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歷經幾十年的風雨,依然是那樣的雄偉壯麗、莊嚴肅穆。每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及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召開,這里都是舉世矚目的焦點所在。現如今的人民大會堂,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已經成了共和國的紅色地標。然而你是
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歷經幾十年的風雨,依然是那樣的雄偉壯麗、莊嚴肅穆。
每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及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召開,這里都是舉世矚目的焦點所在。
現如今的人民大會堂,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已經成了共和國的紅色地標。
然而你是否知道,作為迎接國慶10周年的“十大建筑工程”之首的人民大會堂,從開工到落成,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
雖然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但當時的共和國,依然面臨著物資匱乏的窘境。人民大會堂開工前,甚至連1噸鋼筋都沒有!
那么,在那個年代,如何建造出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創下共和國建筑史上的奇跡呢?
◆開國領袖的夙愿
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有建設人民大會堂的設想。
在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共七大會議,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如期召開。
此時,已值抗戰即將迎來勝利曙光的前夜,與會代表從全國各地趕來,情緒都特別高漲。
與大家熱情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簡陋樸素的會場。
各地代表整整齊齊坐在木條長椅上,會場連最基本的電燈都沒有配備。
對此,會議中,毛主席樂觀地對著大家說了一句:
將來革命勝利了,我們一定要建一個萬人大會堂!
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進駐北平后,將香山作為辦公地。
隨著安全形勢好轉后,黨中央才轉駐到中南海辦公。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是一窮二白的現狀,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百廢待興的局面。
黨中央和國家各部門都擠在一起辦公,再加上負責安全的警衛部隊,顯得特別擁擠。
然而那時候中央領導人都夙夜在公: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全國土改……
他們知道這些問題,但沒有時間和精力將大會堂的建設提上日程。
我國的第一部憲法在1954年制定出臺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隨之組建。
這時,黨、政、軍同時擠在中南海,更有許多不便。
“一五”計劃在1956年提前完成,全國的形勢越來越好,廣大人民衷心擁護黨的領導。
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精神面貌,都與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民大會堂終于到了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
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建設一個大氣恢宏的人民大會堂是迫切需要的事情。
一方面,以便滿足全國人民共商國事;另一方面,可供舉辦重大外事活動。
從1956年到1958年,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民間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中央工作會議于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
毛主席在談到北京的城建問題時,正式提出了建設“萬人大禮堂”的目標。
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排,當年7月,北京市派專家組建城市建設考察團,由北京市規劃局局長馮佩之帶隊,到蘇聯進行考察。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于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開。
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決定,為慶祝建國10周年,在北京實施“十大建筑工程”。
備受矚目的人民大會堂,位列首位。
當時參加會議的北京代表,分別是第一書記彭真和第二書記劉仁。
這讓大家感到特別振奮。
另一邊,北京城市建設考察團在8月下旬返回國內。
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鄭天翔在聽取匯報時,將北戴河傳來的消息告訴了相關同志。
聽到這個消息后,所有人既振奮又緊張。
興奮的是國家終于敲響了建設人民大會堂的定音錘;緊張的是大家都知道,按來年國慶投入使用的情況來推算,至少8月份必須完工。
眼下雖然初步確定選址在天安門,但具體的方案、設計、圖紙都沒出來,來得及嗎?
◆設計方案七次評審
人民大會堂的規劃設計,是開工建設前的第一道關口。
然而因為當時中央決定,天安門廣場也要進行改建,周邊還安排了國家大劇院、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等建設工程。
為此,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就需要統籌考慮相應的體型、體量與高度,必須要考慮到與周邊的建筑物相適應,特別是要考慮天安門廣場的協調布局。
天安門廣場周圍古建甚多,相關的整體性、協調性需要一并考慮。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盡可能地把全國知名的建筑大師們邀請到北京來,大家群策群力,為十大建筑貢獻智慧。
他還特意點到了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鏞等人。
經副市長萬里同意,北京市政府以中國建筑學會的名義,在1958年9月7日向16個省市發出電報。
各省市對北京建人民大會堂特別重視,原本擬定的專家20余人,最后實到33人。
為了支持北京國慶十大獻禮工程,各省市不約而同地加快了運轉速度。
在江蘇省,省長親自約見了楊廷寶、江一麟等建筑大師。
很多專家甚至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就在組織的安排下,第一時間趕到了北京。
正是因為各地的積極響應支持,僅僅三天后,全國各地的建筑大師們已經全部趕到了北京和平賓館。
在短短的5天時間內,專家們拿出了第一稿設計方案,提交給北京市委審查。
要知道,當時根本沒有機械制圖。專家們都是純手工繪制,一套方案便涉及幾百張圖紙。
事實上這僅僅只是開始。
最開始的時候,中央只安排建萬人大禮堂,后來又不斷進行功能擴展。
先是加進了容納5000人的宴會廳,后來考慮全國人大辦公,又要擴大規模。
大師們通宵達旦設計出來的方案,因為跟不上不斷擴展的功能,只能一再被推翻。
而人民大會堂最初的建筑面積,只安排了7萬平方米。
這對大師們來說,確實有些“捉襟見肘”了。
因為平攤下來,每個座位的面積不過7平方米而已。
這甚至比不上每座13平方米的首都劇場。
外交部禮賓司最早提出來,不滿大師們的設計方案:
地方實在有限,根本沒有空間考慮貴賓們的休息場所,從正門進去,直接就是“登堂入室”,進入禮堂。
無論是從外交禮節角度考慮,還是從展示大國形象出發,都顯得過于寒酸。
這樣的設計沒有鋪墊,太過直白,根本不符合大會堂應有的莊嚴肅穆的形象。
隨著國慶的臨近,外賓以及海外僑胞紛至沓來。
專家們只好騰出位置,從和平賓館搬到了西絨線胡同。
雖然辦公條件更為簡陋,空間更為狹小,但專家們對此毫不計較。
大家心急如焚的是,其它建筑都已經開始順利推進,而人民大會堂連圖紙都不成形!
無論是施工部門還是后勤部門,都在不斷地催促圖紙。
大家早已枕戈待旦,進入備戰狀態,設計部門這邊還是一頭霧水。
一輪接一輪的評審,始終看不到盡頭在哪里!
關鍵時刻,此前作為審核機關的北京市規劃管理局按捺不住,擼起袖子,親自參與到規劃設計工作中。
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親自到天安門廣場,步測實際距離。
他向規劃局技術室主任趙冬日,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不要考慮140米×270米的規劃用地,不要考慮7萬平方米的建筑用地!
這擺明了是要不落窠臼、另起爐灶。
趙冬日等人對此心領神會,立馬連夜加班加點,拿出了一個平面呈“凸”字形的設計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方案中,趙冬日等人不僅汲取了此前專家們的經驗教訓,還在立面方案上,采用了受到周總理認可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周總理在1958年10月14日,剛從外地返回北京,顧不得休息,第一時間就連夜審查設計方案。
在七易其稿的基礎上,擺在周恩來總理面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和北京規劃局的3套方案。
最終,趙冬日、沈其的方案得到通過。
他們的方案恢宏壯麗、氣勢磅礴,完美解決了此前存在的各種問題。
但是,建筑面積達到了17萬平方米!這引起了相關方面的爭議。
最后,周恩來總理在10月16日凌晨1時,親自拍板釘釘,就用這套建筑面積超過故宮的方案!
從現場踏勘選址到敲定設計方案,大師們集思廣益,僅用了50天的時間,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人民群眾的無窮力量
設計方案確定后,人民大會堂和博物館的用地規模大大突破了原有的用地規模,達到了210米×340,換算下來達到13.73公頃!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人民大會堂在天安門廣場西側,正好處于紅墻之外,在當時屬于商業繁華地帶,特別是附近有一條皮市街,有著大量的商鋪。
除此之外,在拆遷范圍內還有大量的居民住宅。
經過統計,涉及拆遷單位67個,拆遷房屋1823間;需安置居民684戶,拆遷房屋2170間。
兩項加起來達到3993間!
大家都知道,千難萬難,不如拆遷難!
大量的機關單位搬遷,雖然不可避免會影響手頭的工作,但大家都能夠圍繞大局,想方設法克服。
相對而言,民房的拆遷工作,要困難得多。
因為當時的工期趕得很緊,根本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做群眾工作。
即便群眾通情達理,如此規模的拆遷戶,特別是沒有周轉用房的情況下,安置同樣是巨大的問題,。
很多人祖祖輩輩就住在“皇城根”下,一聲令下就讓他們離開,任誰也不敢打保票。
正是因為考慮到老百姓的利益,負責人民大會堂選址范圍內折遷工作的同志們做了充足的準備。
然而讓大家始料未及的是,預料中原本很難難的工作,進展得出乎意料的順利。
在得知黨中央要在這里建設萬人大禮堂的決定后,出于對黨的忠誠、信任和熱愛,人民群眾沒有一個人出來反對。
大家都響應組織號召,積極踴躍地搬家,以實際行動來表示對建設人民大會堂的支持。
如同當年戰爭年代,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把面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上戰場那樣,老百姓自覺主動地配合政府,舍小家為大家,為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做出了屬于凡夫俗子的犧牲。
這是多么好的人民啊!
雖然老百姓對人民大會堂建設,進行了大量的幫助和支持,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
一時之間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住房,安置這么多的群眾!
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將近10年,但到處都在搞建設,物資特別的匱乏。
北京市房管局第一時間,將問題報給了周總理。
聽到北京市的住房建設計劃是30萬平方米時,周恩來當即認為:
老百姓的住房是事關切身利益的大事,至少要增加到50萬平方米。
為了解決搬遷戶的住房困難,周總理當即決定:
科技館、美術館等項目暫緩建設。
通過推遲項目的辦法,保障搬遷戶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失。
為建設人民大會堂的搬遷工作中,非但沒有出現一個“釘子戶”,而且很多人都爭先恐后地表示:
不給國家添麻煩,自己想辦法找房子住!
原本如此規模的拆遷工作任務,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但老百姓通情達理,寧愿自己吃虧,也不想給國家添麻煩,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拆遷任務。
正是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同年10月28日,人民大會堂正式破土動工!
由此,一個接一個的建筑奇跡,開始在人民大會堂的施工現場上演……
◆大國工匠的智慧結晶
人民大會堂無論是體型、體量還是規模,都遠非同列“十大建筑工程”的其它工程相比。
僅施工單位就達到30多個,14000多人在工地三班倒,輪流作戰。
然而還是在土方開挖階段,就出現了大問題。
按原先的勘探估算,只需要挖4米深就能到達老土層,然而實際施工過程中發現,需要挖到8米才行!
原本預計的土方開挖工程量是14.2萬立方米,實際卻是35萬立方米,僅增加的20多萬方,就超過了原有的工程量。
而當時根本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
令人欣慰的是,聽聞大會堂建設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時,全國人民積極踴躍前來支持。
各地的義務勞動者紛紛趕到工地一線,中央部委機關組織干部職工到一線參加勞動。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義務勞動達到30萬人次!
這就是人民群眾汪洋大海的磅礴力量!
在其它國家,根本看不到這樣的盛況!
值得一提的是,雷鋒同志當年也曾報名參加人民大會堂建設。
但因為當時只招有技術的木瓦工和鋼筋工,已經參軍的雷鋒遺憾落選。
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項目指揮部面臨的更大的現實問題,便是物資的嚴重匱乏。
當時專門組建的國慶工程辦公室,在一份簡報中便指出問題所在:鋼筋至今1噸也沒有!
如果物資得不到解決,那么數萬建設大軍,很快就不得不停工。
這不僅會挫傷勞動者的勞動熱情與沖天干勁,而且還會在國際上產生極不好的影響。
物資的匱乏,不僅體現在原材料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工程機械設備等方面。
為此,周恩來總理特意做出指示:
工程材料必須全部使用“國貨”!
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壓縮成本開支、反對鋪張浪費;另一方面,是要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民有能力創造奇跡!
全國各地動起來了,最好的木材、石材、鋼材,成千上萬噸,源源不斷地拉進了工地。
鋼梁是在沈陽制作的;樟木是從貴州運來的;
吊大梁的時候,山西太原、甘肅蘭州等地調來了大批的吊裝工和技術員……
據有關資料顯示,人民大會堂建設期間,各省、市、自治區先后派出7000多名優秀工人和技術人員,到人民大會堂工地參加會戰。
但是人民大會堂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干的熱火朝天,不等于就能干好工作。
特別是對于人民大會堂建設來說,一盤散沙、各自為戰顯然是不行的。
很快,各施工單位、工種、班組之間,由于缺乏統一調度指揮,又沒有大兵團聯合作戰經驗,搶施工進度的沖突時有發生。
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彭真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當即將負責施工的趙鵬飛叫去,告訴他要“把大樓當成小樓蓋”。
趙鵬飛回去后立馬貫徹落實,提出了“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分層負責、分段包干”的辦法。
很快,整個工地秩序變得井然起來。
在建設過程中,全國建筑行業著名的“青年突擊隊”,響應組織號召,爭先恐后地趕往人民大會堂建設工地。
在眾多青年突隊中,“張百發鋼筋突擊隊”特別引人注目。
他們剛剛趕到工地,便立即找到其它突擊隊,發起了“奪紅旗友誼競賽”。
為了在“比武”中獲勝,廣大施工人員個個爭先、忘我工作,日夜突擊、加班加點,夢里想的都是工地的事。
工地指揮部因地勢導,不失時機地組織會戰,按照工程進度組織各種突擊戰役,不斷地積小勝成大勝,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副市長萬里整天忙著在工地督導。
時間一長,青年突擊隊長張百發和李瑞環,便成為他身邊得力的助手。
人們戲稱他們是“哼哈二將”。
張百發突擊隊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680噸鋼筋基礎綁扎。
這等于他們過去一年半的工程量,工期只安排了15天!
面對困難,張百發沒有皺眉頭。
他帶領工友實行流水線作業,1名技工帶10名工人,白天黑夜3班倒、連軸轉,硬是用9天時間拿下任務。
李瑞環突擊隊也不遑多讓,研制出“推車式地板銫”,僅用8天半的時間,便完成原定45天才能完工的宴會廳地板鋪設。
廣大施工人員通過召開“諸葛會”, 鋼架跨越、圖紙放大樣、梅花焊接法……
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就這樣迎刃而解。
負責設計專家團隊跟著施工隊伍,吃住在工地,隨時解決遇到的設計問題。
這些事例,充實證明了毛主席說過的那句話: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奇跡從何而來?奇跡從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中來!奇跡是大國工匠的智慧結晶!
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過程中,無數人都為之操心出力。
大家所看到人民大會堂天花板的“水天一色”,創意就來自于周恩來總理。
“人民大會堂”的名字,是毛主席親自拍板確定的。
人民大會堂建成后,為檢驗燈光、音響效果,應廣大施工人員的要求,京劇大師梅蘭芳還親自前來慰問演出。
正如同毛主席在視察人民大會堂建設時,對著萬里說的那句話:“別人是日行千里,你是日行萬里!”
人民大會堂在1959年8月底順利落成,從開工到落成僅用時10個月。
這不僅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讓很多外國政要難以置信。
同樣是國家級的會堂,克里姆林宮修了200多年,最多容納不過6000人;
美國的國會大廈兩次建造長達23年,最多容納不過3000人。
即便是與人民大會堂同期修建的悉尼歌劇院,也用了14年!
60多年來,人民大會堂已成為共和國的紅色地標,它見證了風云變幻,見證了時代發展,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
人民大會堂以及屬于它的建設奇跡,必將永載史冊!
參考資料:
沈勃,黃華青,潘曦.《人民大會堂建設紀實》[J].建筑創作.2014.12.15.
張镈,許嘉,王古恬,黃華青.《人民大會堂修建始末》[J].建筑創作.2014.12.15.
余瑋.《人民大會堂:共和國的紅色地標》[J].人民政協報.2020.06.18.
趙傳軍.《“大躍進的產兒”: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與建造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2018.08.01.
張宏喜.《是奇跡,更是典范——紀念人民大會堂落成60周年》[J].炎黃春秋.2019.0305.
蘇峰.《新中國的建筑奇跡——“國慶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會堂》[J].百年潮.2014.02.04.
佚名.《人民大會堂:人民創造的奇跡》[J].中國機關后勤.2019.10.15.
佚名.《從工地車間到人民大會堂》[J].中國工人.2020.0615.
編輯:時光如水
責編:Thalia
李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