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就在昨天,特斯拉又雙叒叕漲價了!而且還是在短短5天之內連漲2次,累計最高漲幅達3萬元!這也和前兩天跌跌不休的股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要知道,這可是特斯拉自2020年國產化以來最大的一次漲幅。難怪有網友表示:“今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就在昨天,特斯拉又雙叒叕漲價了!而且還是在短短5天之內連漲2次,累計最高漲幅達3萬元!
這也和前兩天跌跌不休的股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要知道,這可是特斯拉自2020年國產化以來最大的一次漲幅。難怪有網友表示:“今年到現在為止,最掙錢的投資居然是買了輛Model Y”。
當然,偷著樂的可不只有提前下訂的老車主,還有手里有存貨的二手車商。期貨訂單分分鐘加價5000,二手現車甚至能比今天貴1萬到1萬5!
買車還能掙錢的法子,屬實是讓他們玩明白了。
巧合的是,今晚油價也宣布上調了,雖然沒有此前網傳那么邪乎,但也要漲0.63-0.68元/升。
加滿一箱油多花的30多塊錢,要是按家充樁的電價來算,其實也不多,大概能跑四五百公里吧。
而比亞迪,似乎也在趁著這個機會官宣漲價。DM-i車型漲價3000,EV車型漲價6000。
難道這真是像有些人說的,油價漲了,所以新能源也要漲價割韭菜了?
但特斯拉這次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次預告性漲價。
早在上周日,馬斯克就發了個推特,吐槽特斯拉和SpaceX感受到了來自原材料和運輸環節漲價的巨大壓力,還順手轉發了一篇“俄烏沖突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文章。
沒過兩天,特斯拉就開始全線漲價。不愧是你,效率真高(狗頭)。
那么,包括特斯拉在內,新能源車未來還會不會漲價?
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
01. 原材料漲價,有多瘋狂?
就在前幾天,制作三元鋰電池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鎳,就在經歷一波瘋狂的拉漲。
所有相關的企業,眼睜睜看著鎳價從三個月之前的14萬元/噸一路飆升到30萬元/噸,目前依然維持在22萬元/噸的高位,漲幅達到50%。
也由此,引發了一場國際資本巨頭圍剿中國鎳王的驚天大案。戳這詳細了解:
隔壁的磷酸鐵鋰電池,也未能幸免。制作鋰電池的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更是夸張,從三個月前的23萬元/噸一路坐火箭,直接翻了個倍!
鋰漲價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單純的供不應求。
因為人們想要提取鋰,最常規的方式和海水曬鹽一樣,就是從鹽湖中“曬鹵”。
但在新能源車瘋狂鋪量的當下,“曬鹵”卻需要12-18個月才能完成。鹽湖只能眼巴巴看著鋰價飛漲,增產都來不及。
所以在未來一兩年,鋰價繼續上漲,還是一個大概率的事情。
那么,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社長給大家粗略算一筆賬。
我們先來說三元鋰電池。
根據山西證券提供的研報數據,NCM811電芯僅原材料成本就從去年年初的500元/度、去年年底的750元/度漲到了如今的1000元/度。
500元/度的漲幅,又是翻了個倍。
這么算的話,特斯拉78.4度的電池漲價3萬,是成本真漲了這么多,還真不能說是在割韭菜。
至于隔壁的磷酸鐵鋰電池,受到的影響反而更大。畢竟磷、鐵、石墨、電解液這些材料都不算太貴,占到成本60%的,正是同樣翻倍了的鋰!
磷酸鐵鋰電池的原材料成本,也從去年年初的250元/度、去年年底的500元/度漲到了如今的650元/度,翻了一倍還多。
在磷酸鐵鋰電池也漲價之后,要是和三元鋰電池拉不開差距,或許一部分新能源車還會再用回三元鋰,去追求能量密度和車身重量。
這又是后話了,我們接著說回漲價的事情。
如此來看,最近3個月比亞迪混動車型10-20度電漲價4000-6000,純電車型30-70度電漲價5000-13000的操作,只能說比亞迪終于要開始掙錢了。
然而去年年底補貼退坡開始,新能源車企就已經“扛不住了”,分別漲價1000-30000元不等。
歐拉更是直接攤牌,黑貓、白貓單臺車的虧損已經超萬元,因此“被迫停產”。
但在原材料暴漲之前,可沒有人能想到,它居然能有這么大的破壞力。
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有更多的車型頂不住成本的壓力,選擇漲價?
02. 原材料漲價,消費者買單?
特斯拉這次漲價可不是雙標,也不是只針對中國。在特斯拉的老家美國,也是在5天之內2000美元起跳、最高4000美元的漲幅,和國內幾乎沒什么兩樣。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歐洲,就更離譜了。
像德國和法國,比起去年10月份的價格來說三元鋰的版本直接漲了7000歐(折合人民幣約4.9萬元)。社長只能說,大概那邊的韭菜長勢比較喜人吧。
那么這部分電池漲價的成本,為什么不能像燃油車那樣車企先吃個虧、等到明年再漲呢?
這就有必要先跟大家解釋一下,汽車是怎么定價的了。
像汽車這種大宗消費品,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三點是成本、需求和競爭對手的價格。
針對這三點,也就衍生出來三種定價法則。
就比如最簡單的①成本加成定價法,就是成本+利潤=售價;
進階的②競爭導向定價法,是參考競爭對手的售價后,定一個有競爭力的價格;
最復雜的③需求導向定價法,則是要綜合參考自己家的車能滿足多少車主的需求,以及他們愿意出多少錢買,來決定自己到底該賣多少錢。
不管車企采用哪種方法,新晉車主都逃不開漲價的命運。
針對電池原材料漲價,①和②肯定是要跟漲的。至于③嘛……看看現在特斯拉下訂后的提車周期,就知道明顯是需求旺盛、供給不足。
海外投行Wedbush的分析師也在最近接受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很有可能在未來兩周內再次漲價,以適應原材料供應緊張的現狀。
“特斯拉完全有能力像奈飛和亞馬遜一樣,將它不想承受的漲價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這不,話音還未落,特斯拉就先漲為敬了。
而傳統車企此前按年調價的策略,一方面是因為原材料的成本并不會像去年的鋰和鎳一樣翻著倍的漲,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做成本核算。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4S店的價格不透明,能夠通過終端優惠去調控實際成交價,這才能夠穩住指導價。
所以當去年芯片瘋漲的時候,燃油車只需要把4S店的優惠收緊、甚至用加價提車的方式來調節,并不是油車不會漲價。
歸根結底,還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當整個行業的成本都增加的時候,落到消費者頭上的價格也一定會增加。
下圖這個小攤,油條雖然不是用汽油炸的,但原油漲價了,塑料袋會漲,運輸成本會漲,所以面粉的價格也會漲。
生活物資、外賣、快遞、甚至是公共交通的價格,都會跟漲。
(不要因為我們開電車就幸災樂禍,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所以雖然情感上很難接受,但未來一段時間內車價會隨著原材料漲價而漲價,是一件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
03. 原材料漲價,憑什么?
有些反常識的是,比起我們來說,車企更反感原材料漲價。
原材料漲價、車價也會跟著漲,肯定不利于車企賣車掙錢。
不然為什么前幾天馬斯克約架普京?還拿烏克蘭做賭注?
但無論是油價還是鎳價,可不是俄羅斯推高的。深究起來,也不是某些制裁俄羅斯的幕后主使推高的,漲價了對所有人都沒好處,大家都得一起水深火熱。
這背后,其實是在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所有的資源價格都在瘋漲!
畢竟真要是經濟硬脫鉤了,金融資產全是廢紙一張。
就比如這次互相拆臺的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就在互相沒收對方在自己境內的資產,甚至連玩家游戲賬號里的錢都不放過。
前兩天,私募大佬但斌就表示加拿大正在以印度代替中國,準備脫鉤。澳大利亞也宣布撤離中國股市,跟著消息一起的還有數百億外資流出,A股和港股也因此大跌。
有句話說得好,“戰爭時期,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但想打贏戰爭,要靠的還是資源本身。誰能掌握更多的資源,誰就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所以在舊時代,誰能掌握黃金這樣的資本,誰能掌握石油、天然氣這樣的化石能源,誰就相當于掌握了一切。
但這個新時代,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人們無論是取暖、照明還是生產,都在從低效地消耗化石能源,向高效地消耗電力轉變。
然而電力,卻有兩個特點:
一,是可以通過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技術源源不斷地進行再生;
二,是電力傳輸不僅依賴高壓技術,更加依賴儲能系統。
沒錯,除了儲能電站之外,我們的新能源車,其實也是一個個小小的儲能系統!
只不過國外的玩法是“一戶一表”,光伏板入戶、發電用電自給自足;我們的玩法是“堅強大電網”,統籌發電統籌儲能統籌用電。
所以在電氣化的新時代,利用資源的關鍵,就變成了誰家有更豐富的儲能系統。而建設儲能系統最需要的原材料,也就是歐洲大搞新能源背后、心心念念的資源:鋰。
其實歐洲的能源短缺問題,遠比我們還要嚴重。俄烏沖突以后,歐洲天然氣期貨的價格從800美元/千立方米一路飆升至3900美元/千立方米,燒氣比燒油要貴好幾倍。
如果電池技術沒有重大革新的話,鋰的現有儲量可能會在2040年前后耗盡。
這不僅是最近鋰瘋漲的原因、也是全球都在大搞新能源的原因,也是我們必須打贏這場鋰業戰爭的原因。
04. 寫在最后
實話說,就算新能源車漲價,國內的車主們也未必是被割的韭菜。
雖然從全球角度來看,油價不會永遠高漲、甚至有可能最近這次油價處于2022年的最高位,早晚是會跌回去的。
但隨著新能源的發展,可再生電力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出行領域的電價也會遠低于油價。
一個是用光了就沒有了、還得花不低的價格去加滿的汽油桶,另一個是用完了就能低價充滿的電池。更何況,這塊電池還在肉眼可見地漲價。
如果把車當做交通工具,閉著眼都能想象,是誰在割誰的韭菜。
而最大的那顆韭菜,卻是歐盟。
這個全球話語權最弱、但金融資產最豐厚的組織(可能沒有之一),正在新一輪資源分配中被逐漸邊緣化。在上一輪資源分配中獲得的優勢,正在逐漸消磨殆盡。
只從新能源車的角度來說,列位可以看看最近推出的蔚來ET7,即將推出的理想L9,再看看寶馬的iX,奔馳的EQS。
別的也不知道還能說什么了。
祝他們好運吧。
王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