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一名最早見于龐尚鵬1564年的奏稿《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中:“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瀕海,由雍麥至濠鏡澳,計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臺,曰南北臺,即澳門也。”
“澳”字的本意,是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但在古代的解釋,又指與外人通商的地方。因為澳門舊屬香山縣(即今中山市),所以有過“香山澳”的稱謂。此名產生于明代。總之“澳門”一名是因地形而得名,即該地位于海灣,南北有山對峙如門故名。

澳門為什么叫濠江
澳門又稱濠鏡,因此地盛產鮮蠔(也叫海蠣或牡蠣),因而這里有江稱“蠔江”,又因這蠔字不雅,被文人雅士們改為“濠江”。
據清代印光任、張汝霖所著《澳門紀略》:“濠鏡之名,著于《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園如鏡,故曰濠鏡。”
澳門一名,葡萄牙人稱為Macau,即馬交。早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是在位于澳門半島東南的媽閣廟前登陸的,因見山巖間有一廟宇,遂上供敬香,問及當地人,方知那是媽閣廟。廣東口音“閣”“交”相近,所以譯成葡語叫Macau,即馬交,后各國歷史稱中國澳門為“馬交”。
澳門舊稱澳門街。過去將省港澳三地稱為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葡萄牙人初來澳門時,即大興土木,筑室居住,但所轄地區很小,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即今澳門之營地街一帶,故澳門當時被人稱為澳門街,并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