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烽火戲諸侯這個戲碼相信所有人都有所耳聞,西周末年周幽王寵幸褒姒,為了逗自己的愛妃開心甚至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直接點燃了烽火讓各個諸侯帶兵前來護駕,望著城下的諸多將領,周幽王拍手大笑,褒姒也終于有了笑容。
之后又經過了幾次鬧劇,終于使得諸侯王對于周天子不滿,狼來了的故事多了自然就會引起人們質疑,當戎狄真的打上門來時,周天子身邊沒有可用于鞏衛的軍隊,戰火一開,周幽王與褒姒便雙雙死在戰火之中。
這一出故事是司馬遷的史記上所記載的,周幽王去世時,不過24歲,如今看來,可能就是叛逆期作祟,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歷史上真的有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嗎?
整件事情的始末有這樣幾個疑點。
對于周幽王而言,他即位之初只是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兒,有身邊人的恭維使得心中狂妄自大,膽大妄為倒是顯得十分正常,
但是能夠被傳承王位的人物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至少他是一個聰明人,識大體,明事理,知進退。
既如此,當時西周社會的國內矛盾已經逐步尖銳,周幽王又怎么會在當時接受一個毫無政治回報的諫言?
更大的問題在于,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情真的有意思嗎?與玩弄諸侯的信任相比較,體現周幽王無上的權威感倒是更可能的事情,那既如此,又怎會變成一個歷史上的笑話。
最后,言之烽火,即為長城傳遞信息所用,烽火臺上點燃狼煙,或者是稻草,以起到警示國家的作用。所以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叫來大量的軍隊。
眾多疑點都在對所有人透露這一件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極有可能是杜撰的。
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究竟隱藏了多少真實歷史的始末,中間的那些曲折,隨著考古發現才逐漸地被展開。
2012年的時候,清華大學通過整理戰國竹簡,得知了烽火戲諸侯的始末。在這份竹簡中,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竹書紀年》中,似乎也在從側面印證著烽火戲諸侯就是杜撰的。
在西周時期,為了拱衛王室,在驪山的百里之內,分布著許多周王室的封臣。他們環繞京師,是當時周王朝的主要的軍力資源,面對當時周遭環敵,這樣的政策很長的時間之內保護著周王室的安全。
但是根據后世的記載,時間即將來到犬戎進攻的時候,王師周圍的封臣卻不翼而飛了。也就是說,在京師門戶洞開的情況下,西周被犬戎滅了國。
根據史書的記載,在周宣王之前,周朝的主要外部敵人為西北方的犬戎部落,而這時候,秦國的首任國君因為養馬有功,被封為了國君,周王通過與秦和大駱氏族的同盟,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邊境防衛線。
然而,犬戎勢力強大,很快便將大駱氏族擊潰,同時,周王室在太原大敗,軍事力量大幅下降,西周的首都近乎裸露在地方的軍隊面前。
很快,輪到了周幽王即位,內部也是爆發了劇烈的爭斗。
周幽王遇到褒姒之后,作為政治聯姻的申王后受到冷落,在周幽王八年的時候,申王后的兒子被廢除世子之位,于是周幽王順理成章的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由此褒姒也成了新的王后。
由此可見,褒姒的境遇與后世皇帝的寵妃一般,并沒有被捧到天上。
申王后自從被周幽王廢掉了王后的身份之后,兒子宜臼自覺宮中難度日,于是就逃到了外公申侯家避難。
原本身為國丈光芒萬丈的申侯,面對一落千丈的身份地位,以及日后可能遭遇的清算,心中既害怕又憤怒,他為了奪回自己家族應有的權利,送自己外孫登上王位,于是選擇了和西周的敵人戎族進行合作。
很快,申侯舉兵反叛的消息傳到了周幽王的耳朵里,天下諸侯會盟,浩浩蕩蕩地討伐申國。
此戰優勢在周,然大軍橫掃入申,卻不曾想為申軍所敗,最后叛軍取得勝利之后,順勢攻入了京師,這也就是為何犬戎來攻時,京師周圍無人的原因。
西周都城經過一番劫掠之后,周幽王被殺,而褒姒則是毫無意外地被帶回了犬戎。
經此一戰,西周的實力大大縮減,原先大片土地被周圍的諸侯們趁機吃下,而周幽王及其太子,在滅國戰爭全部被殺,于是,各諸侯國心懷鬼胎,分別立了周平王與周攜王。
周平王東遷洛邑,妄圖重振權威。這次周朝禮樂崩壞自天子開始,諸侯們也就開始蠢蠢欲動,兩王對立持續了21年,直到后來周攜王被晉國滅掉方才結束。
而東周立國之初,國家實力雖大大縮水,然而實力依舊是一流諸侯的程度,雖然各諸侯無法再像過去那般聽命,卻還不至于像后來那般任人欺凌。
彼時,鄭國已經隱隱成長成了諸侯中的霸主,一時間,天下實質存在兩個王,彼時,周王室雖然權力大大降低,但是還有部分諸侯肯聽調遣,于是,周王率領諸侯聯軍攻打鄭國。
諸侯聯軍人數雖多,卻各懷鬼胎,戰斗力有強有弱,鄭國猛攻其他三國的軍陣,周軍軍陣也跟著大亂,此時,鄭國的將領更是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由此,周王室的威嚴徹底失去,歷史進入了春秋爭霸的時期。
對于那個時期的各個諸侯,以及后來建立秦朝的秦國,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一個個都是違背了周王室禮樂的角色,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義性,于是才給周幽王編制了這么一個離譜的故事。這也是司馬遷為什么欺騙后人的原因吧。
歷史就是一個小姑娘,勝利者打扮成什么樣子,那它就是什么樣子,透過漫長的歷史煙云,今天的大家最終看不清曾經的樣子。
劉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