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老爸興奮的和我說,家里養了兩年的豬被人定完了,價格還不低,60一斤。我老爸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大叔,每年都會養一兩頭年豬,老爸這人有個怪癖,不愛洋豬,只養本土黑豬。老爸還自豪的和我說,這個黑豬肉味道,你外面是買不到的。這一瞬間好感動,老爸每
今天老爸興奮的和我說,家里養了兩年的豬被人定完了,價格還不低,60一斤。
我老爸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大叔,每年都會養一兩頭年豬,老爸這人有個怪癖,不愛洋豬,只養本土黑豬。
老爸還自豪的和我說,這個黑豬肉味道,你外面是買不到的。這一瞬間好感動,老爸每年專門養黑豬不就是為了讓我嘗嘗土豬的味道嗎?
現如今,年紀稍大的人都會經常感嘆,豬肉沒有以前的香,還有股說不出的臊味。小時候家里燉上一鍋紅燒花肉,那叫一個香,隔壁屋的小屁孩口水都流出來了。
可現在卻怎么吃都吃不出以前的味。當然,這和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關系。
肉不再是奢侈品,經常吃肉降低了人們的新鮮感以及滿足感。但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豬的品種悄悄變了。
黑豬在我國已有9000多年歷史,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出現了一具家豬骸骨,據考古專家描述,這具骸骨距今約7500-9000年左右。
這充分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開始馴化、圈養、繁衍,并且成功將馴養野豬的本領傳承下去。
我們馴化的家豬幾乎都是全身烏黑,當然也有少量花豬,它們體型粗短。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窮苦孩子,現在還記得,那時候村里養殖的都是本土黑豬。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家家戶戶開始養殖白色洋豬,絕大部分90后對豬的認知,第一反應就是粉粉嫩嫩的白豬。
最搞笑的是,年少的時候看的都是黑豬,有一次和媽媽去外公家拜年,看到一條大白豬,外公年紀大,頭發也都白了,就問:外公,這條豬多少歲了,毛都白了。哈哈哈!現在都想起都很好笑。
“黑白無常”大亂斗,黑豬完敗。
新中國成立后,人口急速上升,那時大部分土地比較貧瘠,農作物低產,農業形勢并不樂觀,農業部門的領導提議以養豬為切入點,打開農業低迷的狀態。
1963年,在經過專家的建議下,我國從丹麥小規模引進了蘭德瑞斯豬,到了六七十年代開始,大規模引進美國的杜洛克豬、英國的約克夏豬以及丹麥的長白豬,這些豬都有一個特點,全身皮膚為白色。
這些種豬經過幾輪的雜交,優化篩選了幾種更適合我國養殖的豬種。但由于新中國成立不久,相對比較貧窮,需求量并不大因此沒有得到全面推廣。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國民享受了政策紅利,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黑豬雖然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強,肉質好。但它有個致命的缺點生長周期慢。以“洋白豬”為例,僅僅用150天就能長到200-300斤。而黑豬至少需要喂養365天,部分品種甚至需要400多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對肉類需求日益增長。人們發現豬肉越來越不夠吃了,這時候這些“洋豬”的優勢就開始顯現出來,并迅速占領了我國的肉菜市場以及養殖場,本土黑豬的生存空間也開始受到嚴重排擠。
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對豬肉的消費呈直線上升。以2000年為例,我國豬肉年產量達到3966萬噸。2014年更是達到近20年來最高位,5821噸。黑豬漫長的生長期已經跟不上步伐,我國也順理成章成為“引進洋白豬最多的國家”。也逐漸將本土黑豬“拋棄”。
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逐漸升高,大家開始崇尚健康生活,對瘦肉的需求量大于脂肪。而黑豬的貯脂能力強,瘦肉偏少,在當時大環境的主導下,本土黑豬的這些特點通通轉化成了它的致命缺陷,短短20年左右的,本土黑豬的徹底“淪陷”。
1990年之前,本土黑豬占領了我國92%的市場,在此之后被“洋白豬”狂轟亂炸極限擠壓。2008年,我國本土黑豬的市占率不足2%。
本土黑豬和洋豬的味道真的相差那么大嗎?
洋白豬和本土黑豬的味道到底有沒有相差這么大呢?拋開一些主觀因素,養殖時間相同,烹飪方式一樣的情況下,本土黑豬無論口感、味道確實都要比“洋白豬”更好。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優質功能畜產品創新團隊首席張軍民研究員介紹,本土黑豬肉營養豐富且肉質細膩,烹飪后湯汁濃郁,口齒留香。
這是因為黑豬肉的瘦肉里含有肌間脂肪,經常做菜的人會有很明顯的感受,現在炒菜放點豬肉都沾鍋,就因為瘦肉太瘦了。
本土黑豬的肌間脂肪也就是肥瘦鑲嵌,瘦肉里夾雜有肥肉線(雪花肉)。而且根據專家介紹,適當吃豬油對人也有好處,我們最先吃了幾千年的豬油,反而比現在吃素油患病率低。
本土黑豬保衛戰打響,反攻號角已吹響!
目前,我國和地方企業合作開展保護場,著重收集地方種豬,科學圈養保護。目前來講,投入非常高,成效也很大。截止到2019年,已建成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55個、保護區7個、國家家畜基因庫1個。
本土黑豬逐漸嶄露頭角,反攻號角由網易先行吹響
2009年,網易開始投入養豬行業,其核心c位就是土豬。
前期在吉安縣投資了三億人民幣建設豬場,正式開始養豬。
當中挫折很多,一直沉淀了四年,都沒有豬肉走出市場。這還被網易戲稱學習知識籌備準備工作用了3年。
2015年12月,借著世界互聯網的風口,丁磊拿出“丁家豬”宴請馬化騰、張磊、張朝陽等科技大佬。
2016年11月25日,丁磊的黑豬就開始在網易考拉上拍賣,最終整頭豬的平均成交價格超過10萬,最高達到16萬。
2017年,網易農業旗下網易味央宣布完成1.6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美團點評、創新工場領投,京東戰略投資。
轉折點來到今年。2021受國家調控,國內豬價呈現斷崖式暴跌,“洋白豬”價一度跌至5元,當時各大網友紛紛調侃,肉價高時青菜炒豬肉,低價時豬肉炒青菜。
但這個時候有一個很喜人的現象,本土黑豬幾乎沒有受到此次波及,價格依然堅挺。
豬販子感慨的說到,雖然洋白豬的價格低,但購買本土黑豬的熱情依然高漲,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變好,更加追求精神享受,這時候本土黑豬的缺點又通通轉化為優點,絕大部分人都愿意為此買單。
其實,本土黑豬價格的堅挺不僅表現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大城市,農村地區價格表現的更加離譜,廣州平均成交價大約是60元一斤,我老家那邊80塊一斤都未必能買到。
老張觀點
現如今,品種保存民間或者私企一般做不了這個事,希望科研機構多收集此類動植物物種,如果便于小規模養殖保存的進行保存,不方便的可以通過胚胎、精液、種子或者組織冷凍保存,多保留一些品系,便于以后對這些物種復原。
某些有價值養殖種植物,可以劃定保護區,如某些地方只允許養殖此類品種之類的。比如現在常見的中蜂保護區就非常好!有些東西現在沒啥用,但是以后會有用,再直接一點,未來育種完全有可能用到!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