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據央行官網,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有關負責人就征信系統建設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提出“征信中心適時啟動了新一輪的系統升級優化工作,即各界所說的二代征信系統建設工作”。
此次征信系統的優化升級會帶來哪些變化?“重點是提升系統性能、優化信用報告內容和展示、改進產品加工和服務方式、完善系統管理等,努力提高運行和服務效率,為金融機構、社會公眾等提供更好的征信服務。”
截至目前,央行個人和企業征信系統已采集9.9億自然人、2591.8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息,分別接入機構3564家和3465家,年度查詢量分別達到17.6億次和1.1億次。此外,仍有4.6億自然人沒有信貸記錄。“對這部分人群,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采集‘先消費后付款’的公用事業繳費信息,有助于幫助更多缺少信貸記錄的個人建立信用記錄,幫助放貸機構評估其信用風險,促進其獲得融資、降低融資成本。”
這個消息,對于互金行業,尤其是網絡借貸行業,無疑也是重大利好。一方面,有助于讓雖然沒有信用記錄但有信用的人獲得更便利、成本更低的普惠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甄別出“老賴”,強化網貸領域聯合懲戒惡意逃廢債行為的力度。
事實上,去年10月18日,新華社和《金融時報》的報道顯示,首批P2P惡意逃廢債借款人信息就已被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的系統,包括企業借款人信息和個人借款人信息;11月15日,第二批被納入;今年1月,各地上報的第三批進入篩選審核階段,上報區域增加了中西部省份。
為構筑信用社會體系的監管行動遠不止于此。例如,中國互金協會2018年開始與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合作。8月,銅板街、人人貸、積木盒子等12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機構率先與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集體簽約。簽約企業不僅可以實時查詢來自法研院權威、合規、及時、全量的司法數據,還借此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首批接入司法數據的12家互金企業共查詢約1260萬次,拒貸了30059位失信被執行人。因此,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協會于今年1月進一步擴大簽約范圍:第二批12家協會網貸會員單位,如宜信、拍拍貸等,正式開通權威司法數據查詢。同月,銅板街等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正式加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執行懸賞曝光集中展示平臺,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科技能力和海量投資人的信息優勢,聯手共建互金行業誠信體系。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毋庸置疑,信用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設施。社會各界為信用社會所付出的努力和創新,不僅會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信心和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