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6月18日,東軟即將迎來它的30歲生日;這家中國活得最長的軟件公司,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究竟收獲了什么?未來又將去向何方?5月31日,東軟系的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同時向香港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請,如果順利的話,預計這兩家公司都將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
6月18日,東軟即將迎來它的30歲生日;這家中國活得最長的軟件公司,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究竟收獲了什么?未來又將去向何方?
5月31日,東軟系的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同時向香港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請,如果順利的話,預計這兩家公司都將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再加上1996年上市的東軟集團(SH:600718)和2020年上市的東軟控股旗下的東軟教育(HK:09616),到了今年年底,東軟系或將擁有4家上市公司。
30年,東軟從三個人開始創業,如今形成上市集群,這將是對東軟創業30年的一個獻禮,也是在證明東軟的生命是年輕的。也許,未來的10年、20年間,我們將看到東軟的另外一番景象。
硬核軟件工廠
提到東軟醫療,其實它的發展歷史不比東軟集團短多少:東軟醫療起源于1995年11月東軟集團收購的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前,該中心推出了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CT樣機CT-Ⅰ,之所以轉給東軟,就是為了盡快實現產業化。
當時,一門心思做軟件的劉積仁,之所以敢于接下這個硬件項目,也是因為看上了其中的軟件價值。劉積仁認為,CT機的核心價值是系統設計和軟件,其實CT機可以看成是一臺能夠表現軟件價值的計算機。東軟接手之后,會在軟件開發方面有更強的競爭能力。
為此,東軟率先將CT機的硬件架構從昂貴的小型機改成通用的PC機,并依靠自身在軟件方面的優勢,通過并行計算,不斷加快CT機的成像速度,從而快速追趕上了GE、飛利浦等跨國公司CT機的水平。
此后在CT機領域,東軟醫療在國內廠商當中率先突破16層/64層/128層/256層/512層掃描技術,不僅成長為國產CT機的No.1,產品還出口到了110余個國家和地區。這其中的關鍵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東軟醫療的軟件工程化能力。
而這個事業的發展,與東軟創始人劉積仁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國內最早的計算機應用博士,早在1985年赴美留學期間,劉積仁就看到了軟件工程化的巨大威力。回到東北大學之后,他與日本阿爾派公司簽訂的第一個訂單,就是基于他博士論文的嵌入式軟件開發的模擬仿真系統。
東軟成立之后,要做好軟件工程化,就需要大量的軟件人才,而當時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奇缺,僅有的人才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為此,劉積仁獲得了東北大學的大力支持,將來自數學、自動控制、計算機3個系的幾十名名優秀的大三學生,進入東軟的“軟件加速班”,進行為期一年的強化培訓,培訓結束之后進入東軟。此后,這個班連續舉辦四期,其中大部分成員都成為了未來東軟發展的核心骨干。
而在軟件工程化這條道理上,東軟也是越走越遠:從為阿爾派開發嵌入式軟件,到承接日立金融行業的軟件開發,再到接下諾基亞的手機軟件大單,東軟憑的是不斷提升的軟件工程化能力。為此,東軟也先后通過了從ISO 9000到CMMI 5等嚴苛標準的考核。通過軟件工程化,東軟將自己做成了一家與客戶精準同步的“軟件工廠”,能夠滿足他們各種各樣復雜的軟件開發需求。
1994年開始,同樣是憑借強大的軟件工程化能力,趕上中國社會保障系統信息化等中國第一輪信息化的東風,東軟大膽地發起“數字圈地”計劃,一口氣進入了社保、電信、金融、交通等大行業,不僅完成了對核心資源的卡位,還實現了業績的高速成長。
如今回頭再看準備上市的東軟醫療,不過是過去多年積累的果實而已。
創建新商業模式
而在賣CT機、為醫院開發信息系統的過程中,東軟逐漸發現,其實軟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2006年10月,一整套集合了影像設備、醫療系統信息處理、輔助診斷、遠程醫療全方位的醫療解決方案正式發布,2007年就有600多家醫院上線。
經過幾番演進,如今東軟醫療已經構建了MDaaS(即醫療設備和醫療影像數據服務)平臺,匯集了東軟和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序,能夠協助肺、心血管和大腦等多個治療領域的醫療影像診斷及治療。例如,東軟自主開發的NeuBrainCARE能夠提供缺血性中風影像的自動分析,NeuLungCARE則能夠完成支氣管擴張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圖像分析,使東軟從醫療設備供應商向影像數據運營商轉變。
不過,東軟并不滿足于此,而是將目光跳出傳統的醫院醫療,走向更廣闊的大健康領域。為此,2011年東軟熙康應運而生。2013年開始,東軟熙康逐步在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線下健康管理中心。
東軟熙康邁出的最關鍵一步,則是2014年開始在寧波建設中國首個城市云醫院平臺——寧波云醫院。經過了長達數年的不斷打磨,如今的寧波云醫院成果斐然,已經實現了線下線上醫療的實時監控、無縫對接和顯著的協同效應。
如今,寧波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已全部加入寧波云醫院平臺,有44家大型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中心通過該平臺為基層醫療機構的273家云診室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同時,該平臺為患者提供約9900名醫生及5600名護士,為寧波11個區縣的超過850萬居民服務。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寧波云醫院平臺提供37種醫療健康服務,覆蓋53個醫學專科,累計提供約290萬次在線問診和藥品配送,21500次遠程影像會診,25800次遠程臨床會診,以及9900次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智能醫療健康產品產生了13萬條健康監測數據,且通過該平臺產生了120萬次健康大數據評估。
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東軟熙康打造了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入口的云醫院平臺,并建立了一個云醫院網絡,將城市中的政策制定者、醫療機構、患者及保險公司聯系起來,從而實現公平地獲得醫療資源并更有效和高效地交付醫療服務。
截至2021年3月31日,東軟熙康的網絡已經拓展到了中國25個城市的、以城市為入口的云醫院平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按覆蓋的城市數量計算,東軟熙康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云醫院網絡。
這種典型的產業互聯網模式,既盤活了大健康產業,也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在這個“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東軟正在憑借自己的核心能力,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找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過去幾年里,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分別拿到了弘毅、高盛、CPPIB、通和、百度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從事醫院大數據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望海康信(原東軟望海)獲得了平安人壽、泰康保險的投資,計劃在明年上市;從事汽車基礎軟件平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自動駕駛的東軟睿馳,則獲得了本田汽車的青睞。
如今的東軟,不再只是從事軟件和解決方案的東軟集團,而是用軟件賦能各大行業,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與行業共同成長的“大東軟”。
最像學校的公司
在這一連串的大手筆布局基本完成的時候,劉積仁也給自己規劃好了未來的道路。4月27日,東軟集團召開董事會,劉積仁辭去了公司首席執行官職務,首席執行官將由原總裁王勇峰接任,并在東軟第一次實施了聯席總裁的制度,東軟的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如今,劉積仁還將繼續擔任東軟集團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此外,他也仍然擔任東軟教育、東軟醫療、東軟熙康的董事長。
如今,東軟的大模樣已經基本成型,劉積仁覺得自己可以再退一步,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了。其實,早在卸任東軟集團首席執行官職位之前,劉積仁除了把握住戰略方向的決策之外,已經早早就將日常管理的重任交給了同事們。
更讓劉積仁放心的,則是東軟企業文化的傳承。任何去過東軟的人都會發現,這家企業仍然保持著濃厚的校園文化。在東軟內部,劉積仁被稱為“劉老師”,其他高管也是如此。
成立30年來,東軟缺乏很多同時代中國企業那種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的“狼性精神”,還很少去主動Push員工完成不切實際的指標。由于東軟的很多骨干員工都是校友甚至同學,也基本沒有你死我活的內部斗爭。
過去30年,東軟一直都是靜水潛流、穩步前進,也一直保持著超強的凝聚力。前不久,東軟黨委舉辦了一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活動,專門邀請劉積仁去參加。這個時候劉積仁才吃驚地發現,在東軟工作了20年的黨員竟然超過了200人。要知道,25年前的東軟,員工總人數才不過300多人。
當然,除了企業文化的凝聚力之外,東軟在激勵方面做得也相當到位。如今,東軟集團即將啟動新一輪的股權激勵計劃,而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也都專門設立了骨干員工的持股平臺。
作為中國最早的軟件公司,東軟也是最早開展員工持股和激勵計劃的軟件公司之一,并且還將“追求個人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口號貼在公司一進門的墻上,這在當時是令人無法理解的。
1996年6月18日,剛剛過完5歲生日的東軟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軟件第一股”。如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積仁仍然深刻:“我那個時候就有個感覺,讓中國的年輕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能夠看到財富、摸到財富。那個時候真正覺得,中國社會給了每一家科技公司,特別是給了科技公司的年輕人機會。”
如今,已到而立之年,仍然在軟件這條道路上堅定前行的東軟,即將迎來新的一輪大發展,它還能夠給熱衷于“躺平”的當代年輕人機會嗎????
張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