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是一篇硬核干貨,而且跟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希望你可以靜下心來,深度完整的觀看這期內容。大家好,我是老丁四十年前,政府的一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成就這四十年來大家生活向好、資產增長的基礎。而去年政府提出的“將促進全
這是一篇硬核干貨,而且跟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希望你可以靜下心來,深度完整的觀看這期內容。
大家好,我是老丁
四十年前,政府的一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成就這四十年來大家生活向好、資產增長的基礎。
而去年政府提出的“將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會成為今后30年,影響大家生活和財富資產增長的新基礎。
這個方向的落實,會影響涉及到我們的居民收入、繳稅、買房、租房、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這些我們都會在今后多年的政策里看到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深度理解共同富裕的方針,并將其落實化。共同富裕,將會怎樣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后我們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歷史的進程告訴我們,不管是百年之前的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一旦社會走向了兩極分化,那么就會遭遇動蕩。封建社會時期就能看到起義,資本主義社會就會看到經濟危機的發生。
所以縮小貧富差距,降低基尼系數,是各地區今后實施共同富裕政策很重要的衡量指標。
這里面我想著重提三點,接下來咱們也會把這三點逐個細化,第一個就是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主要在未來的增量上做分配。將來的經濟還會繼續增長,也就是說大家都還會繼續賺錢,但是賺的少的人,賺的少的地區,比較重要的行業就不用太多繳稅,但是與之相反的,在未來的增量上,能力大的,出力就多一些。
第二個是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并不是純粹的平均分配,所以會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做出分層分級的要求,這點可以這么理解,比如從住房相關的稅上也能看到區別,就是你想買一套房,會比較容易,但是往后二套三套四套,購買成本和持有成本也會越來越多地增加。
第三個,就是共同富裕發展的基礎之上,會要求高質量發展。所以在發展的同時,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也一定要實現,而且逐步用科技等賦能各產業也是個重要的事情。
還有一個也很重要,就是打破壟斷這件事,會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事情,不管是對國有企業還是龐大巨頭,過去覺得銀行好像可以壟斷,數據好像可以壟斷,能源好像可以壟斷。
在今后的日子里,這些都會破壁越來越大!
所以,當理解了共同富裕這個方向之后,接下來我們說政府會怎么落實下去…
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共同富裕要解決的問題,總結下來就是兩個字——差距!所以,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政府會在全國范圍內重新調配住房、土地、人口、技術、教育等一系列資源。
在國際上有一個指標就是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這個咱們在之前的視頻里已經提過很多次了,基尼系數在0.5以下,就還算是合理的。超過0.5,就屬于貧富差距過大,貧富差距一旦過大,就會引發社會不穩定。
在1980年前后我們剛改革開放那會,我們國家的基尼系數只有0.2,那也是一個不夠健康的狀態,說明過于平均了,效率不夠。如今,看去年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47,也就是說已經臨近邊緣了。
所以現階段,我們需要縮小差距主要是縮小哪些差距呢?
1、城鄉差距
在我國,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個,就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我們看下最新的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3241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11962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的2.7倍,差距將近三倍。
所以共同富裕,第一個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當然不可能直接把城市的收入分給農村,雖然那樣也能完成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但這方法不能一直用。那么,就主要還是在增量上做文章,也就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的勞動效率。
我國城鄉差距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鄉制度化割裂,城鄉兩元構架。農村和城市用的是不同方式的制度,同時在過去經濟結構中,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先進一些,農村則以小農經濟為主,落后一點。同時,在基礎設施上,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都比較發達,而農村就相對落后,所以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遠高于農村。
所以,最簡單的辦法,第一步就是讓農村居民逐步轉化成城鎮居民,這是一條非常合適的路子,因為本身城鎮已經有比較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也有相對應的產業經濟了,只要農村居民參與到城市的經濟活動中來。他可以在城鎮中很好的生活,那么他的收入、消費、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就直接提上了。所以,咱們可以很篤定的說,農民落戶城鎮這條路只會越來越寬松。
既然咱說到這里,就多提一些咱們的戶籍制度。我們的戶口,不只是一個地域身份,本身還附帶著各位所在城市的社會公共資源,社會福利等這樣的屬性。
1958年,我國戶籍制度建立,是為了控制人口流動。因為那個年代我們處在計劃經濟階段,本身物資匱乏,國家處在主要發展重工業的時期。所以只要防止了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也就側面保障了城市的基本生活品和福利的供給。
后來改革開放初期,包產到戶等一系列新制度的誕生,使得農村生產效率提高,那么農村勞動力就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所以國家當時放開了鄉鎮企業,說允許農民以自理口糧的形式進集鎮落戶。
后來2000年之后,各地政府就因地制宜了,自主制定本地戶籍政策,有的地方就逐漸推出了積分落戶的政策。
整個中國的地方政府,主要是在2010年~2013年之間,戶籍制度開始變得越來越寬松,因為2010年~2013年期間,是我國的人口拐點,也是各地方的經濟拐點。
以2012年的一個文件為例,當時提出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的落戶需求。從這個文件之后,13年、14年、15、16、17年、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關于戶籍制度寬松的政策誕生。這其中包括居住證制度的建立,也包括2016年發出的,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這樣的政策。
今天即便戶籍制度已經如此放寬,但是我們仍然還有5億的農民。那么,為什么要轉移到城鎮戶口。
這就涉及到我們剛才提到的,戶口與城市福利制度同在,咱們城鎮戶口普遍享有的福利是住房、養老、醫療、教育、就業等制度。我們好像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了,其實農村戶口跟我們是不同的。
比如醫保,在城市居民中,每個月企業會幫你付大頭,你自己付一小部分,看病什么的都會用到。但是在農民工那里,雖然他跟你一樣,都是一個月賺5000塊,但他的醫保這個費用就會大打折扣,而這還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如果說我們往后看,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率約60%,為了經濟發展也好,還是共同富裕也好,國家都會大力并持續推進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其實就有必要用一些東西吸引農民進城,這些各方面的社會福利保障,就屬于其中一種。所以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也就是農村居民轉移為城市居民的過程。
可是不管如何推進城鎮化,都會有一大批農民將會留在農村,所以仍然要解決農民收入的問題,現階段我國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忙時靠務農、農閑時靠去城市里打工,幾乎都是勞動性收入。但是城市居民,有房子可以出租,有股票債券可以購買,相比農民就多了很多財產性收入。
你可能會說,股票債券什么的都在互聯網上,那農民也可以買呀。實則不然,到今天咱們全國有14億人,互聯網網民也只有10億多點,還有4億人連網都還沒連上。而且你農村家里的爸媽,爺爺奶奶,他們能發出來微信其實就已經很厲害了,你還指望他們去買債券和基金?不現實呀。
所以國家為了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做了什么事呢?土地改革,因為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是土地嘛。
我國在1998年建立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2004 年時候,允許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法流轉,城市商住用地出讓全面招拍掛,2008 年,又提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2014 年是農村土地改革很重要的節點,農村土地制度由“兩權分離”轉向“三權分置”, 提出所有權是集體的,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權可流轉的格局。這時候其實在法律上大家就可以進行土地經營權的買賣了。2018 年,又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三權分置”,2021 年,又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所以到了今天,如果你家在農村擁有土地,不論是宅基地還是經營性建設用地,理論上那都是你的資產,可以直接租出去、賣出去,如果是比較好的地段,將來被開發商看中的概率也就會大很多。
當然,在縮小城鄉差距這點上,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配套政策,這里我們就不更細節的去講了。
2、城城差距
我國現在的貧富差距有三大差距,第一點差距是城鄉差距,第二點就是城城差距。城城差距你也可以理解為是東西部差距。
因為企業是創造GDP很重要的載體,所以我們先看第一個主要指標,就是東西部地區主要城市的存續在業企業數量,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西部代表地區新疆、甘肅的企業數量分別是214萬和189萬家,而與之對應東部代表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的存續在業企業數量分別為804萬、1300萬和1484萬家(如圖)。東部地區遠高于西部地區。
如果看在天眼查能查到的全國的企業數量,也能看到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東部地區的企業數量遠高于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等一些西部地區(如圖)
另一個指標,現在我國東部地區已經有很多地區,人均GDP在10萬以上了,像是北京上海這種地區已經超過15萬了。但是西部地區,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西藏等省份的眾多地區,人均GDP只有四五萬這樣,
這樣看東西部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貧富差距也在三倍左右,主要是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城鄉差距也更大,所以需要扶持的對象并不是說在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這種省會里的人,而更多是在這之外的人。其實南北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的情況很不同,所以關于東北的問題,咱們要以后特地單拎出來一期說說看了。
說西部,咱們以新疆為例,1664.9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只有2600萬人。人口的密度不夠,而且有巨大面積的土地是沙漠,戈壁灘。所以在西部地區,就不能像在東部一樣,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如果同樣類型的環境屬性,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借鑒中東那一帶的國家們。新疆地下有石油,而且新疆地廣人稀,天氣炎熱,是很好的可以搞光伏發電的地方。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7.5萬億千瓦時。然后在今年的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又顯示,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發電量突破一萬億千瓦時,占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達到13.8%,這說明新能源發電的應用空間還有很大。而新疆這種地廣人稀、又炎熱少雨的地方本身又是特別好的載體。
現在我們國家的光伏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處在全球的前列了,因為今后有碳中和目標,而且隨著儲能、輸配電等綜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光伏發電的成本越來越低。將來咱們國家很大部分的電力會來源于新能源發電,這將是一個必然事件。
關于咱們國家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是個很血腥曲折且有趣的過程,不過今天就不詳細說了,咱們放到之后的視頻中再講。
說回城城差距。總之利用這種天然的地域優勢,去開采能源,并發展風能、光能等新能源,還有就是設立滴灌農業、大數據中心等,利用這種現代化的設施,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的一些不毛之地,發展出新的東西來,既能夠促進經濟,也能完成我們共同富裕的目標。
所以,今后我們大概率會更多的看到,這些地方的政府,會對我們剛才說的這些產業,給予很好的補貼或者稅收政策。
3、居民間差距
貧富差距第三點,就是居民與居民之間的差距。剛才說城鄉差距的時候我們提到,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好的一點就是,有對應的財產性收入,也就是有房子可以出租,有股票債券可以購買,但是其實這畢竟也都是少數人。
到現在,咱們國家的股民數量也只有1.9億,但是城鎮居民的人口數量卻有9億。
所以今后會做兩件事,一個是增加城市普通居民的勞動性收入,也就是你打工掙的錢。另一個是,縮小普通居民與高收入人群之間的財產性收入差距。
其實我們提高個稅起征點,就是在增加城市普通居民的勞動性收入。縮小差距勞動性收入的另一點,就是在行業企業上做文章。
我們現在去看A股中4000多家上市公司,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大約有40多個,數量只有1%。但是這些金融企業的利潤,卻占到整個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左右。而其他比如制造業等在市場中雖然數量多,但是利潤率卻遠不及這些金融企業。
而很多行業,比如過去那些年有過的,能源、房地產、銀行、券商這些行業,之所以賺錢多,是因為相關的牌照很稀缺,從而導致了在相關行業里工作的人,收入也就變得奇高無比。
同樣的,很多互聯網巨頭之所以能夠賺錢很多,是因為他們利用燒錢搶占了市場,形成壟斷之后,才增加了利潤。
所以,為了縮小行業與行業間、企業與企業間、打工人與打工人之間的勞動性收入差距,就會越來越多的打破各種壟斷,不管是國有企業的牌照壟斷,還是巨頭的資本壟斷。這都是阻礙居民間共同富裕的因素。所以說到這,你也就理解了最近兩年發生的,很多打破各種壟斷的政策了是吧。
現在我們再說第二點,縮小普通居民與高收入人群之間的財產性收入差距。
房地產上漲就是一個增加大家收入差距的因素。因為房產是少量人持有了更多價值的房子,如果房子繼續快速升值,就會更快的造成貧富差距加大。所以從這個方向看房地產,房價增速放緩,也是一種政治必然。
除了放緩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另一個就是增加普通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房地產無法再大漲的年代下,那中國的資本市場就會成為國內城鎮居民很重要的投資渠道,所以國內的媒體平臺,近兩年開始越來越多地對大家進行更多的金融相關的知識教育。
從這點事實我們也能看出來,在媒體上這類關于金融知識教育的活動以后也會很多。
結尾:
到這里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1、共同富裕這條方針,是今后30年,影響大家生活和財富資產增長的新基礎。
2、共同富裕要解決的問題,總結下來就是兩個字——差距。縮小貧富差距,降低基尼系數,也會是今后施政很重要的衡量指標。
3、我國城鄉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鄉制度化割裂,城鄉兩元構架,我們的戶口,本身還附帶著各位所在城市的社會公共資源,社會福利等屬性。而不管是縮小貧富差距,還是經濟發展需要,國家在今后都會持續推進農村城鎮化。而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也就是農村居民轉移為城市居民的過程;
4、土地改革后的三權分置,其實就是為了給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推動更多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
5、城城差距主要體現在東西部差距,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若想提升相關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會在今后大力推動光電、風電、滴灌農業、大數據中心等產業的遷移。
6、降低居民間的貧富差距,一個是增加城市普通居民的勞動性收入,另一個是,縮小普通居民與高收入人群之間的財產性收入差距。所以就有了減少個稅起征點、打破行業企業壟斷,遏制房價增速、宣傳教育普通居民增加多種收入來源,是這個方向上的變化。
這個視頻你一定要反復多看幾遍,這是未來政策走向、經濟走向的基礎。其實政策的制定也總是不斷松松緊緊調試的,但是最終一定會找到一個很恰當的度。
在這樣過渡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誕生很多結構性的機會以及限制。所以我們客觀看待這一切,客觀看待政策,客觀看待產業變化,那大家也就能更好的理解當下和未來。
我是老丁,朋友們,咱們再會。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
《國家能源局
華生《新土改》
天眼查《城市存續企業數量》
國聯證券《關注共同富裕下鄉村振興投資機會》
黃奇帆《共同富裕講話》
摩根士丹利《中國城市化 2.0:超級都市圈》
《中國國土資源年鑒》
《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
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經濟社會研究報告》
《西部大開發鼓勵類產業目錄》
WIND數據
光大證券《要素改革如何推動共同富裕:美日德三國經驗》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