平均值,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糖尿病常見癥狀。
糖尿病可以引發很多健康問題。冠心病、糖尿病足、腎臟疾病、眼底病變等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科學合理降糖,成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求醫訴求。
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降壓藥,二甲雙胍一直被眾多糖尿病患者所熟知。然而二甲雙胍抑制血糖升高的效果雖好,長時間服用也會影響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合成與吸收,甚至還可能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出現。
想要同時降低糖尿病與神經病變兩種疾病的發生概率,同時服用甲鈷胺片就成了必須。
那么,作為營養神經的“扛把子”,甲鈷胺片吃多久才能停藥?
甲鈷胺片是什么
甲鈷胺片是一種神經類的藥物,有促進神經恢復、營養神經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成分甲鈷胺,其實是維生素B12的代謝物,也被稱作內源性的輔酶維生素。
在臨床上,輔酶維生素存在于血液、髓液中,能起到有效改善神經元傳導功能的作用。
當甲鈷胺進入大腦后,會快速作用于患者的大腦神經,以提高大腦神經對核酸利用率的方式來增加核酸代謝速率,來激發患者神經纖維興奮性。
作為維生素B12的代謝物,甲鈷胺雖無法代替維生素B12功效,但可直接進入血液,省去了在代謝器官內轉化、吸收等步驟,保存了大部分的藥效,比直接服用B12的效果更好。
進入神經元細胞器后,甲鈷胺參與神經元中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生成。
它還可通過改善神經細胞軸突運輸功能,來促進軸突再生、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改善大腦神經的傳導速度,是營養神經的“龍頭神藥”。
而其直接通過腎臟排出,無需肝臟再次代謝的特點,也為患者身體減少了不必要的負擔,生物利用率更高。
作為營養神經的常用藥,甲鈷胺片一般分為口服和注射兩種方式。
因為神經修復的難度大、過程長,且不同部位的病情程度不同,當需要長時間服用時,口服甲鈷胺片是最安全劃算的選擇。
吃多久能停藥?
是藥三分毒。對于一部分患者來說,服用甲鈷胺片是必要的選擇。但作為一種神經營養類藥物,甲鈷胺片其實并不建議長期服用。
有研究發現,在服用甲鈷胺片一個月后,部分患者體內的維生素B12含量會超出正常值近兩倍,極易引起維生素B12中毒,出現腹瀉、惡心等癥狀。
而甲鈷胺中存在的鈷成分,也容易對皮膚產生放射性傷害。如果與其他金屬接觸過多,可能會引發皮疹、甚至是哮喘等并發癥。
從醫學角度來說,服用甲鈷胺片后何時才能停藥,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范疇,醫生的用藥建議是在結合了患者的病癥部位、嚴重程度、以及服藥后的不良反應后的綜合判斷。
一旦服藥過量,過多的甲鈷胺成分在體內堆積,藥物的毒副作用也會加大,從而加重患者的不適反應。
因此,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甲鈷胺片,在服用時都需要謹遵醫囑,時刻注意用藥劑量與服藥時間,以防長期服用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甲鈷胺直接作用于受體的特質,服藥后患者就有癥狀得到緩解的表現,這也成為了決定患者能否繼續用藥的關鍵指標。
在療效明顯的前提下,服用甲鈷胺片的時間周期應在3-6個月內,超出6個月后,即使繼續服用,患者受損的神經細胞也無法得到修復,原有的治療效果此時也有可能被副作用完全覆蓋,得不償失。
主要對應癥
從作用機理來看,甲鈷胺片可被用來緩解自主神經病變和其他外周末梢代謝功能障礙,對于神經系統的恢復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除去糖尿病之外,甲鈷胺片也可用于以下這些疾病的控制與治療。
1、帶狀胞疹。作為一種病毒感染類疾病,帶狀胞疹主要由水痘-帶狀胞疹病毒感染引起,當病毒進入神經元后,很容易損傷神經元,使其完整性受損,出現針刺、電擊、灼燒感等神經不適癥狀。
除去抗病毒外,必要的神經治療也是徹底根治帶狀胞疹的關鍵,這也是部分帶狀胞疹患者在治愈后仍感身體不適的主要原因。
甲鈷胺片促進體內核酸代謝合成的功效,則可起到增加神經遞質的作用,促進帶狀胞疹患者的神經修復,減輕疼痛感。
2、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癥。巨幼紅細胞貧血癥主要由于人體缺乏葉酸與維生素B12而引發。作為人體合成DNA過程中最重要的輔酶,維生素B12的缺乏會使紅細胞合成DNA的速度變緩。
當紅細胞無法以正常速度合成人體DNA,出現發育不良等問題時,巨幼紅細胞貧血癥也就隨之而來。
除去加快核酸合成速率之外,甲鈷胺片還可促進人體內紅細胞的分裂與成熟,起到改善紅細胞的正常形態、維持紅細胞發揮其正常功能的作用,對治療巨幼紅細胞貧血癥具有一定的輔助效果。
3、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一般多發于青壯年,以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無力行走為主要癥狀。
這種由纖維環破裂、椎間盤突出而壓迫周圍神經或神經根而引發的退行性疾病,會讓患者的腰部至臀后部、大腿后外側等部位出現放射性疼痛,嚴重時還會伴隨麻木和尿失禁等情況。
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時,多數醫生會選擇使用甲鈷胺片來進行輔助治療。
利用其修復受損細胞、重建神經、營養神經的藥物特性,來達到緩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腰部活動能力的作用。
不適宜服用人群
1、從事汞及化合物工作的人群。甲鈷胺片中所含有的甲基化B12,具有轉甲基的作用,可與氯化汞反應,將單純的液態汞轉化為甲基汞。
液態汞可通過人體呼吸排出體外,對健康危害不大。但甲基汞的脂溶性較強,對人體的神經毒害作用較大,很容易被人體吸收至各處組織細胞內,引發汞中毒。
當腦組織內吸入過量甲基汞時,頭疼、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甲基汞中毒癥狀便會出現,危害生命健康。
2、對甲鈷胺成分過敏人群。甲鈷胺屬于藥物成分,對其過敏的人群也不可以使用甲鈷胺片。
當對甲鈷胺成分過敏的人服用甲鈷胺片后,可能會出現藥敏反應,如紅疹、食欲不振、面部腫脹、頭暈腹瀉等癥狀。嚴重者還有出現胃腸道急性病癥的可能。
雖臨床上對甲鈷胺成分過敏的病例極少,但為以防萬一,就診時及時向醫生說明自己的過敏原非常重要。
3、孕婦或哺乳期內的人群。作為神經類的對癥藥品,甲鈷胺片對成人的副作用有限,但對胎兒或嬰幼兒來說,過量的藥品攝入很有可能會引發器官衰竭或其他惡性反應。
在母體內時,胎兒全部的營養供給來源于臍帶和胎盤屏障,如果孕婦服用甲鈷胺片,那藥品中的成分就會隨著臍帶的體液輸送傳遞給胎兒,增加胎兒畸形概率。
除此之外,哺乳期內的婦女也不建議服用甲鈷胺片。尤其是母乳喂養人群,當藥品成分隨乳汁進入嬰幼兒體內后,很容易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發育。
注意事項
1、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甲鈷胺片。從醫學角度來說,神經系統的修復過程是非常復雜繁瑣的,其中牽扯到了不同器官臟腑的共同作用。
作為一種神經營養類藥物,甲鈷胺片的作用效果雖全面,但并不代表著完全無毒副作用。
在病情出現后,患者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說明病因后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規律服藥,不可擅自服用或盲目斷藥,并且還需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反應,以便醫生及時更換藥品。
2、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服用甲鈷胺片。對不同病癥、不同程度的患者來說,甲鈷胺片的服用劑量也不相同。如果貿然服用,很有可能加重藥物副作用,引發其他并發癥。
一般來說,成人服用甲鈷胺片時,以一日口服三次為常規。肌肉注射則參照一天注射500μg的使用標準。
在服用甲鈷胺片前,患者必須將自己的病情程度如實告知醫師,并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能隨意增減藥量,以防出現不適癥狀。
3、避光保存,開封后立即使用。避光保存是所有維生素類藥物的共同性質。
為了防止甲鈷胺片見光發生分解現象,所以無論是甲鈷胺片、甲鈷胺注射劑還是甲鈷胺膠囊,都應注意避光保存,一旦開封,則需盡快使用。
糖尿病與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作為一大典型慢性疾病的主要并發癥。隨著病程時間的加長,患者的病癥表現也會越來越明顯。從最初的高糖逐漸擴散至全身的系統性不適。
如糖尿病足、局部肢體麻木等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都是糖尿病發展到后期時,肢體出現的遲鈍反應。
除去糖尿病的病情本身外,以下幾大因素也可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出現。
1、高血糖。高血糖不僅是糖尿病確診的關鍵指標,更能影響到周圍神經的健康程度。過高的血糖濃度,會危害到原本通常的血管血運,造成血管堵塞,影響到神經血管的營養供應。
當神經血管缺氧、缺血時,高血糖會直接毒害到神經細胞,甚至引發周圍血管神經病變。
2、病程。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遲遲得不到控制時,不斷拖延的病程也會對周圍神經產生影響。
從臨床實驗來看,高血糖病史長的患者,發生周圍神經并發癥的概率要遠遠超過病史稍短的患者。
一般來說,一旦高血糖的病史超過10年,發生并發癥的類型與程度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早期篩查項目
研究數據顯示,在糖尿病患病群體中,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概率會隨病程的延續而加重,最高可達90%。如果沒有及時就醫,除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外,還可能導致心梗、猝死等極端疾病。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期檢查是否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尤為重要。
一般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應在患病5年后,有意識的開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需在確診后立即展開篩查,并將篩查頻率控制在每年至少一次。
以下這幾項特殊檢查,可以幫助判斷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現周圍神經病變。
1、痛覺檢查。正常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癥狀,如鈍痛、絞痛,或蟲爬等感覺異常,這也是周圍神經出現病變的早期標志。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患者可通過測定足部對針刺的反應情況來評估神經末梢的功能,作為自檢糖尿病的輔助手段。
2、立臥位血壓測試。患者由平臥位變成站立位時,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即被視為“體位性低血壓”。
在測試時,可讓患者在平臥狀態下佩戴袖袋,檢查數值后轉為站立狀態,快速測量血壓。一旦超過上述數值,且患者日常伴有頭暈、目眩等表現,則可判定為周圍自主神經出現病變。
作為影響人體機能的關鍵指標,神經系統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臨床上,能引發神經病變的因素有很多,如炎癥感染、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功能性疾病。
鑒于甲鈷胺片的副作用,在借助藥物補充神經營養的同時,患者也需在日常生活里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識,堅持自律,保持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時刻警惕身體出現的異常信號。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