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從小就知道世界上有黃,白,黑三大人種,近些年也有人認為應該加上一個棕色人種。各人種之間并沒有生殖隔離,在生物學上屬于同一物種。
但不同人種之間確實會存在著些許的差別,例如膚色,體質,毛發等等。既然存在不同,那么兩個人種間需要混血多少代,初始性狀才能被覆蓋?一個黑人又需要幾代才能變成白人呢?
所有人種都有著共同的祖先-智人。智人是人屬之下唯一的現存物種,晚期智人也叫作“新人”,由直立人進化而來。
智人的身體架構已經與現代人相差不大,腦容量顯著提升,他們過著相互協作的群居生活,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很多復雜的工具,在野外生存中有著很大的優勢。
有學說認為非洲大陸是現代人類的起源之地,非洲的智人遷徙到了歐洲,亞洲等地,最后又來到了新大陸。也有人認為世界各地的直立人分別進化成了智人,隨后開始了漫長的繁衍。
這些學說目前都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真正開始“分家”過日子的時間還非常短,短到并沒有形成新的物種,自然也不存在什么生殖隔離。
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同人種之間雖然看上去差異較大,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人種的概念是德國解剖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布魯門巴赫于1775年提出的。
后來經過不斷地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人心的人類“分類”方式。但“人種分類”的本質是以膚色這一單一性狀來區分的,這種方式并不科學,已經被大多數人拋棄。
但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是一個事實,黑人皮膚黝黑,頭發多卷曲,厚嘴唇。白人膚色白皙,深眼窩高鼻梁,多金發棕發,那么這些差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人們認為膚色差異主要是由氣候不同導致的,黑色素、原血紅素等色素在人體內的沉積會反映出不同的膚色。例如生活在高寒地帶的人膚色偏白,生活在紫外線強烈的非洲地區膚色就較深。
但想要變黑或者變白,僅通過改變生活環境是做不到的。膚色由多種基因共同決定,而不同人種之間的混血可以改變后代的膚色。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中,黑色人種是膚色基因最強大的人種,無論與其他任何一個人種混血,子代的膚色一定會偏黑色。那么拿與黑色相差最遠的白色來說,一個黑人需要混血幾代才能完全變白呢?
普希金是著名的俄國作家,普希金祖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黑人,但她的祖母是一個白人。此后普希金家的每一代妻子都是白人。
經過兩代的稀釋,到了普希金這一代已經看不出來明顯的黑人特征了,只有卷曲的毛發和部分臉部部分特點與黑色人種一致。等到了普希金的孫子一代,已經完全與白人無異了。
因此有人推測想要將黑色膚色這一性狀改變需要通過四到五代的混血才能做到,但實際上也有只用一代就能夠實現“變身”的例子。
所以說這并非是一個固定的過程,而是由父母雙方基因在遺傳時的選擇決定的。另一方面,由于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的人類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混雜現象,所以并沒有哪個人是真正所謂的純種人種。
不同人種之間的區別真的很大嗎?其實這只是人們自己的感覺而已。我們都知道狗的品種有很多,但他們本質上都是狗,并不存在什么生殖隔離,理論上與不同人種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高大威猛的狼犬與小巧的泰迪之間差異巨大,甚至很難讓人認為他們是同一物種,如果把這種差異放在人類身上,那就相當于3米高的巨人與50公分的侏儒,可事實上不同人種間并沒有這樣巨大差異。所以跟其他物種之間的不同比起來,人類內部的差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李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