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藜蘆來源產地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以根及根莖入藥。5~6月未抽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生于山野、林內或灌木叢間。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陜西、四川、江蘇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別名蔥苒、蔥葵、山蔥、豐蘆、蕙
藜蘆
來源產地
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以根及根莖入藥。5~6月未抽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
生于山野、林內或灌木叢間。
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陜西、四川、江蘇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別名蔥苒、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蔥苒、蔥炎、藜盧、鹿白藜蘆、鹿蔥、憨蔥、蔥蘆、蔥管藜蘆、旱蔥、人頭發、毒藥草、七厘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多數,細長,帶肉質。莖直立。葉互生,廣卵形、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約10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式帶微波狀,基部漸狹而下沿呈鞘狀,抱莖;上面青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平行脈隆起。頂生大圓錐花序,總軸及枝軸均密被灰白色綿毛;雄花常生于花序軸下部,兩性花多生于中部以上;枝軸基部有披針形苞片1枚,背面及邊緣密被細綿毛;花多數,花梗基部具1小苞片,背面有細綿毛;花被6,紫黑色,卵形,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長5~6毫米,寬約2毫米,上面光滑,下面被綿毛;雄蕊6,花絲絲狀;子房卵形,3室,花柱3裂,先端外展。蒴果卵狀三角形,長1.5~2厘米,熟時2裂。種子多數。花期7~8月。果期8~9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
辛、苦,寒。有毒。
祛痰,催吐,殺蟲。用于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用治疥癬,滅蠅蛆。
《中藥大辭典》
苦,微寒,有毒。
入肝經。
吐風痰,殺蟲毒。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中華本草》
苦;辛;寒;有毒
歸肺;胃;肝經
治涌葉風痰;殺蟲。主中風痰壅;癲癇;虐疾;疥癬;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3-0.6g。外用:適量,研末,油或水調涂。
【注意】
內服宜慎,孕婦忌服。不宜與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同用。
【運用】
①治諸風痰飲:
藜蘆十分,郁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
②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于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
③治頭痛不可忍:
藜蘆一莖,暴干,搗羅為散,入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
④治頭痛鼻塞腦悶:
藜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搐入鼻中。
⑤治黃疸:
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
⑥治老瘧久不斷者:
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一丸,勿次食。
⑦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
大藜蘆末半錢,溫虀水調下,以吐為度。
⑧治諸瘑瘡,經久則生蟲:
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細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為度。
⑨治鼻中息肉漸大,氣息不通:
藜蘆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敢,用紙拈子,展藥,點于息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涂藥在于兩畔,恐涕落于藥上。
⑩治牙疼:
納藜蘆末于牙孔中,勿咽汁。
⑾治白禿:
末藜蘆,以臘月豬膏和涂之,先用鹽湯洗,乃敷。
⑿治頭生蟣虱:
藜蘆末摻之。
⒀治疥癬:
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
⒁中風,牙關緊閉。
用藜蘆一兩,去苗頭,在濃煎的防風湯中泡過,焙干,切細,炒成微褐色,研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藥灌下。以吐風涎為效,末吐再服。
⒂誤吞水蛭。
用藜蘆炒過。研為末,水送服一錢將水蛭吐出。
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