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為我國蔬菜主要品種,常見的西紅柿能種出個啥名堂?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高村鎮,一箱3公斤的沙柳村西紅柿能賣到120元,全村300多畝70來個大棚的西紅柿每年能給村民帶來400多萬元的收入。如此好“柿途”,有什么秘訣?沙柳村黨支部書記時述忠捧
作為我國蔬菜主要品種,常見的西紅柿能種出個啥名堂?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高村鎮,一箱3公斤的沙柳村西紅柿能賣到120元,全村300多畝70來個大棚的西紅柿每年能給村民帶來400多萬元的收入。
如此好“柿途”,有什么秘訣?沙柳村黨支部書記時述忠捧出厚厚的一沓證書和獎牌:“中國著名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第十六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時述忠說,把老品種管護好留住老味道,把過硬品質保持住,讓好口碑不倒,這是沙柳村西紅柿能在市場中立足的根本。
種更好吃的“高齡”品種
沙柳村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種植西紅柿,當時家家戶戶種的都是俗稱“草莓柿子”的品種,個頭不大,果型似桃,綠肩紅頂,口感沙,口味甜。不少人童年記憶中的西紅柿就是這樣的。但這個品種抗病性差,不耐儲運,而且產量偏低,在品種迭代迅速的背景下,產量高、耐儲運、商品性更優的新品種受到生產經營者的青睞。10年前,在西紅柿種植專業村的沙柳村,這個有著20多年種齡的老品種也面臨淘汰。
2009年,沙柳村成立綠洲蔬菜專業合作社,打算依托原有的基礎發展西紅柿種植。在品種選擇上,兼任合作社理事長的時述忠和社員們商量后決定,繼續種老品種。這一做法引來不少內行人的議論,“老種怎么能和新種比,沙柳村不明智啊。”
沙柳村的選擇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把握住了自身實際和消費者心理。“我們這里是沙土地,種出來的老品種西紅柿皮薄、糖度高、沙瓤,口感獨特,品相好。再者,這個品種在當地有種植基礎和市場基礎,雖然當時種的不多了,但老百姓都愛這個老味道。”時述忠說,在“好種”與“好吃”之間,他們果斷選了后者。
▲時述忠在大棚里查看西紅柿長勢。
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想過“魚與熊掌兼得”。起初,每當有人上門推銷新種子,時述忠都會留一點試種。他也到一些地方的農科院所取經,請專家做品種優化指導。后來,他還專門去北京的種子展銷會上買回幾十個新品種試種比較,其中包括480元10克的高價新品種。“都不如我們的老品種口感好,這也不排除水土差異對種子的影響,但終歸一句話,沙柳就得種老品種。”為了調動社員積極性,合作社專門邀請農業專家進村傳授種植技術,補貼每個新上冬暖大棚社員2萬元。
品種老,但不能用“老腦筋”去種。在實行統一供種、育苗和管理的基礎上,合作社在當地率先引進了現代化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這能大大降低棚內濕度,也就從根源上解決了傳統生產中因大水漫灌而產生的灰霉病易發問題。”時述忠說,只有“老品種+沙柳村水土+新技術”,才能種出更好的沙柳村西紅柿。
老品種在沙柳村扎下了根。上市首年,合作社推出的“沙柳村”牌西紅柿就贏得市場認可。
“等天涼”背后的品質堅守
盛夏時節,很多地方的大棚西紅柿陸續進入栽種期。但綠洲合作社的基地里依然靜悄悄,“等9月底天涼了再定植”。
等天涼,意味著要錯過商機。如果盛夏開始栽種,西紅柿就可以在春節前上市,而沙柳村延遲種植,上市時間基本要推遲到春節后,這就相當于放棄了一年中的銷售旺季。
時述忠告訴記者,老品種的病毒抗性不強,而合作社又禁止非綠色殺菌,所以必須利用夏季高溫時段對栽種環境進行天然的殺菌,“再等等”。
這一等,損失可不是小數目。時述忠說,以一公斤40元、常規月份的平均銷售量估算,這一時段丟掉的銷售額至少在200萬元。“雖說丟了一些銷量,卻保證了質量。”
為品質,合作社甘心“丟錢”,也舍得“砸錢”——給西紅柿“喝”牛奶、“吃”膨化糧,即在西紅柿坐果以后,每隔15天利用稀釋發酵的牛奶進行葉面噴灑和根部澆灌,提高植株的抗病免疫能力;從農戶手中收購大豆、花生餅粕,膨化后做基肥,提高土壤各種微量元素含量和肥力。由此一來,生產成本提高了兩倍。
一套“鐵律”也定了下來:合作社農戶必須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進行標準化操作管理,一旦發現違規將強制退社;只能施用牛奶和基肥,不能用任何增添劑、著色劑、化學基肥等;只能采用誘捕、蒸熏等物理方法進行病蟲害方式,拒絕化學藥劑……
“雙軌化”質量管理體系也建立起來。在內部,組建生產管理領導小組,引進專業質量檢測員和檢測設備,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把控,并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外部,建立由社會各團體組成監督隊伍,及時監督反饋產品質量。
“沒有品質,品牌就是空談。”十年堅守,綠洲合作社用品質讓沙柳村西紅柿更出眾,不僅口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就像農戶說的那樣,“不用洗,在衣服袖子上擦擦就能吃。”
瞄準小眾市場 做大做強品牌
沙柳村的西紅柿產量不高,一個2畝左右的棚產出約1.5萬斤。在不少地方,僅用6分地就能達到這個產量。
不走高產路線的沙柳村西紅柿效益很高。“走批發市場的普通西紅柿每斤收購價就是1元上下,而沙柳西紅柿的進園采摘價格是一斤20元,至少是普通西紅柿的20倍,價雖高卻供不應求。”時述忠說。
支撐高價快銷的,是一套品牌運作體系。2010年,也就是合作社成立次年,他們就申請了“沙柳村”商標。2011年,沙柳村西紅柿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經過這幾年的運作發展,如今不僅“沙柳村”商標成長為“中國著名品牌”,“沙柳村”西紅柿還成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產地成為農業農村部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2015年,“沙柳村”西紅柿更是一舉摘得第十六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西紅柿是我國種植面積第二位的蔬菜。但這個大市場里,主打口感風味的西紅柿品牌卻屈指可數。”文登區農業農村局蔬菜站負責人劉靜說,大多數種植越冬西紅柿的農戶,種的是果大、產量高、有一定硬度的品種,以此來方便運輸和大量分銷,但與此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西紅柿口感。沙柳村西紅柿正是瞄準了正在發育的小眾市場,以做強西紅柿的水果特征為核心,主打口感牌、品質牌。
靠品質打開銷路,帶著品牌拓市場。“沙柳村”西紅柿不僅在膠東有了名氣,還進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場,線上也成了市場新寵。西紅柿種植打頭陣,布局鄉村休閑旅游,沙柳村已經發展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山東旅游特色村”。時述忠說,他們將進一步補足西紅柿產業鏈條,發展西紅柿深加工,進一步擦亮沙柳村西紅柿品牌。(據中國農業新聞網)
編輯:任靜
張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