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國的“中期選舉”正在進行,好像美國共和黨沒有以前想象的“大贏”;而美國民主黨丟掉“眾議院”似乎是板上釘釘了。
這種結果說明了:現在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跛腳了”,但“跛”得沒有以前說得那么厲害,還不用“架拐”,只是走路不太方便罷了。
怎么理解美國的這一次選舉呢?這么幾個方面吧:
美國政治架構立足于“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權力是分開的,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行政權在“總統”,立法權在“議會”,司法權在“最高法院”。
首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再由“參議院”批準產生。最高大法官是終身制,當上了到死都不換;所以,總統的提名很關鍵,而參議院能否批準也很關鍵。
其次,總統是“間接選舉”產生,每四年選一次。所謂“間接選舉”,就是選民選出自己所在州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最后,美國的“議會選舉”每兩年選一次,一次和總統選舉同時進行,另一次在總統任期的一半時單獨進行。
因為是這一屆總統任期的中間進行的選舉,所以叫“中期選舉”。
美國的議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根據美國憲法,議會選舉時,眾議院的435個席位和參議院100個議席的三分之一進行改選。
中期選舉對總統來說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所在的政黨在選舉中領先,參眾兩院都是多數,那么將來的立法機構會配合總統,總統行政就非常順利。
如果中期選舉,參眾兩院都是反對黨占多數,想都不用想,他們肯定用自己的多數權力,處處給總統行政穿小鞋,這時候的總統就成為“跛腳總統”。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所以每次中期選舉,都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交鋒最激烈的時候。掌握了議會好處很多的,可以給對手設置障礙、可以和總統進行利益交換等。
美國現在的黨派很多,但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外,別的都是“非主流”,幾乎沒什么影響力,有的還沒有一個人的影響力大。
所以,美國的執政黨一直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換來換去?!懊裰鼽h”的形象是“驢”,特別倔;“共和黨”因為看起來比較穩重,像大象一樣,所以他們的形象是“象”。
民主、共和兩黨已經沒有太多區別了,所謂“驢”的倔,那是利益不到位;“象”的穩住,也是價碼不夠高。美國政客都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意思很明顯:大家互相交換利益。
實際上,美國建國時并沒有什么“民主、共和”黨,他們建國時只有一個黨,叫“聯邦黨”,是漢密爾頓在“費城會議”提出建立的。
當時“聯邦黨”的做法就是:政權與資本互相配合,管理國家。這樣的理念建立的國家就是一個中央集權的、保證資本利益的大政府。
而同是建國功臣的麥迪遜和杰斐遜反對這種理念,他們主張更多照顧底層利益,保證南方莊園主、農民的權力。于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反聯邦黨”。
后來,由于“聯邦黨”分裂,麥迪遜和杰斐遜在聯邦黨的基礎上順勢建立了“共和民主黨”,意思很明顯,要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體制”,各州自主、個人自由、政府要“小一點”。
從1800年杰斐遜當上美國總統開始,“共和民主黨”一家獨大,連續執政六屆;“聯邦黨”就像空氣一樣,在邊上干看著。
連續執政,“共和民主黨”矛盾積累很多,終于在1824年分裂為“國家共和黨”和“民主黨”,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分庭抗禮的局面初步形成。
注意,這個時期的“共和黨”是代表資本利益的,他們想更多拓展土地、建設工廠、發展工業,比較進步一些;“民主黨”代表南方奴隸主、莊園主和農民利益,有點保守。
1861年的“南北戰爭”,實際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之爭,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是“共和黨”人,他帶領著北方打贏了“南北戰爭”,擴大了美國領土,順便搞了個“解放黑奴”的面子工程。
共和黨打贏了“南北戰爭”,確立了“工業立國”的根本反正,在美國有非常高的認同度,特別是掌握金融的美國精英人士支持他們,所以他們在后面的選舉中連續獲勝,掌握政權近半個世紀;
“民主黨”則窩在南方,一肚子不服氣,但也沒有辦法;他們的支持者都是南方白人農民和莊園主,因為他們不愿意廢除黑奴,要發展自己的農業;這些人沒什么文化,因為常年在農場干活,“鋤禾日當午,形成了”所謂的“紅脖子”。
也許您說,不對呀,現在美國的“紅脖子”支持的是“共和黨”,而華爾街精英人士支持的是“民主黨”。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這都是為了選票,兩個黨來了個“移形換位”。
1963年,美國民主黨總統肯尼迪在選舉拉票時遇刺身亡,馬上要進行的總統選舉讓民主黨一下子變得很難受:代表民主黨的肯尼迪被人殺了。
而這個時候正是美國黑人運動非常劇烈的時期,馬丁路德金到處演講;黑人又比較團結,他們說了:誰當選后幫助我們,我們就給誰投票。
本來不喜歡黑人的“民主黨”仿佛看到了希望,他們暗地里和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做了個交易:你發動底層支持我,我上臺后支持你搞民權運動。
結果,有了黑人支持的民主黨果然贏得大選。這一下把本來支持民主黨的南方紅脖子氣壞了,他們轉而支持“共和黨”。
經過1963年的“移形換位”以后,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群眾基礎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直到現在,基本是“精英、白領、銀行家”支持民主黨;工人、紅脖子、底層人士支持共和黨。
民主黨的精英們都有點“左”,他們大多以白人居多,所以又叫“白左”;他們掌握著金融、控制著媒體,那些多元化、大政府、性別平等、黑命貴、人權等等,都是他們的主張。
共和黨則不一樣了,特朗普的主張基本就是他們的主流,什么亂七八糟的,一切都以“美國人”的利益為主,極端點還是“白人”為主,有點“種族主義”。
因為主張不一樣,這兩個黨吸引的人就不一樣。
民主黨吸引的有點兩極分化,因為他們天天叨叨什么“人權、平等”,所以,白領、有錢的銀行家、公務員大部分支持他們,覺得這樣“逼格”很高。
另一方面,民主黨要性別平等、照顧黑人和底層等等,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但那些非法移民、同性戀、領福利的流浪漢等等都支持他們。
共和黨就有意思了,他們很“保守”,美國優先,排外情緒嚴重,要建隔離墻等等,所以,美國工人、 中小企業主、先一步移民的其他人種、老實納稅的人都支持他們。
一句話,民主黨抓住了美國社會的兩頭:非常富有的和非常貧窮的;共和黨抓住的是中間,不好不壞的、中產階級等。
雖然說美國三權分立,其實,真正做的時候,沒法分立。比如:當總統的人提名的大法官,避免不了是同意自己主張的,大法官還沒有任期,所以,任命大法官是總統喜歡做的。
而在議會,議員們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總統不支持他,他們就聯合起來搞一堆“法案”,只要力量夠,基本能把總統折騰得筋疲力盡。
為了省卻麻煩,很多總統就會用自己手里的行政權和議會的立法權交換:你的要求我幫你辦了,你也別搞什么“法案”煩我。
現在,美國自己也處于很多麻煩之中,在美國那些“戰略家”和“智庫”的鼓動下,“遏制中國”滑稽地成為兩黨共識。
別的方面,兩黨針鋒相對,唯獨在這個方面,雙方高度一致,甚至相互比狠。
現在,美國的共和黨掌握了眾議院,可以看出,拜登下一步想支援烏克蘭就不容易了。他們要把錢用到美國自己身上,就像特朗普當年一樣,他們要占全世界的便宜。
而在對華關系上,民主黨要搞“綠色、減排”,需要大國配合;共和黨不管這些,他們在小布什和特朗普時期,兩次退出“氣候協定”,不要你配合。
至于世界管理,共和黨也沒這個興趣,他們一切以實力為主,動不動就是“武力”解決。所以,也沒有那么多彎彎繞,也不搞“普世價值”輸出。
總之,共和黨掌權以后,他們受到的制約不多,容易爆沖;而拜登要想制約他們,就要拿出一定的利益和議員交換,不然,共和黨會把眾議院鬧得雞犬不寧。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黨都一樣:為了美國利益,他們可以不擇手段。而在具體實施上,方法不太一樣。
如果用金庸小說中人物來比喻,美國民主黨像“岳不群”,壓根就是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偽君子”;共和黨則是“天下最大、唯我獨尊”的“丁中秋”,是個不折不扣的“邪性人。
李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