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為消費者,我們購買一臺手機最看重什么?價格?外觀?還是功能?毋庸置疑的是,手機質量是我們愿意購買的重要參考因素和前提,不管是軟件層面還是硬件層面,質量都是手機的核心競爭力。
手機要擁有比較好的質量和體驗,這和研發息息相關,但手機研發究竟應該投入多少經費,這一直都是一個具備爭議性的話題。近日,當“如何看待雷軍稱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華為研發費用高是不懂研發效率低?”在知乎上大火后,以華為和小米為首的粉絲團體們就進行了熱議。
雷軍: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大佬們發言,我們一定要結合實際說話場景去進行理解和評論。說話的場景不一樣,也許同樣一句話的語義就發生了改變。
在“雷軍稱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的發言火熱后,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云在微博做出回應,其表示,雷軍說出這句話的場景并不是在近期,而是在2018年4月25日小米宣布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的時候,雷軍面對記者采訪時候進行的表述。
當時,雷軍在采訪中表述的核心內容是:雷軍本人和雷軍所有創始人都是研發背景,對研發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雷軍認為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軟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國?其實,幾乎所有的重大創新都是小公司干的。
同時,雷軍不同意華為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于10%的說法,認為那是不懂研發,是高管不親自做研發的原因。
在小米宣布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的時候,雷軍表達出這樣的觀點一點都不奇怪。畢竟這句話背后的潛意思就是:小米研發實力很強、研發成果不錯,但我花的錢比大家還少,并且我還保證以后不賺多了用戶的錢。
從立場角度而言,雷軍的發言其實并沒有錯,但在智能手機創新乏力的今天,能否在產品方面有新鮮的東西吸引用戶,這依靠的就是各大手機廠商所擁有的研發實力。為了提前或長期保持消費者對于自己品牌的關注度,比拼研發投入就是一個競爭標配,手機廠商的研發實力也越來越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關于手機廠商研發投入的話題,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爭議。結合雷軍的觀點,筆者也和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對于手機廠商研發的一些看法。
研發投入占比是一種態度,手機廠商比拼的硬實力是研發成果
事實上,哪怕是小米,最近幾年的研發投入也都是在上升的態勢。現在市場上,很多主流的廠商都將研發投入當做自己的核心賣點。于消費者而言,一家手機廠商在研發上有多少投入,這可能代表了廠商是不是真的注重產品和用戶體驗的態度。
根據《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報告顯示,華為公司研發投入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五,是研發投入最多的中國公司。在位居全球研發投入的公司排名中,研發投入排名靠前的都是如今響徹一方的巨頭企業。其中三星以134.37億歐元排名全球第一、谷歌母公司以133.88億歐元位居全球第二、大眾以131.35億歐元排名第三、微軟則以122.97億歐元排名第四、英特爾以109.21億歐元排名第六、著名硬件廠商蘋果以96.57億歐元排名第七。
從《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全球頂級的科技公司對研發的投入都在加大。與其說華為聲稱10%的研發占比是不懂技術,這更多的可以看做是華為對于技術研發的一種態度、一種尊重。
華為是國內少有做好自身業務還能夠有助于國家科技技術發展的民營企業,不管小米如今的手機銷量有多少,就目前來說,華為在技術、專利的底蘊必然比小米更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只要消費者持續期待更加優質的產品,那么產品研發就是屬于所有手機廠商的硬實力,縱然是小米也只能穩步提升研發投入。
領導團隊是技術出身會更好,但持續重視技術研發的態度更重要
在此前的發言中,雷軍強調其本人和其創始團隊都是技術研發出身,這確實也是小米異軍突起的一個關鍵因素。相比之下,其實華為手機業務的研發背景并不弱。就說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雖然網友認為其愛吹牛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余大嘴”,但其本身也是技術出生,為整個華為的多個關鍵性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圖源于 @余承東 個人微博
舉個借著余承東此前與團隊共同發明的華為分布式基站解決方案,華為獲得了2008年年度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樣的研發成果,小米似乎并沒有。從通訊技術角度,華為本身更是早早地走向了全世界。
縱觀整個科技互聯網,很多互聯網大佬自身的技術并不是很牛,甚至阿里巴巴馬云都不會寫代碼,但阿里巴巴如今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并且其云計算業務就明顯是一種通過技術突破而領先的業務,這樣的成績很多老牌程序員壓根也做不到。
誠然,團隊的領導和團隊的核心人員是技術出身,這對于跟科技互聯網相關的業務都擁有巨大的輔助。但是,與創始人和團隊本身的技術基因和技術能力相比,我想更重要的還是創始人/領導人對于技術研發究竟有多重視才行。
老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雷軍本人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人物,如今小米也是一家已經非常成功的企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小米本身創始團隊的研發基因就一定會比華為、OPPO、VIVO他們更有優勢。也許,相比之下,其他的廠商還比小米更懂硬件,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的。
說到底,一家手機廠商會否持續重視技術研發,在持續投入后能否真正有實用性的結果產出,這恐怕才是一家廠商在技術方面真正拿得出手的競爭力。
研發性價比和研發投入占比都只是形式,研發本質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
某種意義上而言,似乎性價比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到小米的靈魂之中,研發效率似乎就是一種未來比拼研發實力的能力。
當然了,如果要達到同樣的預期效果,能夠更好地節省人員力量節省開支,這對企業來說必然是一件好事。但個人認為,不管是研發注重性價比,還是按照營收的占比去進行研發投入,這都只是一種形式。殊途同歸,這兩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其最根本的還是要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研發的成果轉化。
從消費者層面實際的轉化成果來看,研發占比確實就只能是一個態度,是廠商釋放其對用戶體驗和產品質量重視的一種態度。但回歸到消費者真正能夠體驗到的,研發技術成果轉化得究竟怎么樣,其實是可以用實際的產品表現感觸到的。
這兩種方式也許壓根就沒有天然的對錯,真正要讓誰服誰,最終還是得基于研發成果讓消費者來評估。縱然現在也有不少企業宣布加大研發投入,但也許大家真正要比較的不是誰在研發的投入會更多,而是最終會給消費者帶來怎樣的體驗。
在通訊技術革命的時候,誰會最先做到新通訊技術穩定的服務?在新的功能應用面前,誰會更早給消費者帶來他們期待已久的功能?在面臨幾乎所有手機廠商的挑戰難題時,誰會率先突破這樣的行業難題帶來更加優質的服務?在整個手機行業創新乏力的時候,誰能持續在每一代新產品都帶來新鮮的體驗甚至引流行業趨勢?
這些其實才是消費者真正能夠感受到手機廠商研發實力的表現。如果本身不能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去進行產品的升級,那么縱然研發投入占到了營收的50%以上,全公司幾乎大部分都是在做研發,這也許也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同樣的道理,如果過于注重研發投入產出比和研發的效率,最終由于無法掌握頂層的技術優勢,這就可能也會有錯失一些技術獨有性的優勢。
為什么這么說呢?研發是一件創新的事情,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高風險高回報就是大概率的事件。如同天使投資一般,只要華為在一個手機技術方面擁有了先行優勢,提前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其產品就有可能比很多廠商提前推出消費者需要的功能,這就可以讓其快速獲得一批用戶青睞。與此同時,也許有100個技術投入巨資研發后對市場推動沒價值,但僅憑一個擁有獨有性的技術突破,也許華為所有的研發投入就都賺回來了。
某種意義上而言,大型企業最不能省的就是研發預算。研發是一個需要不斷試錯的事情,能省肯定最好,但也許一個方向再堅持多虧一點多投入一點,這就可能會出現技術突破。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低投入大概率是代表了低風險,但也阻礙了創新的可能性,從而只能大概率帶來少回報。如果小米在研發方面始終注重研發性價比,可能其犯下的錯誤會更少,整體也會走得更平穩,但其也就失去了引領者的資格。
2018年,是華為研發投入首次超過蘋果研發投入的一年,也是其坐穩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寶座的一年。大家信賴于華為的研發實力和產品品質,這種硬實力就足以讓華為在大量口水戰中不戰而勝,當OPPO等更多廠商決定投入更多資金做研發,相信比其他廠商更懂技術的小米未來一定也會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在如今投資生態鏈也充滿了風險的情況下,投資廠商自己的技術,也許不管投入多大,這就已經是一種相對風險最低的投資了。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能夠持續有底氣說自己能夠保證將營收10%以上用于研發的企業,確實屈指可數。一方面,能夠在資金方面跟華為比較的科技企業,本身就不多,能夠在原有業務營收能力和營收穩定性對比的企業,那就幾乎沒多少了。
2018年,小米實現營收1749億元,而華為卻超過了7000億元。對于華為而言,正是由于其根基業務擁有了技術壁壘,華為的試錯次數也可以比小米這些公司多更多。從這個角度而言,不管是技術屬性的公司還是市場商務型的公司,本身大多數公司就很難去跟華為去對標,華為本就是一家難以復制的公司。
但不管怎么樣,重視研發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投資手機廠商自己的策略。不管是小米更加注重研發的性價比,還是華為有足夠的龐大的研發資金支撐團隊成員試錯研發,只有真正能夠通過研發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研發成果突破,才真正有可能在消費級市場取得消費者的認可。
與其在口水戰中找毛病,在如今發展壓力越來越大的手機廠商中,大家或許還不如扎扎實實做研發呢。
本文首發于CSDN
文 |小謙,小謙筆記(http://xiaoqianbiji.com/)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微信請聯系net1996,轉載請注明版權
小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