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驚天巨響1950年6月14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正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主席和周總理主持了會議。彼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當委員們正在就一個個重大問題緊鑼密鼓討論的時候,窗外突然接
01、驚天巨響
1950年6月14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正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主席和周總理主持了會議。
彼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當委員們正在就一個個重大問題緊鑼密鼓討論的時候,窗外突然接連傳來了兩聲巨大的爆炸聲。
巨大的聲響使得所有人都一怔,大家都沉默了,要知道當時剛剛建國才8個月,各種敵特破壞層出不窮,難道又是敵對勢力搞破壞了?所有的與會人員都暗自猜測著。
這時毛主席冷靜而平淡地說道:“大家請繼續發言。”而周總理則表情嚴肅,他馬上吩咐人去查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么情況。
10分鐘后,工作人員前來匯報:“5點20分,朝陽門外大街17號,輔華合記礦藥廠發生爆炸,傷亡和爆炸原因暫時不詳”。
周總理聞后震怒,指示公安部立即徹查此案,一定要弄清楚爆炸的真相,如果真是敵特分子蓄意破壞,必須嚴懲不貸。
爆炸發生后,北京市消防總隊派出了大批的消防隊員火速趕往現場,此時的朝陽門外大街濃煙滾滾。
東起朝陽區工人俱樂部,西至神路街口,南起天福巷,北達朝外大街,整個地區一片狼藉,大火連天,猶如修羅場般恐怖。
爆炸使得輔華合記藥廠職工以及附近群眾共計39人罹難,400多人不同程度受傷,400多間房屋被毀,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都發生的最慘重的一起事件。
當晚,公安部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各級領導指示市公安局迅速查明原因,主持這次偵破工作的是時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的馮基平。
02、抽絲剝繭
馮基平接到指示后立刻抽調了17名偵查員組成專案組,并展開部署,專案組分成兩個小組,第一小組進行現場勘查,第二小組進行周邊走訪。
第一小組協同蘇聯的爆破專家馬特維耶夫對爆炸現場展開了調查。
6月15日下午,專案組舉行了第一次案情分析會議,經過現場勘查,馬特維耶夫認為兩聲巨響是由于兩次爆炸引起的。
爆炸點分別是輔華合記礦藥廠成品車間的成品炸藥包裝點和雷管包裝點,兩個包裝點相距30米。
馬特維耶夫認為是雷管包裝點的爆炸引起了炸藥包裝點的爆炸,并且雷管包裝點的爆炸是由人為引起的。那么如果是人為引起的爆炸,究竟是如何引爆的呢?
馬特維耶夫認為有兩種可能:
1:定時炸彈爆炸。2:白磷等燃點比較低的自燃物爆炸引起的,因為在爆炸現場找到了一些白磷的殘留物。
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專案組成員將爆炸現場的提取物送到清華大學進行成分分析。
第二天,送往清華大學分析的結果出來了,除了制作雷管用的金屬成分以外,并沒有發現其他可疑成分。
因此定時炸彈的可能性排除了。那么只可能是白磷自燃引起的爆炸,那么白磷是誰放置的呢?這就是接下來專案組調查的重點。
第二小組對爆炸現場周邊進行了走訪,但是所有的現場傷員和目擊者表示爆炸是突然發生的,沒有任何征兆。
由于建國初期的敵特活動非常頻繁,輔華合記礦藥廠的門衛對所有進出廠的人員都進行了詳細的登記。
偵查員對登記信息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同樣沒有發現任何來路不明的人員進入。
隨著調查的繼續深入,專案組人員將目光鎖定在了3名行為有些可疑的人身上。這3人分別是:鄭新民,肖定天和丁松林。
專案組立即傳訊這3名人員,調查結果如下:
鄭新民:是該廠的技術人員,照理說不應該經常出入車間。但是案發當天,門衛反映,鄭新民在車間跟工人閑聊,并且在院子里轉悠半天。
經過詢問,原來鄭新民發現雷管裝箱有問題,就在車間指導工人生產操作,而車間主任金建也證實了這一點。
肖定天:他有嫌疑是因為當天他并沒有去食堂吃午飯,整個人下午都心神不寧,東翻西找。
肖定天的解釋是,他當天鬧肚子,沒有胃口,所以沒有去食堂吃午飯,他的鑰匙找不到了,所以一直在四處尋找。
因為肚子疼得厲害,所以就去了醫務室,所以躲過了爆炸,醫務室也證實了這一點。
當天晚上他回家發現鑰匙其實是忘在家里,并沒有丟失,通過對醫務室人員和家屬的走訪,確定了肖定天沒有說謊。
丁松林:是礦藥廠的搬運工,爆炸當天,他正把箱子搬到庫房,所以離開了爆炸現場,也有人看見他在庫房門口被爆炸的沖擊波震飛了,所以他的嫌疑也可以排除了。
這就基本排除了人為放置白磷的可能性,調查人員繼續深入挖掘,通過詢問礦藥廠的領導得知,現場的白磷是用來制作特殊炸藥用的。
雖然白磷的燃點是40攝氏度,但6月初的北京還沒有達到這個溫度。而且,礦藥廠在白磷儲藏溫度的控制上有嚴格的把關,因此白磷自燃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從技術角度和邏輯推理這兩個方面來看,人為搞破壞的因素都被排除了,那就只剩下生產環節發生事故的可能了。
但是當天生產車間所有工人都已經遇難了,線索中斷,一時間案情陷入了死局,而就在這時,兩封密電又把辦案人員的視線拉了回來。
03、毛人鳳的算盤
6月23日,北京市公安局電訊偵查技術人員截獲了兩封來自臺灣的密電,而這兩封密電正是國民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發出來的。
他在第一封密電中這樣寫道:“609”祝賀你組織實施的北平爆炸行動成功。局座奉總統之命予以嘉獎,不日將有特使赴平。
而第二封密電的內容就非常長了,共計3000多個字。內容包括關于爆炸案的技術總結(甚至還有美國專家的建議)、爆炸案的詳細技術統計和傷亡情況統計數據。
其中技術統計數據和傷亡情況統計數據都是沒有公開的。那么肯定是特務得知了消息報告給保密局的,這就證明了本次爆炸案也極有可能是特務所為。
專案組組長馮基平立刻再次抽調8個經驗豐富的情報工作者組成二號專案組,專門針對兩封密電展開調查。
經過專案組人員的仔細分析,發現了一些不太正常的情況。
首先國民黨通信用的密碼一般有兩套,如果這次使用的是第一套密碼,那么下次就會用第二套密碼,另外還有一套備用密碼。過一段時間后,密碼就會作廢,重新啟用其他密碼。
疑點1:這兩封密電用的密碼是同一套密碼,而且破譯的難度極低。
疑點2:兩封密電發送所使用的頻率是相同的。這是情報工作的大忌,因為使用相同頻率發電報,很有可能被對方監聽到。
從種種疑點來分析,這兩封電報是毛人鳳故意讓我方偵聽到的。那么毛人鳳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專案組認為,極有可能是國民黨方面想要干擾我方辦案的方向,如果這樣的話,那么這起爆炸案極有可能還有別的不可告人的陰謀。
而兩封密電中最大的疑點,也就是我方的調查結果、傷亡統計數據是如何被對方獲得的,就成為了解密的關鍵。
于是接下來的偵查方向就從間諜竊取信息這個角度入手,兩個專案組聯手調查,一號專案組從廠內入手,二號專案組從廠外入手。
輔華合記礦藥廠解放前是一家民營的廠子,解放后變成了軍管,由華北軍區陸軍208師進行管理。
由于是軍管廠,所以保密級別很高,爆炸案發生后,北京市公安局并沒有將爆炸的詳細數據對外公開。
因此知道數據的只有礦藥廠生產部經理金铚、208師的相關領導、北京市公安局和民政局等相關部門。
而后面這幾個部門只是知道一部分數據,至于最詳細的數據,只有礦藥廠方面才有,而密電里的數據也是最詳細的,因此數據極有可能是從礦藥廠方面泄露的。
于是偵查員就從礦藥廠生產部經理金铚入手進行調查。
通過審訊得知,在爆炸案發生后,金铚多年未聯系的表弟查一峰找到了他,自稱是天津新民日報的記者,想要一份礦藥廠爆炸案的報告,來寫一份事故的報道。金铚沒有多想,就把統計數據給了表弟。
得到了這個重要的信息,二號專案組立刻前往天津對查一峰展開調查。經過調查發現,查一峰并不是記者,而是一個商人,做的是西藥批發的生意。
那么就奇怪了,他一個商人,為什么要假冒記者去索要爆炸案數據?這就更加大了查一峰的嫌疑,于是專案組加大了對查一峰的監控力度。
7月1日,專案組截獲了一封查一峰發往香港的信件,從信件中,辦案人員發現了查一峰從事間諜活動的蛛絲馬跡。
此時的專案組在對查一峰的態度上有了一定分歧。
有的認為,應當立即控制查一峰,防止他外逃,有的認為,應當繼續嚴密監視,不要打草驚蛇,因為現有的證據不足以完全定查一峰的罪。
就在大家為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的時候,7月3日從上海方面傳來了消息。一個特務在上海落網,供出了與其接頭的查一峰,專案組當機立斷,馬上逮捕查一峰,并立即押往北京進行審訊。
經過審訊,查一峰供出了實情,在爆炸案發生后,他接到間諜機關的指示,要弄到關于這次爆炸案的詳細材料。
到這里,密電的真相似乎是水落石出了,就是為了混淆我方辦案的視線,但真的就這么簡單嗎?
筆者認為,未必!因為對手是毛人鳳,戴笠的接班人,也稱得上是一代梟雄。
04、另有隱情
段云鵬是保密局潛伏在北平城內的特務頭子,自從新中國成立后,他就不斷地在暗中搞一些破壞活動。
奈何螳臂當車不自量力,每次他的陰謀都被我公安機關瓦解,因此將近一年的時間,他都沒有做出什么像樣的成績來。
6月14日爆炸案一發生,他立刻意識到邀功請賞的機會來了。于是馬上給毛人鳳發電報,大肆吹噓這次北平的爆炸案就是自己策劃并組織實施的。
毛人鳳接到消息后也大喜過望,這可是大功一件,然而很快,又有消息傳來,說爆炸案的始作俑者另有其人。
這就是一筆糊涂賬了,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后官司還打到了蔣經國那里。
不過還是毛人鳳技高一籌,他命令天津站的特務查一峰搞到了爆炸案的詳盡數據,有了這個報告,蔣經國就自然傾向于保密局,于是該賞的賞,段云鵬也收到了3萬美元的嘉獎。
因此,兩封密電,對外是為了干擾公安部門的辦案視線;對內則是表明了一種姿態:爆炸案是保密局的功勞,這就是毛人鳳的好算盤。
不過最終,專案組確定了爆炸案并非特務所為,而具體原因則更傾向于是生產事故。
05、峰回路轉
7月5日,在對查一峰的審訊結束后,專案組立即決定重新勘察爆炸現場,并且啟用中國專家來進行現場勘察。
經過仔細地勘察、分析、以及大量的模擬實驗,專家組得出結論,是成品炸藥包裝車間先發生爆炸,而后引發的雷管車間爆炸。
這就與蘇聯專家的結論截然相反,此結論一出,整個專案組大為震驚,于是專案組迅速轉移偵查重心到成品炸藥包裝車間。
而當時成品炸藥包裝車間的3名工人都已經罹難,于是專案組就圍繞著這3人展開了調查。
首先是對門衛的登記本進行調查,發現這3人在進入車間之前已經將身上的違禁品全部上繳了。
于是就對這3名工人的家屬和工友進行走訪,得知專案組的調查方向后,礦藥廠的工人們積極性都很高,不斷地提供自己所知道的線索。
而事實證明,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有工人提供線索,遇難工人范振光在交出違禁物品后,有人仍然聽到他的口袋里發出金屬碰撞的聲響。
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線索,專案組成員又仔細核對了范振光的登記記錄,發現有火柴,香煙和鑰匙。
既然有金屬碰撞的響聲,又不肯上繳,那就極有可能是銀元,而且至少是兩枚以上。
建國初期,市面上流通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紙幣,銀元基本已經不用了。但是由于銀元的價值依然還在,銀元和人民幣仍然能夠按照1:1的比例進行兌換,所以很多人手里仍然保有銀元。
當時的工人工資很低,而銀元仍然非常有價值,因此,范振光怕銀元放在門衛那種人來人往的地方不安全,所以揣著銀元而不上交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專案組的人員馬上就走訪了范振光的妻子,沒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卻矢口否認了這一點。
因為家里有多少錢她是清楚的,至少兩枚以上的銀元不是一筆小數目,家里肯定是沒有這筆錢的,就算是有,他也沒有必要帶到廠里。
這就讓專案組犯難了,這幾枚銀元是哪里來的呢?
于是專案組繼續深入工人當中進行走訪,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名重傷的老工人證實,當天,他轉給了范振光4枚銀元。
老工人把銀元交給范振光是,還一再叮囑,一定要將銀元放在保管箱里,否則帶入車間的話非常危險,范振光也一口答應了下來。
但是,保管箱里并沒有那4枚銀元,那就很有可能范振光并沒有把銀元放在保管箱里。
因此接下來的調查重點就是:1:找到銀元殘骸。2,用實驗證實銀元的碰撞能夠引發爆炸。
專案組經過大量的實驗,終于證實了,銀元碰撞時確實能引燃炸藥
而現場那邊,經過專案組成員的努力尋找,終于找到了被炸得面目全非的4枚銀元。
至此,整個案件終于真相大白,這是一起由于工人不遵守安全條例,私自攜帶違禁物品銀元進入車間,而銀元不慎掉落才引起的特大爆炸案。
案子雖然結了,可以給黨和國家一個交代了,但是由此產生的后果卻是巨大的。
輔華合記礦藥廠成立的時候,就是與208師合作生產礦藥和雷管。但是該礦藥廠的位置就在朝陽區,人口非常稠密,一旦發生事故則后果不堪設想。
因此相關人員敦促過礦藥廠最好搬遷到郊區人煙稀少的地方。但是由于地方不好找,搬遷的成本很高,因此搬遷的事情就被一拖再拖,最終釀成了慘劇的發生。
最終208師的師長、政委因對命令拖延,分別受到撤職和警告的處分,礦藥廠的經理等相關領導也都受到了相應的法律嚴懲。
至此這件轟動全國的大案終于落下了帷幕。
參考文獻:
1、田中初.當代中國災難新聞研究[D].復旦大學,2005.
2、“6·14”重大炸藥爆炸事故[J].中國安全生產,2021,16(11):60-61.
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