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期雞肉市場價格下行已牽動養雞企業股價下跌。9月9日,雞肉概念板塊的股票價格普跌,跌幅達4%左右,益生股份、和豐牧業等國內養雞龍頭企業無一幸免,湘佳股份的跌幅甚至達到10%。按理,8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2.6%,雞肉價格表現會繼續強勢,為何
近期雞肉市場價格下行已牽動養雞企業股價下跌。9月9日,雞肉概念板塊的股票價格普跌,跌幅達4%左右,益生股份、和豐牧業等國內養雞龍頭企業無一幸免,湘佳股份的跌幅甚至達到10%。按理,8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2.6%,雞肉價格表現會繼續強勢,為何不升反降?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近期,豬肉、牛肉、羊肉價格持續上漲,雞肉價格卻一反常態,逆勢下跌。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8月畜肉類價格同比上漲42%,而雞肉價格同比下降1.6%,為近三年來的首次下降。
據農業農村部的監測數據,9月第1周,全國活雞平均價格19.84元/公斤,同比下降12.2%,相較年初下降14%;白條雞平均價格21.94元/公斤,同比下降6.6%,相較年初下降11%;商品代肉雛雞平均價格3.08元/公斤,同比下降45.4%,相較年初下降30%。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肉類價格上漲具有明顯相關性,諸如豬肉價格會帶動牛肉、羊肉等價格上漲,但2019年下半年以來,國內主要養雞場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大量雞肉進入市場,成為導致價格下跌的主要因素。
對于未來雞肉價格的預期:在9月3日舉行的2020全球肉雞產業研討會上,圣農集團常務副總裁陳劍華表示,雞肉對豬肉的替代只是階段性的,2019年的行業高利潤終將消失。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則認為,進口雞肉增加、豬肉產能恢復都將對白羽肉雞的市場價格造成影響。
業內普遍預計,第四季度雞肉價格仍會低位運行,短期內可能出現穩中小幅調整。劉學智分析,雞肉價格短期內仍可能繼續下跌,由于肉雞出欄周期較短,市場調整相對快速,未來一至兩個月內雞肉價格可能出現小幅反彈。
國內雞肉產能過剩,拉低企業營收水平
2019年,受豬肉價格上漲影響,國內雞肉價格上漲11.7%。但進入今年8月,牛肉因連續10周漲價而引發關注,雞肉市場卻呈現出另一番光景。
500g圣農牌單凍雞胸肉,從14.9元降到5.9元;400g的鳳翔牌雞翅根,從15.9元降到9.9元;400g的鳳翔牌雞翅中,從39.9元降到29.9元……9月15日,《財經》記者發現,生鮮配送商“每日優鮮”下調了多款雞肉的價格。北京的大潤發、永輝超市以及菜鳥食材等商家也對雞肉價格進行了調整,用作特價促銷。
近期雞肉市場價格的下行已經牽動了養雞企業的股價下跌。9月9日,雞肉概念板塊的股票價格普跌,跌幅達4%左右,益生股份、和豐牧業等國內養雞龍頭企業無一幸免,湘佳股份的跌幅甚至達到10%。
按理,8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2.6%,雞肉價格也會繼續表現強勢,為何不升反降?
多位專家認為周期性產能過程是主要原因。和豬肉一樣,雞肉也要經歷“產能下降—價格上漲—養殖增加—供應上升—肉價下降”的“雞周期”。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分析,近兩年來養雞行業積累的產能已在今年爆發出來,供大于求的局面再次出現。
據了解,肉雞繁育涵蓋從祖代種雞、父母代種雞、商品代雞苗到肉雞出欄的周期。以市場占有率50%以上的白羽肉雞為例,2018年的祖代引種情況將反映在2020年的雞肉供給市場上。而2018年以來,中國祖代雞引種量大幅回升,2019年國內祖代雞引種量超過100萬套,同比增長30%以上。這意味著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雞肉供應將大幅增長。
云南玉溪新廣家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甫榮告訴《財經》雜志記者,受非洲豬瘟影響,國內養雞行業預估豬肉供應量不足,雞肉會對豬肉起到需求替代作用,這兩年普遍擴大了養殖規模。“10%可能還可以,現在增加了30%左右,過剩了。”馮甫榮介紹,目前雞肉普遍在虧錢,一只肉雞賣出去大概虧損3元左右。
目前,國內肉雞產能仍未徹底釋放完。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監測數據,截止到8月底,白羽肉雞祖代種雞和父母代種雞的平均存欄量同比分別增長23.8%、5%,同比增長44.4%、15.5%,產能處于高位,市場供應充足。
當下釋放的產能過多,已經影響到行業盈利水平。由于未能預估到供過于求,如今國內養雞企業的銷售量在增長,營收卻在下降。溫氏公司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公司8月共銷售肉雞1.01億只(含毛雞、鮮品和熟食),同比上漲25.3%,首次實現中國養雞企業單月銷量破億。毛雞銷售均價每公斤12.74元,同比卻下降28.87%。
其他養雞龍頭企業,諸如圣農發展8月銷售雞肉9.18萬噸,約合4647萬只;仙壇股份8月銷售雞肉3.06萬噸,同比上漲20.37%,均創下數量新高。對應的是,圣農發展8月的銷售收入為11.88億元,同比下降4.93%,仙壇股份8月實現雞肉銷售收入2.7億元,也同比下降2.57%。
而在需求端,消費尚未完全恢復到疫前水平,依然制約著雞肉價格的平穩運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餐飲收入1.8萬億元,同比下降29.6%。業內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餐飲業停業謝客,雞肉的團體消費和餐飲消費受到沖擊;疫情前期積壓大量冷凍雞肉產品,庫存消化速度較慢;部分雞肉出口企業出口轉內銷等諸多因素也導致雞肉需求下滑。
利好因素是,短期需求的改善,或將緩解養雞企業效益減少的處境。劉學智指出,一季度、二季度初,雞肉需求可能偏弱,但近幾個月已在逐漸改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張莉分析,受季節性消費、國慶中秋雙節的消費、大中小學校陸續開學等因素拉動,以及豬肉價格高位運行帶動和飼料成本的支撐,雞肉價格可能會出現一定上漲。
從長期來看,中國雞肉消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肉食攝入結構中,禽肉占比約20%,遠小于豬肉的60%占比。而每生產1公斤牛肉、豬肉和雞肉,分別需要消耗7公斤、4公斤和2公斤谷物,牛、豬和雞將植物蛋白質轉化為動物蛋白質的效率分別為6%、9%和18%。在倡導節約糧食的社會背景下,雞肉在蛋白質性價比、低碳排放等方面更具優勢。
另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5年起中國人均雞肉消費量逐年增長,2019年為12.01公斤,相較美國46公斤、歐盟22公斤、日本40公斤、臺灣地區30公斤的消費量仍有差距。而伴隨年輕一代健身文化的興起,雞肉因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更受青睞,需求有望實現進一步增漲。
進口雞肉大幅增加,以雞翅、雞爪為主
近年來,中國的雞肉消費需求不斷提升: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雞肉人均消費量增長13.5%;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19年,中國雞肉消費量已超越歐盟,位居全球第二。
從去年開始,中國的雞肉進出口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
2019年,中國雞肉產量1687萬噸,雞肉消費量1722萬噸,進口35.35萬噸,增幅達50%,盡管規模總量不大,但增長勢頭強勁。2020年前7個月,肉雞產品進口增幅同比高出近1倍。而《國際家禽》雜志出版人李丁丁預測,2020年中國雞肉進口總量將達100萬噸,占中國雞肉產量的6.3%。
中國國內的雞肉供給已經過剩,為何進口仍在增長?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源于國家間貿易協定的緣故,“以物換物”或“綁定銷售”。另一方面,巴西等國的進口凍肉價格低廉,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優勢。此外,由于飲食和烹飪習慣,中國是雞爪、雞翅消費大國,國外卻主要以雞胸肉消費為主,雞爪與內臟的消耗較少,正好形成互補。
中國人愛好吃雞爪、雞翅等,雞肉副產品長期存在一定市場缺口。據2017年數據估算,中國一年雞腿、雞翅、雞爪的生產總量超過660億個,消費總量約687億至709億個。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中國進口凍雞 62.5萬噸,其中雞翅逾21萬噸、雞爪近16萬噸,占同期凍雞進口量約63%。
2019年,全球十大雞肉生產國家和地區分別為:美國、中國、巴西、歐盟、俄羅斯、印度、墨西哥、泰國、土耳其、阿根廷。2018年前,中國主要從巴西進口雞肉,占比一度達80%以上。2017年“巴西腐肉”事件后,考慮到平衡各國貿易、分擔糧食風險等需要,中國開始向烏克蘭、波蘭、白俄羅斯開放市場進口雞肉,同時與泰國、俄羅斯、芬蘭、法國等國家擴大合作。
去年,中國從巴西進口雞肉占比降至67.6%,而其他國家的進口份額持續增長。諸如泰國2019年對華雞肉出口同比增長290%。俄羅斯在2018年與中國簽訂《禽肉和乳制品相互供應協議》后,截至今年2月,對華供應禽肉的企業從44家增至55家。俄羅斯出口中心曾表示,來自中國企業的雞翅和雞爪需求增長非常迅猛,未來市場可期。
然而,市場尚未消耗完已有產能,繼續擴大進口是否會對國內養雞產業產生沖擊?今年2月,中國解除了美國禽類和禽類產品進口限制。8月底,海關總署發布公告,提出取消出口生產企業對肉類加工用原輔料進行自檢等舉措,均被外界解讀為肉類進口將進一步擴大。
在李希榮看來,2020上半年家禽類產品進口增幅87%。進口產品在市場上釋放了強烈的價格下行信號,應當適當控制減少禽產品進口。
而劉學智分析,擴大進口雖然可能對國內二級企業的市場造成一定擠壓,但中國雞肉供給90%以上依賴國內市場,沖擊不會太大。加大雞肉進口可起到逆周期調控作用,平抑未來國內養雞規模縮小后、豬肉價格上漲可能引發的價格波動。
據了解,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對雞肉市場的競爭,將主要取決于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能力以及冷鮮禽肉的加工銷售能力等因素。
劉學智提到,進口雞肉會間接促進國內養雞企業加大規模化與集中化管理,提升設備、技術等水平,降低成本。散戶養殖的傳染病與污染的防治能力相對較弱,行業集中后將有利于提升雞肉的品控,促進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平息價格波動風險。多位專家認為,未來,養雞行業向頭部企業集中將成為必然趨勢。
此外,進口雞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國內冷鮮雞肉市場的競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冷鮮禽肉消費達90%以上,而中國人長期習慣于現宰現殺,冷鮮禽肉消費不足30%。相較而言,中國這部分市場空間將有望實現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中國已經在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量活禽銷售市場被關閉,更加強化了養雞企業通過冷鮮技術向下游冷鮮加工延伸的緊迫感。溫氏股份養禽事業部副總裁吳煥就在2020全球肉雞產業研討會上表示,家禽集中屠宰、生鮮上市將成為國內養雞企業新的發展機遇。
應對更加激烈的競爭,未來,中國養雞產業如何提升競爭力?劉學智建議,企業要進一步強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更加精準掌握市場信息,防止供需脫節。此外,可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小規模傳統方式養殖為輔,形成多元供給,為國內市場提供品種、品質層次更為豐富的雞肉產品。
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