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鐘山風南京----史稱“金陵”、“江寧”、“ 建鄴”、“建業”、“ 建康”、“應天”、“天京”等,以地勢險要而著稱,北面坐擁有長江天險,東、南、西三面環山,歷史上共有十個政權在南京建都,分別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大明、太平天國、國民政府。
孫吳政權
第一個建都南京的是三國時期的吳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東吳”或是“孫吳”政權。當時天下 “魏”、“蜀”、“吳”三足鼎立,繼曹魏、劉蜀建國后,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同年遷都至建業。孫吳政權經歷了孫權、孫亮(孫權之子)、孫休(孫權之子)、孫皓(孫權之孫)四代為西晉所滅,從公元229年至公元280年,立國52年。
東晉政權
第二個建都南京的是五胡亂華時期的東晉。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死后因賈南風亂政以及八王之亂,西晉元氣大傷、國力空虛,內遷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禍亂中原,公元316年晉愍帝投降被殺,西晉滅亡,公元317年,瑯琊王司馬睿帶領北方士族南逃(史稱第一次衣冠南渡),建都建康(西晉避司馬業的諱,改建業為建康),史稱東晉,形成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經歷了五斗米教之亂及桓玄之亂后,士族衰弱,皇權沒落、權臣當道,最終晉恭帝司馬德文被迫禪位(同年被殺),東晉覆亡。從公元317年司馬睿建國至公元420年司馬德文禪位,東晉歷11帝,立國103年。
南朝宋政權
公元420年,劉裕(劉寄奴,辛棄疾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中的寄奴便是此人)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為宋(南朝宋),劉裕為東晉權臣,敗桓玄、滅南燕、討劉毅、征巴漢,破長安,亡后秦,個人威望達到頂峰,東晉境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劉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公元420年,逼迫東晉最后一位皇帝司馬德文禪位于他,南朝宋成立。后期南朝宋外被北魏全線壓制,內大肆屠殺宗親、功臣和士族,朝廷和地方相互猜疑,廟堂人心惶惶,公元477年,南朝宋皇帝劉昱因誅殺功臣蕭道成不成反被殺,蕭道成立劉準為帝,公元479年蕭道成逼劉準禪位,南朝宋滅亡。從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南朝宋歷10帝,立國59年,是為第三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
南朝齊政權
第四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就是蕭道成建立的齊國,史稱南朝宋,初期齊高帝、齊武帝崇尚節約,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政策,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樂。武帝死后,旁支蕭鸞篡位,因擔心得位不正便殘忍屠戮武帝后裔,其子蕭寶卷繼位后更是任用奸佞、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殺戮忠臣,不務正業(宮苑之中設立市場,太監殺豬烹羊,宮女沽酒賣肉)。猜疑族叔雍州刺史蕭衍圖謀不軌,派刺客行刺,為蕭衍所知,在荊雍軍事集團的支持下領兵攻入建康,蕭寶卷被殺,蕭寶融登基,蕭衍加九錫。公元502年,蕭寶融禪位于蕭衍后被殺。南朝齊滅國。從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南朝齊歷6帝,立國23年。
南朝梁政權
公元502年,蕭衍接受禪讓,榮登大寶,改國號為梁,史稱梁武帝。這就是歷史上第五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蕭衍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為“竟陵八友”( 南齊永明年間文人集團,包括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之一。登基后,對內勤于政事,任用賢良,廣開言路,招撫流亡,開荒拓野,對外抵抗北魏,互有勝負,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中后期,蕭衍篤信佛法,一生四次為僧,隨著年事增高,怠于政事,公元548年侯景作亂,史稱“侯景之亂”,建康陷落,武帝被囚致餓死,時年86歲(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壽皇帝,第一為乾隆89歲)。
經“侯景之亂”這場人間浩劫,南朝梁士族大家被屠戮殆盡,炊煙斷絕,人跡罕見,內部統治面臨崩潰,番禺(今廣東廣州)太守陳霸先與王僧辯聯合攻滅侯景,后因蕭氏子弟的帝位之爭,更引北齊和西魏入境,北齊(高洋于550年取代東魏建立北齊)、西魏更是趁機奪取了江北以及西南的大片土地。陳霸先平內亂,拒外敵,總百揆,加九錫,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公元557年,梁敬帝蕭方智禪帝位,梁朝滅。從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南朝梁共55年。
南朝陳政權
因被封為陳公、陳王,陳霸先在建康稱帝后,國號為陳,這是歷史上第六個在建康建都的政權,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用姓作為國號的政權。侯景之亂導致南朝國力銳減,陳武帝陳霸先及其侄子陳文帝陳蒨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公元568年安成王陳頊(文帝之弟)廢文帝之子陳伯宗為臨海王,次年登基,在位14年傳位于其子陳叔寶,陳叔寶,史稱“陳后主”,自幼長于深宮,不知民間疾苦,繼位后大肆鋪張,揮霍無度,不理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公元588年十二月年,隋文帝楊堅揮師南下攻打南朝陳,公元589年二月,陳滅亡。南朝陳從公元557年建國至589年亡國,共32年,歷五帝。自此中原大地基本完成了大一統,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南唐政權
唐朝末年,黃巢攻破長安,各藩鎮紛紛自立。宣武軍節度使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建國后梁,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唐朝覆滅,中國又一次進入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公元902年廬州刺史楊行密建立楊吳政權,都城揚州,為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楊行密去世后,朝政為權臣徐溫所把控,公元927年徐溫去世,其養子徐知誥繼任其位,扶持楊溥為帝,公元937年,楊溥被逼禪位與徐知誥,國號齊,建都江寧府(今南京),這是在南京建立的第七個政權的王朝。后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立國后,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南唐元宗皇帝李璟盡獻江北之地,向周稱臣,去國號,改稱“江南國主”,并遷都洪州(今南昌),南唐自此一蹶不振。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其子李煜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政治、社會矛盾重重,積重難返。公元974年,北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領水陸大軍渡江攻打南唐,公元975年,宋軍攻入金陵,李煜奉表出降,南唐滅亡。自公元937年至公元975年,南唐歷三帝,共38年。
大明政權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昏庸殘暴無道,貪污腐敗日盛,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土地兼并,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中原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由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他作戰勇猛、治軍嚴明,知人善任,公元1356年率部攻克集慶(今南京),改稱“應天府”,并采取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不斷壯大自己實力,先后擊敗義軍陳友諒部及張士誠部。公元1367年,朱元璋同時開始北伐元軍,南征其他義軍,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朱元璋即位后,輕徭賦,復生產,獎農耕,徒富民,抑豪強,懲貪腐,明朝社會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因太子朱標早逝,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后,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朱允炆聽取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清君側,靖內難”,經過四年征戰攻陷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至今無考)。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國號“永樂”,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應天府作為陪都,設南直隸,保持六部。南京作為明朝都城,歷三帝,共54年。
太平天國政權
清道光年間,三次參加府試均落第的廣州童生洪秀全回到家鄉后大病一場,從此言語沉默,舉止怪異,受《勸世良言》一書的啟發,開始宣傳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觀點。第四次考秀才失敗后,他和好友馮云山取道廣西,建立拜上帝會的組織,公元1851年,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金田起義,史稱“金田起義”,洪秀全任天王,國號“太平天國”。為支付鴉片戰爭的賠款,清政府大肆搜刮百姓,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敲詐勒索,不堪忍受的底層人民紛紛參加了太平天國的起義。
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占江寧府,改“江寧府”為“天京”,定為國都。在此后的10多年,太平軍西征、北討、東進,戰火燒至半個中國。但因內部傾軋殺戮,太平天國精英盡失,元氣大傷,加上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聯合列強對太平天國的圍剿,公元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覆滅。太平天國是第一次中國由農民領導的波及全國的起義,歷時14年。
中華民國政權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1912年1月1日,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月,孫中山辭職,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4月遷都北京,民國被北洋軍閥所控。后袁世凱倒行逆施,不顧歷史潮流,妄圖復辟帝制,在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討伐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一命嗚呼。袁世凱死后,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后,軍閥派系林立,時局動蕩不安。
孫中山南下廣州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及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1925年7月1日在廣州建立國民政府,并進行了東征(兩次)和北伐,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從廣州遷至武漢,3月北伐軍攻占上海和南京,因汪精衛集團與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同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經寧漢雙方的多次商討,9月,武漢政府搬至南京與南京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2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45年9月2日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攻占南京,推翻了蔣家王朝,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舊時代的終結。
歷史上我們稱南京為六朝古都,這六朝分別指: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唐宋詩詞皆盛,這種說法初期出自唐宋名人的詩詞中。
晚年的李白漂泊昇州(唐朝肅宗至德年間南京的別稱)寫下了《贈昇州王使君忠臣》:“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賢人當重寄,天子借高名”。唐朝文學家劉禹錫以懷古傷今,以古勸今創作了《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唐朝盛萬《金陵酬翰林謫仙子》:“金陵百萬戶,六代帝王都。”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六代咸為帝都。”北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上述詩文中提及的“六代”、“ 六朝”均為唐朝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六個政權:孫吳、東晉、宋、齊、梁、陳。故后世均以“六朝古都”代指南京。
丁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