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世界睡眠日(3月21日)這天,我靠三杯咖啡續回了昨晚熬夜肝掉的命。“熬最狠的夜,敷最貴的面膜”,這幾乎是現代人的通病,白天處在壓力山大的職場,晚上還要抵御誘惑滿滿的電子產品,不知不覺,離起床鬧鐘就只剩下仨小時。這種盛行于90后之中的行為,
在世界睡眠日(3月21日)這天,我靠三杯咖啡續回了昨晚熬夜肝掉的命。
“熬最狠的夜,敷最貴的面膜”,這幾乎是現代人的通病,白天處在壓力山大的職場,晚上還要抵御誘惑滿滿的電子產品,不知不覺,離起床鬧鐘就只剩下仨小時。
這種盛行于 90 后之中的行為,被稱為“報復性熬夜”——由于白天個人生活時間被極度擠壓,便想利用夜晚時間進行補償,不撐到實在睜不開眼,睡覺是不可能睡覺的。
而更大部分的情況下,困擾我們的則是生理上的睡眠障礙,俗稱,失眠。
前不久,丁香醫生發布的《2019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在我國,高達八成 90 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擾,需要借助藥物、心理干預和科技助眠等產品才能入睡。
有需求就有市場。
近兩年,圍繞睡眠問題各種產品與服務也應運而生,催生出了一個新興的“睡眠經濟”市場:硬件設備、直播視頻、知識付費、耳朵經濟、甚至真人陪睡…每一項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睡不著覺的你。
你知道,當你盯著天花板輾轉反側的時候,有多少銀子正在源源不斷地流入商家的口袋里嗎?
對,又是日本人
國內“睡眠經濟”方興未艾,但在另一些發達國家,“睡眠經濟”早就不是新鮮事。
和“貓咪經濟”一樣,“睡眠經濟”最初也是發源于腦洞大開的日本人民。
高壓的社會環境和豐富便利的夜生活,讓日本成為了睡眠障礙高發的重災區,日本人不但睡得少,而且睡得晚,常年占據全球缺覺榜單首位,平均睡眠時間僅 6 個半小時(對比中國的 9 個小時)。
為了睡個好覺,日本人做過很多嘗試,事實也證明,但凡反饋不錯的產品,都能在短時間內占領市場,迅速擴張,賺得盆滿缽滿。
VENEX 算是在這個領域起步較早的日本公司,他們的主打產品,是一件具有“睡眠支持”功能的 T 恤。
據說它的原理,是在面料中加入了一種特殊纖維,可以發出微弱的電磁波促進血液流動、刺激交感神經,“讓用戶陷入夜晚迷迷糊糊入睡時的狀態”,從而達到“助眠”效果。
這樣一套“休養裝”售價高達 2000 人民幣左右,盡管如此,一經發售銷量就迅速突破了 50 萬件,幫助公司開啟了快速擴張的步伐。
類似依靠睡眠發財的公司,在日本不計其數,據統計,僅睡眠醫療產業就貢獻了百億美元級別的產值。
而對于廣大單身狗來說,日本對失眠者做出的最大貢獻,莫過于發明了真人“陪睡師”這一職業。
一不小心就色情了?!
不過,由于“睡覺”這個問題特有的敏感性,和睡覺有關的生意,經常徘徊在軟色情的邊緣。
“真人陪睡師”,相信僅憑這一個詞,就足夠不少宅男們腦補出一部小電影的劇情了。
雖然從未得到過任何一個國家的“官方職業認證”,但無論在日本、美國或是歐洲,這個職業都在向著規模化、企業化發展,根據外媒報道,一個正規的“陪睡師”服務都按照分鐘計算,合下來,每晚的收入就有近 5000 人民幣。
“陪睡師”產業在一個灰色角落暗中壯大之時,另一項新型的“睡眠經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風靡開來,這就是 ASMR。
對于 ASMR,部分同學可能還表示有些陌生,它原本是一個起源于醫學的概念,全名叫做“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也就是傳說中能夠引起“顱內高潮”的聲音,可以讓人產生“觸電般的”放松感和愉悅感,起到催眠的神效。
我身邊也不乏將 ASMR 作為“睡前必備儀式”的朋友,其中一位朋友將 ASMR 這種神奇的效果解釋為:
“
聽到手掌揉搓毛線的聲音,我焦慮的神經就能瞬間舒緩下來,大概是因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感覺,只有這時我的大腦才能停下來,入睡確實更快了。
”
ASMR 確實有其科學依據,在被色情污名化之前,它甚至被用來作為廣告的核心營銷方式,據說能夠有效地改善觀眾的心情,提升廣告的轉化率。
包括 Zippo、雷諾和宜家在內的許多公司,都曾與知名 ASMR 主播合作,出品過類似的視頻。比如,在 Zippo 的廣告中,經典的彈蓋聲音、指甲輕敲外殼、刮擦邊緣等制造的音效,都十分解壓。
Gentle Whispering 是 Youtube 上最受歡迎的 ASMR 頻道之一,幾乎每條視頻的播放量都能達到千萬次。僅憑借音頻有償下載業務,小姐姐每年就能掙近百萬人民幣。
可惜的是,在一些主播混入“羞羞的內容”后,去年 6 月開始,ASMR 內容在中國已被全部禁播,為自己正名的過程也舉步維艱。
“沒睡著,反而更焦慮了……"
相較于日本、歐美這些發展較早的市場,國內睡眠產業的興起不過兩三年的時間,但市場規模已快速增長至千億元級別。
ASMR 不過其中非常細分且非主流的一個領域,更多的則由智能硬件和 APP 構成,例如:
在京東眾籌上以“睡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看到正在眾籌中的產品就有 253件,是硬件產品中最熱門的領域。
以一款能進行“腦電睡眠檢測”的智能眼罩為例,這款明星眾籌產品最終拿到了 100 多萬元的眾籌款,是預期眾籌金額的 1100% 還多。
比起利潤率較低的硬件行業,睡眠軟件則有著更明確的變現前景。
“蝸牛睡眠”、“小睡眠”等睡眠主流 APP 在安卓商店的下載量已有 1500 多萬次,這些 APP 或是通過白噪聲幫助用戶入眠,或是用于監測睡眠狀況。
他們的商業模式往往十分相似,前一類通過廣告和收取會員費變現,而后者的本質都是電商,以免費服務引流,進而售賣相關的產品,例如睡眠家居、護膚品等,并在未來“通過廣告來實現高增長”。
資本的涌入也能從側面證明睡眠市場的巨大潛力。2017 年 6 月,Sleepace 享睡完成 B+ 輪融資,拿到 5000 萬人民幣;
諸如“蝸牛睡眠”的軟件企業的融資額度也在 2000 萬左右。
在壓力日益增大的現代社會里,睡眠也變成了一種稀缺的產品。
各類打著“助眠”旗號的產品究竟能對睡眠起有多大的改善?一份份睡眠報告除了能讓更加焦慮,還有什么更多的作用?這些似乎是個比睡眠還玄學的問題。
現在的睡眠市場有著巨大的泡沫,產品魚龍混雜,消費者也難以辨別。
但總之,我們失眠的每一個小時,都為市場創造著巨大的商機。
高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