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養(bloodculture),是種將新鮮離體的血液標本接種于營養培養基上,在定溫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生長繁殖并對其進行鑒別,從而確定病原菌的種人工培養法。選用血培養作為診斷試驗的最重要目的是,要確診患者細菌血癥或真
血培養(blood culture),是種將新鮮離體的血液標本接種于營養培養基上,在定溫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生長繁殖并對其進行鑒別,從而確定病原菌的種人工培養法。
選用血培養作為診斷試驗的最重要目的是,要確診患者細菌血癥或真菌血癥,以及后續的病原菌鑒定和測抗菌藥物的敏感譜。
血培養指征
可疑細菌感染患者出現以下任一指征時,應采集血培養:
1.體溫>38℃或<36℃
2.寒戰
3.外周血 WBC 增多(>10.0×109/L,核左移時)或減少(<4.0×109/L)
4.呼吸頻率>20次/ min ,或動脈血PaCO2<32mmHg
5.心率>90次/ min
6.血壓降低7.皮膚粘膜出血
8.昏迷
9.多器官功能障礙
10.炎癥指標如 CRP 、降鈣素原( PCT )、1,3-3-D葡聚糖( G 試驗)升高等
采集時機
要求
- 對懷疑菌血癥患者,在考慮使用抗菌藥物之前(藥物醫囑執行前),應立即開立化驗單、采集血培養標本
- 對于剛入院的危重感染患者,未進行抗菌藥物治療之前,即使體溫不高,也應及時采集血培養
- 除特殊情況之外,采取血培養后2-5天內,無需重復采取血培養
說明
- 寒戰或發熱初起時采集。盡可能在寒和發熱初起30分鐘﹣1小時內采集血標本,此時血流中病原菌濃度最高
- 不同時間點多次采血,只有在疑似連續性菌血癥時才有必要,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或其他血管內感染(如導管相關感染)
血培養標本采集消毒程序
- 皮膚消毒:嚴格執行三步法(防止皮膚定植菌、過路菌污染)

1.用75%酒精擦拭靜脈穿刺部位待干30秒以上。
2.然后用1%-2%碘酊作用30秒或10%碘伏作用60秒,從穿刺點向外畫圈消毒,至消毒區域直徑達3cm以上。
3.最后用75%酒精脫碘,待酒精揮發干燥后采血。
- 新生兒及對碘過敏的患者,只能用75%酒精消毒60s,待穿刺部位酒精揮發干燥后穿刺采血
1.用75%酒精消毒血培養瓶橡皮塞,作用60秒自然干燥后,然后注入。
2.不能用含碘消毒液。
血培養標本采集注意事項
要求
- 嚴格無菌操作,不允許在皮膚消毒后用手按壓靜脈,除非帶有無菌手套
- 不推薦采血和接種血培養瓶更換注射器針頭,采用真空采血裝置能降低污染率
說明
- 無論采用何種采血方法,血培養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
- 研究表明,經過專門培訓的熟練抽血者采集血培養的污染率為3%,而未經培訓的住院醫生和護士污染率則達11%
- 對護士就血培養標本采集進行專門、嚴格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采集部位
- 從兩側上肢靜脈(肘靜脈)采血
- 疑似左側感染性心內膜炎,采集肘動脈或股動脈更好
- 不建議常規采集動脈血,其診斷價值不比靜脈血更大
- 常規血培養不宜從血管留置導管或血管留置裝置中采集,除非懷疑或需要排除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血管內導管標本
1.經導管采血培養
- 留置導管采血培養只是在評估導管感染時需要.應由導管近端嚴格消毒后經穿刺抽取血液
2.導管末端培養(拔除導管)
- 75%乙醇消毒導管周圍皮膚,拔出整條導管后用無菌剪刀取下體內段末端約5cm長度,置于無菌容器中送檢
- 如不能作床旁接種,可將導管置含有少量生理鹽水的無菌試管內送檢
- 不應將剪下的導管體內段置肉湯增菌液增菌,導致假陽性
導管標本的實驗室處理
- 實驗室應將體內段導管立即置血平上作滾動涂布接種,置35℃培養8~24h,觀察有無細菌生長
- 如細菌菌落數≥15 CFU / Tip 即為陽性,則認為血流感染是可能與導管有關
- 繼發性導管相關感染,常見于原發感染灶釋放入血或透過腸粘膜屏障入血,細菌在導管腔內壁粘附生長更常見,滾動涂布接種可能陰性。須在無菌生理鹽水超聲震蕩后取震蕩液培養
采集套數
- 同時或間隔短時間內采集2套,即"雙瓶雙側”(每套包括1只普通血培養瓶及1只厭氧血培養瓶)
- 研究表明,血培養2套和3套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只做1套的檢出率
- 至少“雙側兩瓶”,即從一個部位采血接種一個需瓶,再從另一部位采血接種另一個厭氧瓶
采血量及標本運送
采血量
- 自動化血培養儀要求成人8-10ml/瓶,兒童1-5mI/瓶
- 成人血培養采血量在2~30m之間,病原菌檢出率與采血量成正比例
- 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檢出率大約增加3.2%,假陽性也有可能隨之提高
- 兒童患者因為血液中病原菌濃度較高,采血量不需與成人等同
- 血液病患者或者血容量相對較低患者,建議使用兒童瓶來減少血液的采集量、增加病原菌的檢出率
- 當采血量少于推薦值時,必須首先滿足需氧瓶,將剩余血接種入厭氧瓶
采集后立即送微生物實驗室放入培養箱,最好1h內
否則,應20-25C室溫保存,原則上也不應超過12小時,切勿冷藏
血培養的報告周期
- 95%-97%的有臨床價值的細菌會在3-4天內被自動血培養系統檢出,目前仍推薦5天的培養周期
- 其實絕大多數細菌在24小時內陽性報警,真菌相對延緩一天,3-5天出最終報告
- 自動化血培養儀的標準血培養周期為5天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培養時間
建議
1.當血培養至24 h 后仍為陰性,不考慮革蘭陰性菌感染,針對 G +進行選擇用藥;
2.當血培養至48 h 后仍為陰性而臨床感染癥狀明顯,高度懷疑為念珠菌性血流感染;
3.當血培養72 h 后仍為陰性,而患者臨床表現良好,可停止應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