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明史·太祖本紀》“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
清朝官修《明史》,耗費九十多年。正史簡略,字字珠璣。大致情況是:朱家原本生活在徐州沛縣。北宋滅亡后,淮河以北被金國占據。在“宋室南渡”的大背景下,朱家遷到江南,定居在金陵句容縣。
句容原本屬于南京,新中國建立后,劃到鎮江。朱家具體哪一年遷到句容,朱元璋也不知道。他能知道的幾代先祖,都是生活在句容。
朱元璋稱吳王時,親自寫了一篇文章:《朱氏世德碑記》。以下內容,都是引用這篇文章。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自仲八公之上,不可復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歷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州,先考葬鐘離,此朱氏之原委也。”
能夠考證的,朱家世代的墓,都在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除了祖父和父親。或許朱元璋出于政治需求,故意和劉邦扯上關系。但是《明史》既然引用“先世家沛”,肯定做過考證工作,所以沛縣是可信的。
“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產,市于他方,以供歲賦。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
元代戶籍制度與職業掛鉤,朱家比較悲催,屬于淘金戶。句容不產黃金,也要按照規定繳納黃金。句容的生活日益艱難,祖父朱初一便遷到了泗州盱眙縣,這一年大伯朱五一12歲,父親朱五四8歲。
元代泗州,相當于今天的:安徽泗縣、五河縣、天長市、明光市,江蘇盱眙縣、泗洪縣。《明史》“再徙泗州”,《碑記》寫得更加詳細:洪澤湖畔的盱眙縣。
“先祖營家泗州,置田產,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鐘離縣,其后先考君因至鐘離同居。”
祖父朱初一去世后,安葬在盱眙縣。先是大伯朱五一遷到濠州鐘離縣,后來父親朱五四也遷去同住。
《明史》記錄為:“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濠州鐘離便是如今的安徽鳳陽縣,鳳陽這個地名,是朱元璋后來取的。
朱元璋當皇帝后,在江蘇盱眙縣,為祖父修建皇陵,稱為“明祖陵”,同時也是高祖、曾祖的衣冠冢。
在安徽鳳陽縣,為父母修建皇陵,稱為“明皇陵”。可惜兩座皇陵命運多舛,并沒有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那么幸運。
“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鐘離。先考君娶妻陳氏,泗州人,生子四:長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鐘離后,戊辰年。”
大伯生了四個兒子,朱重一、重二、重三生于盱眙縣,朱重五生于鐘離(鳳陽縣)。父親也有四個兒子, 朱重四生于盱眙縣,重六、重七生于五河縣。我是家里最小的,叫做朱重八,戊辰年生于鐘離(鳳陽縣)。
“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而歿。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皆絕嗣。”
大伯有四個兒子、六個孫子,如今都不在了。我家也只有大哥朱重四,留下一個兒子:朱文正,如今在我帳下擔任大都督。
總結:朱元璋稱吳王時,禱告上蒼,寫下《朱氏世德碑記》。文章以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家族的來歷,寫到這里也就結束了。
朱家原本人丁興旺,十年間相繼凋敝,可見當時生活的艱辛。
《明史·太祖本紀》著重記錄洪武朝大事件,《朱氏世德碑記》和鳳陽《御制皇陵碑文》則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只是講的都是朱家男丁。
其實朱元璋還有一個親侄女、一個堂侄女,后來都封了公主。
朱元璋還有兩個親姐姐,大姐年齡很大,很早就和朱家斷了聯系,資料匱乏。
因為祖父在盱眙生活過,二姐嫁到盱眙,比較合情合理。這一嫁,給盱眙帶來一個歷史名人: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之子,位列開國六公爵第三,僅次于李善長、徐達。后來,建文帝讓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這個李景隆,便是李文忠之子。
綜上所述,朱元璋祖上生活在:江蘇沛縣、江蘇句容縣、江蘇盱眙縣。
朱元璋父親遷到安徽鳳陽縣,生下朱元璋。朱元璋后來又長期生活在江蘇南京。
用今天的話說:原籍江蘇、生于安徽,后來回到江蘇、戶口落在南京。朱元璋顯然與江蘇的淵源更深,只是他對于出生地安徽鳳陽,有著無限的眷念。
一個人不管在外地生活多久,從小長大的故土,無論貧窮還是富庶,都是最難割舍的,這便是中國人的鄉土情懷。所以,朱元璋既是江蘇人,也是安徽人。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