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鴨,我是佛系老司機。最近老同學發消息問我:我覺得出險次數的多少只是表面現象,本質是他同事對安全駕駛的漠視。作為汽車行業從業者,我曾接受過中汽聯(中國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的專業安全駕駛培訓,給各位車友分享一些我的用車經驗:自駕出行前應
大家好鴨,我是佛系老司機。
最近老同學發消息問我:
我覺得出險次數的多少只是表面現象,本質是他同事對安全駕駛的漠視。
作為汽車行業從業者,我曾接受過中汽聯(中國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的專業安全駕駛培訓,給各位車友分享一些我的用車經驗:自駕出行前應該做哪些必要的準備,重點是輪胎與剎車,以及我車里常備的安全類車品。
如果大家喜歡,后續我還會專門分享一些適合普通人的:防御性駕駛、高速駕駛、失控體驗、駕駛心態等安全駕駛的相關內容,期待你的點贊和關注!
本文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歡迎收藏后閱讀。如有遺漏或錯誤,歡迎評論區補充糾正。
自駕前的準備
下面是自駕出發前的常見準備工作清單,也是本文的目錄:
輪胎檢查
剎車檢查
其他檢查(正文略)
輪胎檢查
回憶一下,是不是每次開高速都能見到在應急車道上換輪胎的?
輪胎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現在的新車、電動車,動力一個賽一個猛,更需要注意輪胎的檢查和保養,因為一旦爆胎,車輛會如脫韁野馬,新手很難做到正確控車,導致事故升級。
什么樣的輪胎容易爆?
常見的爆胎原因之一就是輪胎胎壁受傷、鼓包,現在的新車動不動就19、20吋大輪轂,配低扁平比的運動型輪胎。殊不知操控雖然更好,但由于胎壁薄,更容易受傷,留下爆胎隱患,所以平時要更加注意檢查和保養,過坑過坎時一定要減速,更不要斜上馬路牙。
“防爆輪胎”不是不爆,而是爆胎后可以0胎壓繼續行駛一段距離,爆胎瞬間相對來說更安全,但更換輪胎的成本更高。
老輪胎則容易出現橡膠龜裂老化,爆胎風險也很高,大貨爆胎基本都是因為節約成本不及時更換輪胎以及超載引起的。老司機開車前一定會繞車一圈,觀察輪胎有無異常,在開長途前更要測量胎壓。
現在國產的輪胎品質完全不輸國外大牌,我的老車就換過朝陽輪胎,無論做工還是靜音效果和舒適性。
胎壓監測
如果你的車沒有胎壓報警功能,可以購買無線胎壓監測儀,這種有精確的數字顯示,比很多原車自帶的胎壓報警功能精準得多。一般原車自帶的胎壓報警功能,只是利用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通過車輪之間的轉速差來判斷胎壓是否一致,并不能獲取輪胎的真實胎壓。所以,車輪打滑,甚至過個大坑,都有可能引起誤報。
最佳胎壓值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四個輪子的胎壓要一致,但卻可能不知道胎壓具體多少才最合適。4S或維修店為了省事,所有車一律默認打2.5bar。其實每款車型根據底盤調教和實際裝載量的不同,最佳胎壓值也是不同的,具體可以在車身銘牌或說明書上找到。比如我這臺大眾蔚領旅行車,2人加少量行李時,舒適性最好的胎壓值其實是2.0Bar,當裝載量較大時,后輪則需要更大的胎壓。
DIY輪胎打氣
冬夏兩季,胎壓和橡膠硬度會受溫度變化而變化,我會根據底盤震動反饋重新調整胎壓,確保舒適與操控的平衡:夏天放點氣,冬天打足點——熱脹冷縮你懂的。
DIY調整胎壓雖然是件麻煩事,但效果非常明顯,而且現在的輪胎充氣泵比前幾年的產品好用太多:我最早用的是12V點煙器取電的傳統充氣泵,復雜的機械儀表讀數是“宋運輝”時代的產物,螺絲口的氣嘴非常難擰上和卸下,相信我,只要用一次你就能懷疑人生。
后來我改用70邁的車載充氣泵,機械儀表變成了智能數控數顯,而且換成了一鍵卡扣式氣嘴,操作便利性大大提升,不過還是需要12V點煙器取電,需要發動機怠速時使用,否則會傷電瓶。不過幸好我有應急啟動電源,通過EC5轉接頭取電。
360家也有多種車載充氣泵,我更推薦其中一款便攜式車載充氣泵,除了易用的卡扣式氣嘴、數控數顯功能,還徹底擺脫了點煙器取電的限制,內置大容量鋰電,足夠打四個輪胎。關鍵是體積小到一手掌握,非常便于攜帶。
由于沒有取電限制,所以用途更廣。內置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球類四種標準氣壓參數預設,也適合有娃家庭給充氣床墊、游泳圈充氣。
它也支持在標準參數基礎上進行微調并實現記憶,對我這種一年要調好幾次胎壓,且同時擁有多臺車(汽車和自行車)的人來說非常方便。另外,這款產品還能當手電和充電寶用。
胎壓監測有了,充氣泵也有了,是不是就徹底安全了?看看你輪胎的花紋吧——咱是新車!花紋還很深!恭喜你,花紋越深越容易卡石子。
輪胎花紋清理
卡石子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往大了說,石子卡多了,直接影響輪胎的排水性能和剎車性能,帶來安全隱患。往小了說,噠噠噠的噪音,不煩嗎?
很多城市都在搞基建,馬路上碎石子很多,卡石子的概率極高。我早早就買了這種輪胎專用“剔牙”神器,比我之前用車鑰匙摳石子爽多了,價格也便宜。
給輪胎扣石子還有一個附加好處:我有兩次輪胎扎釘子的經歷,都是在我扣石子時發現的。因為扎釘子后不會馬上漏很多氣(慢撒氣),所以無法及時察覺,這要是上了高速突然胎壓報警了,你說慌不慌?
剎車系統
高速公路車速都很快,尤其節假日期間,追尾事故極易發生,其實很多都是因為司機沒有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剎車踩得太輕(市區里習慣了輕踩),或者沒有重視檢查和保養導致的。當然,因為車輛設計缺陷導致剎不住的除外。
正確的剎車方法
當年我做媒體試駕的時候,一個教練就跟我說,很多人(指我的同行)都“不會踩剎車”。
正確的剎車方法是:除了踩油門“加速”以外,其他時間,尤其是車多的時候,右腳都應該輕輕搭在剎車踏板上(靠譜的駕校教練都會教這招——備剎車,也叫預剎車),這種方法除了踩剎車的動作更快更準,還能有效避免油門當剎車的情況,絕對是新手受益無窮的好習慣。
另外,所謂急剎車就是要狠踩!踩死別松腳!踩出剎車踏板噠噠噠頂你的腳(ABS開始工作),才能實現最短的制動距離。有人可能要說:不能踩死,應該點剎!沒有ABS防抱死功能的老車才需要人工點剎,現在的新車都有ABS,只要車沒停穩,你就使出吃奶的力氣使勁踩住!又有人要說:我不喜歡急剎,最煩前面的車急剎!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作為司機必須學會急剎,你剎不住而追尾前車,是你全責。
上圖中,第一輛小車不該急剎卻急剎,第二臺剎住了,第三臺跟車太近反應慢了發生追尾;兩臺貨車占用小客車道,后面那臺視線被阻擋沒剎住;小車人員都忽略了高速極易發生二次事故,輕易下車,還沒來得及豎立警示牌就……一切發生得太快,是怪三只羊?怪運氣不好?還是應該怪自己處置不當?但愿人平安。
當然,高速上與前車保持合理車距,通過剎車燈提醒后車減速或提醒后車跟得太近,是更好的防御性駕駛技巧。
“剎車踩死”說來簡單,很多人(包括老司機)遇到緊急情況時,腦子一片空白,根本踩不死。這是因為平時沒有做過“緊剎訓練”,沒有形成深踩汽車的“肌肉記憶”,大腦無法形成條件反射。其實就算專業車手,遇到緊急情況時,大腦也是反應不過來的,而是靠平時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
剎車片和剎車盤的保養
市區開車,也應該盡量避免急加急減速,不僅費油,更費剎車片!有些人喜歡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去下一個紅燈排隊,覺得過癮,其實一點也不“老司機”。想釋放壓力,開著你的愛車下賽道,或參加賽車培訓(比如專為平民愛好者設計的金卡納比賽),那才叫真的爽,市區里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和淑女不好嗎?
我上一臺新奧拓8歲高齡轉手時,原廠剎車片還沒磨完。估計有人要噴了:8年沒換剎車片?!不會是把車當擺設吧?信不信由你。12年來,我在社會道路上的急剎次數屈指可數,ABS只踩出過兩次——“佛系老司機”當然是行云流水的駕駛風格,穩中求勝!另外,我家領導很會暈車,自然要給她穩穩的幸福。
自重較大的性能車,為了提高剎車性能,都會采用高性能剎車片,這種剎車片效果確實很棒,但通常質地偏軟,不耐磨。如果經常激烈駕駛,剎車片可能很快就需要更換。性能車和駕駛風格激烈的車主,需要更加頻繁地關注剎車片的厚度。
剎車片的厚度不太容易觀察到,正規流程一般是卸輪胎直接看,其實一般買菜車把車輪向左和向右打滿方向,就比較容易通過輪轂縫隙觀察到剎車片的厚度了。新的剎車片厚度大約是1.5cm,當只剩0.3cm左右時就該更換了。更簡單的檢查方法是注意一下剎車踏板的行程變化:當剎車片厚度接近極限時,剎車踏板行程的前段制動效果會明顯不足,而新的剎車片往往是輕點就有明顯的制動效果。另外,如果剎車片已經達到極限,會在剎車時產生呲呲的金屬摩擦聲(與剎車片摻進石子不同),再不更換,就會損壞剎車盤,導致更多的金錢損失和安全隱患。后剎車片因為受力小,損耗少,所以不用頻繁檢查,甚至無需更換。
剎車盤正常情況是不需要更換的,但如果出現明顯的凹槽(一般是剎車片未及時更換導致的)、小坑,或者即便換了剎車片也剎不住,那就得考慮更換剎車盤了。
另外,長途自駕時難免會走山路,連續長時間制動會導致剎車系統過熱,剎車效果減弱,極端情況下剎車片可能會碳化甚至起火。所以遇到“長下坡”提示牌時,應盡量降低車速,靠發動機制動或動能回收來控制車速。如果發現剎車突然失靈或明顯剎不住時,通過頻繁輕拉手剎減速,靠邊停車自然散熱才是最佳方案,再熱也別用水去潑輪胎,會非常傷車!
剎車油
剎車油一般使用兩三年左右,就要開始關注它的油液顏色變化,如果油液由淺黃變深褐色,就該更換了。另外還可以通過專用儀器檢測剎車油的含水量,高于標準值時也要更換。如果繼續使用會有剎不住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更換剎車油非常麻煩,如果油液濺到剎車片上,或者剎車管路中的空氣沒有排干凈,剎車性能都會大大降低。
△我在三線小城市的京車會做小保養,服務標準化做得還不錯。
途虎養車、京東京車會、天貓養車等平臺服務商,可以提供專車專用正品配件和標準化的安裝服務,只需要在APP里設置好車型,系統就會自動匹配適合的配件,并將配件直接發到你指定的安裝門店,無論是配件的品質還是服務的專業性,都比路邊簡陋的小店靠譜得多,是脫保和免費保養用光后,替代4S店的首選。
當你在這些正規的門店在做小保養時,一般他們也會幫你免費檢查輪胎胎壓(很可能又給你打成2.5bar,哎!)、剎車系統甚至底盤,但如果出現“小病大醫”的情況,本文中提到的一些知識點也能幫你防忽悠。
總結
很多人就像開頭消息里的那個人一樣,意識不到危險的存在,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危險。我曾經做試駕編輯的時候,就有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以及在賽道上失控的體驗,更是親眼見過同行的慘劇。我們也會通過專業的駕駛培訓,訓練應對突發情況的肌肉反應。是這些經驗教訓和后怕讓我12年零事故,當然,肯定也有運氣的成分。但理性的人,不會把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寄托于運氣,而是會從細節著手,用實際行動,盡可能地降低風險。
最后,愿好人一生平安!
我是「佛系老司機」,原汽車行業從業者。對用車、攝影、家居數碼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哦!
原創不易~還望大家點個贊、收個藏、打個賞、加關注~ 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