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卻江東不得歸”。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當時的漢五年,劉邦率領著大軍追擊項羽一直到了陽夏南部,到了地方后大軍進行了駐扎,只等著和韓信、彭越方面的軍隊會合。
最終,韓信的十面埋伏如同天羅地網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也定鼎開國,劉邦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普通出身的皇帝。
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遠遠不是想象中那么一帆風順,甚至是困難重重。漢軍行軍來到固陵的時候,本來應該會合的韓信與彭越的部隊卻沒有按照原計劃到達,劉邦因此感到極其惱火。
在失去了兩個極其重要的幫手之后,漢軍戰斗力大減,被楚軍一觸即潰,劉邦只能落荒而逃,回到營壘之后轉攻為守,作出防御姿態。
▲漢高祖劉邦起事時期劇照
韓信和彭越為什么不按照約定一起合圍楚軍呢?諸侯會盟出現了不守約定的情況,戰爭該如何繼續呢?劉邦在這個問題上詢問了張良。張良的回答一針見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如果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誰又會來為劉邦賣命呢?如果項羽立刻被劉邦打敗,而韓信和彭越卻不能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地盤,那他們還會來幫助劉邦打仗嗎?但是劉邦如果許諾戰勝之后可以和他們共治天下,他們自然就會來幫助劉邦打敗項羽。
因此張良建議:“我們不如把陳縣以東一直到海濱一帶的地區分給韓信,把睢陽以北一直到谷城的地方許諾給彭越,這樣就相當于讓他們兩個人平分楚國。
這樣韓信和彭越二人實際上就不是為了大王您打仗,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戰斗。如果我們三支軍隊能夠合盟的話,即使是西楚霸王項羽也沒法和我們匹敵?!?/p>
劉邦立刻采納了張良的建議。立刻派出了使者通知韓信和彭越,如果他們可以出兵幫助漢軍一起打敗項羽,劉邦一定會給予他們應得的利益,也就是說韓信和彭越可以裂土為王。
二人可以一起平分楚國,看到了利益的韓信和彭越立刻就響應了劉邦的倡議,決定一起出兵幫助劉邦擊敗項羽。
韓信決定從齊國起兵,劉賈的部隊也開始從壽春一起齊頭并進,軍隊勢如破竹,直接血洗了城父,大軍的兵鋒直指垓下。
看到韓信的兵鋒,大司馬周殷背叛了楚國,直接率領著舒縣的兵馬屠殺了六邑,和彭越和劉賈一起會師垓下,這樣一來,被合圍的就變成了項羽,接下來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面楚歌”,這一計精妙狠辣,項羽的求勝心和意志也是從這一刻被摧毀的。
當時對于項羽來說情況非常緊急,相遇在當時的手頭只有十萬的兵馬,而且接連不斷的征戰讓部隊人困馬乏,后勤方面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項羽也慢慢地失去了西楚霸王的張狂和霸氣。
韓信的三十萬大軍正對楚軍,孔將軍從左邊圍堵住項羽,費將軍則在右邊,漢軍作為后備部隊進行殿后,周勃和柴將軍尾隨著劉邦,層層的包圍住了楚軍,生怕出一點兒閃失。
勇不可當的韓信一馬當先和項羽展開了廝殺,但是在交戰的過程中韓信突然間調轉兵鋒,佯裝撤退,殺紅眼的楚軍想要乘勝追擊。
可是孔將軍和費將軍拍馬殺到,左右兩翼早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楚軍一看情況不妙,立刻撤退,可是想不到一路敗退的韓信開始回頭追殺楚軍。
項羽縱是有千般的本領也抵擋不住這層層的包圍,最終大敗于垓下,劉邦作為殿后的軍隊可謂是兵不血刃,不動一兵一卒就看到了項羽軍隊的失敗,這也是劉邦征戰生涯中最輕松的一次勝利。
這個時候,楚軍在垓下修筑了堅固的營盤堡壘,兵敗如山倒的項羽只能退回到營盤堅守,但是接連的征戰早就讓項羽的楚軍彈盡糧絕,外面就是漢軍的層層圍困,項羽這一次便是插翅難逃。
此時此刻身處絕境的項羽,心中所思所想居然不是如何率領將士們突出重圍,而是惦記著一直陪伴自己的美人虞姬和自己的烏騅寶馬?!傲Π紊劫鈿馍w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p>
雖然有一絲英雄末路的悲壯,但是如果仔細一想,這些無非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和劉邦在遭遇逆境之時積極地尋求幫助的境界可謂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一個滿心的兒女情長,一個要的是一統天下,誰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和虞姬的一陣兒女情長過后,項羽馬上就要犯下他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肯過江東”,項羽一時的意氣用事放棄了最后的翻盤機會,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項羽目光的短淺,注定成就不了一番偉業。
項羽憑借著自己的萬夫不當之勇,橫沖直撞的在漢軍陣中沖殺到了最后,這個時候他跑到了烏江邊上。
到了烏江江畔,只剩下幾個死士和自己的烏騅寶馬,英雄末路的場景的所有要素都在這里。當年雄姿英發的萬人敵項羽居然落到了如此田地,也許項羽自己也沒有想到。
最終在一聲哀嘆過后,項羽在烏江江畔拔劍自刎,在項羽死后,楚地全部投降了劉邦。魯縣一開始并不服從漢軍的管理,引得劉邦一開始是想血洗魯城。
但是劉邦實際上一直欽佩恪守禮儀忠勇的義士,看到魯縣人民為君王守節,于是心生了一計,劉邦把項羽的首級拿給了魯縣的百姓看,最終魯縣的百姓便同意規訓于漢軍。
對于項羽,劉邦的情感非常復雜,他們曾經是好兄弟,后來在征戰之中變成了死對頭,劉邦非常欣賞項羽的勇猛,項羽也在鴻門宴中放過了劉邦,在項羽的死后,劉邦希望可以厚葬項羽,而且還痛哭了一陣,也許命運就是這樣,爭斗和欣賞可以同時存在于一體。
金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