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國君之一,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聽說過趙武靈王推動的“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僅次于秦國的一方霸主。然而,身為一代雄主的趙武靈王結局卻頗為凄慘。他在遭遇“沙丘之亂”后被手下幽禁于沙丘行宮中不得外出,最終活活餓死,終年45歲。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誰殺死了趙武靈王呢?
從表面上來看,安平君趙成(又稱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父)和奉陽君李兌是主謀,因為正是這兩人下令將趙武靈王圍困于行宮之中,故意將其餓死。然而,仔細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實真正害死趙武靈王的就是他本人。
趙武靈王共有四子,其中嫡長子趙章在小時候就被立為太子,成為趙國的儲君。然而,趙武靈王后來非常寵愛一個叫吳娃的妃子,出于愛屋及烏的原因,他對自己和吳娃所生的次子趙何疼愛有加。無比受寵的吳娃則趁機不斷向趙武靈王吹枕邊風,天天吐槽王后韓氏和太子趙章的各種不是。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向來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卻在吳娃的攛掇下,鬼使神差地決定廢黜王后韓氏和太子趙章,改立吳娃為王后,趙何為太子。
廢長立幼歷來是國家的大忌,因此這件事情在趙國內部引起了很大震動,不過趙武靈王是位非常強勢的君主,所以“胳膊扭不過大腿”,臣子們最終也只好無奈接受他的決定。
公元前299年,正當盛年的趙武靈王又作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錯愕不已的決定:將王位傳給剛滿十歲的太子趙何,同時封自己為主父。趙武靈王作出此等安排的目的顯然是打算通過盡早將王位傳承之事敲定下來,以免將來發生禍起蕭墻的慘劇。因為長子趙章比次子趙何年長了十一歲,且當初無故被廢,心中肯定充滿委屈。所以只有讓趙章盡早適應與弟弟的君臣關系,趙國才會在趙武靈王百年之后仍保持穩定。
趙武靈王雖在名義遜位了,但趙國的實際大權仍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故而他其實是退而不休。然而正所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權力的平穩過渡,原來的太子,現在的趙惠文王趙何身邊也逐漸聚攏了一群忠于他的大臣。雖然這些人對趙武靈王的權力幾乎構不成挑戰,但對穩固趙惠文王的地位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日在朝堂上,趙武靈王看到趙章在趙惠文王面前俯首稱臣,聽從訓示,突然感覺自己虧待老大了。于是便心生念想,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在代郡稱王。對趙武靈王而言,這個想法是出于父愛,但對絕大多數趙國臣子來說,把國家一分為二顯然是不可接受的決定,因此大家心中自然是堅決反對的。
不過趙武靈王的這個打算還未正式提上議程,一場突如其來的“沙丘之亂”就發生了。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出游沙丘,并分別住在各自的行宮中。一直對自己失位感到極為不滿的趙章見機不可失,便聯合自己的國相田不禮發動兵變。在趙惠文王衛隊的拼死抵抗下,叛軍久攻不下。幾日后,趙國重臣趙成、李兌率軍從國都趕至沙丘,叛軍被迅速擊潰。
兵變失敗后,趙章逃入趙武靈王的行宮中請求父親庇護,趙武靈王顧念父子之情接納了趙章。然而,趙成、李兌也立即帶兵包圍了趙武靈王的行宮,并強行入宮殺死了躲在里面的趙章。
按理說,趙章被殺,禍首已除,“沙丘之亂”就應該結束了。可是,趙成和李兌認為在平叛過程中,他們包圍了趙武靈王的行宮,這是以下犯上、株連全族的大罪。如果現在退兵,那么他們事后必會遭到趙武靈王的清算。于是二人商議后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趙武靈王的行宮圍困到底。結果,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的趙武靈王就這樣被活活餓死在了沙丘行宮之中。
趙武靈王無論在內政還是軍事上都有杰出成就,是趙國歷代國君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傳位問題上,他卻表現得反復無常,屢犯大忌。結果因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導致“沙丘之亂”發生,自己也在這場亂局中凄慘離世。因此殺死趙武靈王的不是別人,而是他一直在給自己挖墳,最終把自己給埋掉了。
劉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