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送渤海王子歸國
疆理雖東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唐朝詩人溫庭鈞本人是花間派詩詞的創始人之一,他詩詞大部分都是以記錄宮廷之中貴族生活為主,講究的就是一個奢侈浮華艷麗無雙。根據歷史記載他曾經擔任過唐朝朝廷之中的國子祭酒,到今天就是大學校長的位置。當時他曾經負責送渤海國王子回到故土,一首詩詞遠隔千年,但依舊表明了在7世紀的時候,位于海參崴以北地區的渤海國,是唐朝天下治理體系之下的大中華,與唐朝是文化相近,車書同文同軌。
不熟悉唐朝歷史的人肯定是不會知道這個國家的,因為這個國家相對于唐朝歷史的大星空實在是太過于渺小了。這個國家其實是和唐朝的命運相互生成的,他建立在698年,滅亡于926年,是唐代時候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這個政權之中的百姓絕大部分都是靺鞨族,后來因為高句麗的覆滅,中間是一部分遺民和來自于中原地區的漢人組成了這個國家。
這個國家的面積比較大,東西也是三千里河山,南部和新羅國以泥河為界,西南可以通過鴨綠江和長嶺為界,根據唐朝的文獻之中記載說從唐朝開始出現的時候是沒有這個國家的,后來是因為高句麗覆滅才出現的,渤海國一直都是臣服于唐朝,起初是作為唐朝的藩屬國家為唐朝守衛住東北的邊界地區,在唐朝君臣的眼中,分封制度并沒有消失,而是擴大了管轄地方,周圍的這些國家都是屬于唐朝冊封之國。
從唐朝三百年的歷史之中,和渤海國的交往是比較頻繁的,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唐朝初期和安史之亂之前,渤海國曾經主動派遣使者出使唐朝,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一共達到了132次,平均下來就是兩年多一次,而唐朝主動出使渤海國也到了11次,比較可觀,這些使者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是宣布唐朝皇帝的圣旨,有的是溝通雙方的貿易,已達到互通有無的目的。
渤海國對于唐朝的詩書歷史非常感興趣。他們的國王曾經主動請求唐朝皇帝賞賜《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熟悉了中原的歷史文化之后,再加上唐朝現在擁有的三省六部制度,渤海國君主對于自己的國家以唐朝為模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而形成了后來的五京,十五府和六十二州的龐大地方行政系統,這也是這個國家能夠延續兩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渤海國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位于今天俄羅斯境內的遠東濱海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以及部分在阿穆爾州境內。這座古城用俄羅斯語音翻譯過來叫作“克拉斯基諾城”,從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被發現,當時剛好是被大清帝國將這塊遼闊的土地割讓出去平息戰爭。耗費了150年的時間到今天才算是發掘完成。這座城池的周長達到了1380米,符合周禮之中的侯國之城。
比較有特色的是城池之中的房屋宮殿經過俄羅斯的考古學家復原之后和隔壁日本的古代建筑一樣,正當大家疑惑的時候,思維扭轉一個彎道就可以理解了,因為進入的日本在唐朝時候照搬唐朝建筑文化政治制度,所以日本的建筑其實是當年唐朝建筑的一個縮影,渤海國的建筑其實就是唐朝時候的建筑風格,當年渤海國境內的木匠和石匠還有可能是來自中原的漢人也說不定。
這座古城之中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廟,還有大量的窯口用來燒制瓷器和陶器,許多金銀器物的出土都表明了當時渤海國位于東北地區遠離了中原的戰亂,從唐玄宗之后的唐朝國力減弱,周圍的國家以及露出了狼子野心,而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軍隊禍亂天下數十年,渤海國靠著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躲開了這一次的戰亂,和唐朝的聯系與朝貢又要到數十年之后了。
俄羅斯專家在自己國內沒有尋找到與渤海國相關的歷史史料,還是通過中國古代的《新唐書》找到了這座城池的相關記載,從地理位置和規模用途上面來看都是大體不差的,這座城池應該就是渤海國今年內的鹽洲城州治所在,也是海陽縣的縣城所在,古籍說他是位于海岸之北,當年唐朝使者從東北出海都是從這里走,龍原之地,東南瀕海,日本道也。
唐朝都已經距離我們很遠了,今天依舊有很多人心中想著夢回大唐。渤海國這個東北黑山白水之中不知名的小國家又有幾個人記得呢?他早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而那片曾經屬于華夏的土地也早已經易手,但其中留下的寶貴人文財富卻是永遠的等待著后人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開啟。
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