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底,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發布了《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18)》報告。報告顯示,杭州居“2018年城市排名前30”之首,上海、深圳緊隨其后;此外,“杭州市和上海市市轄區壟斷縣域排行榜前20強”。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于2015 年10 月成立,致力于開展對數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領域的學術、政策、行業研究,中心主任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擔任。黃益平于2015年6月-2018年6月間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該指數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風險與監管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根據綜合性、均衡性、可比性、連續性及可行性原則,設計了33個具體指標,包含三大類——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其中,廣度是通過電子賬戶數(如互聯網支付賬號及其綁定的銀行賬戶數)等來體現的;使用深度方面,分服務類型、使用情況,前者包含支付、貨幣基金、信貸、保險、投資、信用服務;后者則包含使用總量、活躍度指標(人均交易筆數)、使用深度(人均交易金額)等;數字化程度則細分為移動化、實惠化、信用化、便利化等。


課題組據此編制了全國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地區、自治州、盟等,簡稱“城市”)、約2800個縣(縣級市、旗、市轄區等,簡稱“縣域”)三個層級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省級、城市級指數的時間跨度為2011—2018年,縣域指數時間跨度為2014—2018年。2018年的省份總指數排名,前三是上海、北京、浙江;城市排名前三強為杭州、上海、深圳。而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排名靠前的縣域,多數來自東部地區,特別是杭州市、上海市等地的市轄區。具體而言,前5強中,杭州獨占4席;前10強,杭州占7席。
杭州獨領風騷并不意外。除了眾所周知的螞蟻金服,近幾年,杭州還涌現了一大批數字科技企業,如網商銀行、銅板街、51信用卡、微貸等。近日,網商銀行發布的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其已經累計服務了1227萬小微企業和小微經營者;銅板街2018年為153.9萬個人、390余家小微企業撮合了資金服務;截至2019年4月末,其累計服務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已超過436萬。
課題組通過分析指數及相關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是實現低成本、廣覆蓋和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可行、可復制,為經濟落后地區實現普惠金融趕超提供了可能,為廣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獲得覆蓋更廣、使用深度更大的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此外,數字金融使用深度的增長已經成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的增速雖然依然可觀,但相對而言增速已經有所放緩,這說明中國的數字普惠金融已經走過了粗放式的“圈地”時代,進入了深度拓展的新階段、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