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澳大利亞在我們中國人眼中是一個充滿野性的世界,四面環海,環境封閉、植被茂盛、氣候溫熱、淡水充沛,人口稀少,是各種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天堂。導致澳大利亞一直存在物種泛濫的生態災難,也催生了各種專業的獵人來緩解物種泛濫問題。澳大利亞有一種獵人很吃香
澳大利亞在我們中國人眼中是一個充滿野性的世界,四面環海,環境封閉、植被茂盛、氣候溫熱、淡水充沛,人口稀少,是各種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天堂。導致澳大利亞一直存在物種泛濫的生態災難,也催生了各種專業的獵人來緩解物種泛濫問題。澳大利亞有一種獵人很吃香,那就是鱷魚獵人,不但高薪,獵得的鱷魚還能賣出高價。澳大利亞連鱷魚都會泛濫嗎?
鱷魚獵人和他們捕到的灣鱷
的確有一種鱷魚在澳大利亞泛濫,二十年內猛增了15萬條,而且還是23個鱷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更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它就是灣鱷,灣鱷原產于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目前已經在新加坡滅絕,在泰國瀕臨滅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
灣鱷曾瀕臨滅絕
20世紀前期,澳大利亞灣鱷數量還處于正常范圍,但由當時歐洲的皮革制造業需要大量的鱷魚皮。鱷魚皮制造的皮包、皮帶、皮鞋受到了歐洲貴族和暴發戶們的青睞。鱷魚皮堪稱皮革中的黃金,雖然缺乏彈性,但質地非常結實,保養得當的話會越用越柔韌。但鱷魚皮制品耗材率很高,普通的女士小包都需要兩只以上的鱷魚皮才能完成。
而灣鱷的皮制成的Porosus皮張是最優等的鱷魚皮,價格也是最高的。自從澳大利亞“獵鱷女王”成功靠捕殺鱷魚、賣鱷魚皮發家致富后,澳大利亞就涌現了大批的鱷魚獵人。到了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的灣鱷數量就減少了98%,差一點就滅絕了。
直到獵人們快要無鱷可捕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險些斷送了一個物種在澳大利亞生存的權利。澳大利亞政府也開始大量宣傳保護灣鱷,為灣鱷立了捕殺禁令,設立了保護區,灣鱷的數量才得以在20世紀末期才得以快速增長。
灣鱷如何野蠻生長
但這一保護,好像又過了頭。灣鱷這個種群如果沒有受到人類的干涉,種群數量會不斷壯大。灣鱷不但能生存在淡水里,也能適應海水,一條成年灣鱷能夠橫跨一千米多米的海洋,從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游到孟加拉灣。不過灣鱷喜歡定居在湖泊河流附近的泥窩里,只要是灣鱷棲息的地方,它幾乎就站在了生物鏈的頂端,上吃野豬巨蜥,下吃蛇鼠魚蟲。
雄性灣鱷成年后體長在4~5米,雌性為2.5~3米,“吉尼斯世界記錄”收錄的世界上最大的灣鱷有7米長。體型較小的灣鱷就吃點兩棲類生物或魚類,稍微大一點的可以捕食海鳥、龜和小型牲畜,更大的成體能捕食水牛、野豬,甚至是鯊魚。
鱷魚幾乎都屬于恐龍家族,從兩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也許是為了不斷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和食物的輪番更換,灣鱷比其他淡水鱷更加兇殘。它們進化出了出眾的耐力和咬合力,成年鱷經常埋伏在水下,只露出眼睛觀察、露出鼻子呼吸。一旦鎖定獵物,就會張開它的血盆大口夾住獵物的要害。灣鱷嘴的長度占整個身長的六分之一,咬合力高達每立方米200千克。被咬住的獵物會死得很痛苦,由于灣鱷的牙齒不能直接將獵物咬死,獵物被咬住后會被它們拖到岸邊的石頭和樹干上摔打致死,摔碎摔軟后再慢慢享用。
灣鱷泛濫成災
更要命的是,灣鱷沒有天敵,每次可產卵20~90枚,而且雌灣鱷在孵化期間會一直守在巢旁邊,經過三個月的孵化后還會喂養雛鱷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雛鱷可以自己捕獵,所以灣鱷存活率很高。就這樣,在捕殺禁令頒布了6年后,灣鱷的數量從5000多條猛增到10萬多條,21世紀以來又暴增了15萬條,種群數量達到近25萬條。鱷魚也逐漸擴大了活動范圍,澳大利亞北部大大小小的水域中都能看到那么幾只灣鱷的身影,在澳大利亞已呈泛濫態勢。
灣鱷的泛濫也影響著當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灣鱷數量增多帶來的是濕地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種群數量的減少,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灣鱷數量暴增后,它們也經常一反常態,改變了謹小慎微的“面孔”,不再見人就躲,開始主動攻擊人類。隨著灣鱷攻擊人類的事件越來越頻發,防止鱷魚傷人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當局急需著手解決的問題,澳大利亞北部的河流及海岸便都豎有醒目的警告牌,提醒人們這片水域中有鱷魚,請勿輕易靠近。
鱷魚獵人重出江湖
為了控制灣鱷的種群數量,澳大利亞當局又請出了鱷魚獵人。但是這次獵人要受到政府管制,有狩獵許可證,捕獵之前要申請,從發現鱷魚到捕殺完成需要全程錄像,每年只能捕殺固定數量的灣鱷。雖然限制很多,做鱷魚獵人很危險,但很多人抵擋不了捕殺灣鱷帶來的可觀收入。一張灣鱷皮就能賣到不小的價錢,灣鱷的肉和頭骨也可以出口到東南亞、亞洲東部等地區做食材或藥材。一條4米長的灣鱷可以給鱷魚獵人帶來近1.5萬美元(人民幣10萬元)的收入。
澳大利亞政府每年向鱷魚獵人開放1200個灣鱷捕殺名額,一旦本年度的捕殺數達到這個量,就會禁止捕殺,私自捕殺將視為違法。灣鱷生長緩慢,用這種方式的確能夠減緩灣鱷的增長。但鱷魚獵人每年還要收集9萬枚灣鱷卵作為人工養殖,不知道長此以往會不會又造成灣鱷種群數量驟減,或因受到人類持續干涉再次進化。畢竟澳大利亞這片神奇的土地,誰都說不準這些外來物種會怎樣發展。
澳大利亞總是有物種泛濫問題
除了鱷魚,袋鼠、海蟾蜍、野兔、老鼠、野豬、小龍蝦等生物都曾在澳大利亞泛濫。除了灣鱷,其他泛濫的物種大多是外來物種。這片土地本來有著自己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外來動物移居和繁衍的過程中會埋下生態災難的禍根。在殖民者沒有造訪之前,澳大利亞土著和本土動植物生活得很和諧。殖民者帶來的各種動物不斷適應著澳大利亞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加上缺少天敵的制約,無限繁殖若干代后,逐漸成為物種泛濫的主角。
澳大利亞的本土動物也因人類的貪欲差點走上滅絕的道路。堅強的澳大利亞人民不但要解決這片土地上原有的生物泛濫問題,還要持續應對著外來物種的泛濫問題,實屬不易。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