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李真果(公元1880-1984),又名李正果、彭澤風,人們尊稱他彭老道、道爺爺。他出生于安岳縣觀音場(今護建鄉),6歲,家遭變故,移居于安岳縣云峰場,是全國聞名的高道,也是一個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他先后云游了九宮山、武當山、青城山、峨眉
李真果(公元1880-1984),又名李正果、彭澤風,人們尊稱他彭老道、道爺爺。他出生于安岳縣觀音場(今護建鄉),6歲,家遭變故,移居于安岳縣云峰場,是全國聞名的高道,也是一個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
他先后云游了九宮山、武當山、青城山、峨眉山等許多聞名的名山道觀。1932年返回安岳縣云峰場。
彭老道道法精深,醫術奇絕,武術、氣功、丹道功底雄厚,秉性峭直,德高望重。他為人治病藥儉效奇,能起沉疴于一旦。為了方便群眾治病,他帶領學生們研制成了觀音膏、海龍膏、紫金錠、濟世仙丹、蘇禾飲、六0六等20余種成藥,療效甚佳。現市場上暢銷的“潔爾陰”,就是他的學生薛永新等人,在他傳授的丹方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他的一生為人民的健康、為宏揚道德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受老百姓的擁戴。
1984年10月23日,彭老道無疾而終,享年104歲。他的學生捐資在云峰場修建了“李真果紀念館”。
少年時代
李真果的老家在安岳縣李家區觀音場響壇子(今李家區護建鄉內。父親李永超,母親陳氏(即李陳氏),依靠勤勞的雙手,在祖上留下的20余畝薄面上辛勤耕耘,尚可維持生計。在兄弟輩中。李真果排行第二,上有大哥,后有小妹李學文。
后被作為彭子渝夫婦收養。他改姓彭,名雷風,號廷龍。后來又改名為澤風,或澤豐。
李真果在彭子渝家中,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學習文化。彭子渝家境雖然稍好,但疏于理財,故不久又將李真果過繼給他的兄長彭子祥撫養。幾年時間,養父彭子祥一有空,便教他讀書習字,李真果也不負養父的苦心;凡讀過的書基本上過目不忘,牢記心中。養父見他確有一些天賦,便千方百計擠出錢糧,供他上私塾讀書。所以,李真果在彭家生活雖然清苦,卻學到了不少的書本知識。'
青年時代
李真果15歲時,養父給他說了一門親事。女方知書識禮,且長得十分漂亮。時逢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突然來了一名清廷團練,因其滿險麻子,人們叫他'麻團長',帶領十余名散兵游勇駐扎在云豐場上。不巧。李真果的未婚妻被'麻團長”,看見,糾纏不休,并將其強行奸污,后來,未婚妻覺得無地自容,便含恨自殺身亡。
李真果悲痛欲絕,恨不得立時將麻團長碎尸萬段,以泄其憤。眾人勸解他說:“憑你現在這個文弱書生,怎能和麻團長交手?”一句話提醒了李真果,于是他深藏憤怒,為了報仇,含恨告別了養父鄉親,外出拜師學藝,開始了周游天下的生涯。
起初,李真果主要在川中一帶活動。他四處拜師學藝,非常刻苦地操練武術。三年時間,武術功夫己經十分純熟,他長成了身強力壯的青年。于是,返回云豐場。惡棍麻團長仍在當地橫行霸道,繼續危害鄉民,李真果滿腔怒火,聚三年武功于一刃,手起刀落,立時殺死了麻團長,為受辱致死的末婚妻及鄉民們報了仇,除掉了這名惡霸。
深仇雖報,故居難留,為了逃避官府發兵追捕,李真果又'連夜外逃,隱姓埋名,四處漂蕩,從此開始了離井背鄉30余年的生涯。
出家為道士
殘酷的社會現實,又一次逼得李真果走投無路。此時,他已無依無靠,只有滿腔的浩然正氣,伴隨著他修道求真的艱辛之途。他從安岳逃到了遂寧,在遂寧縣內的一座道教宮觀,出家當了道士,希望在宗教縹渺玄虛的世界中,解脫人世的苦難。
當時的遂寧,宗教頗為盛行,亦為義和團活動中心。據《四川通志》記載,境內著名的佛道寺觀就有32座,其中道教宮觀有9座,即真武官、仙井觀、云游觀、元妙觀、篙山觀、上清觀、崇真觀、集虛觀、東蜀道院。這些道觀歷史悠久,多為唐宋創建。如位于縣東的云游觀、嵩山觀,傳為八仙之一呂洞賓修道之處。并留有詩碑云:'兩日行山興尚稠,塵緣未斷且回頭。一天風雨吹涼閣,四面藤蘿伴容留。著眼盡難為業障,平生無過是浮謳。何須抵死言名利,尋得清閑即便休。'此外,祟真觀、集虛觀為葛仙煉丹之所,舊有殘碑記其詩云:'幾字江頭鎖翠煙,一峰插立已參天。我來直上無人識,贏得清閑盡日眠。'上清觀,傳為唐代女冠董上仙成道之地。正是這種充滿神秘色彩的氣氛,吸引李真果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外出學習
李真果在遂寧的道觀中隱秘生活,學習道教的各種規儀,先后約一年時間。其后,為了開闊眼界,廣求高真,他只身一人,身披道袍,隨緣云游,來到四川渠縣。
在渠縣云陽道觀中,李真果巧遇高道王復陽,并被王接納,收為入門弟子。王復陽親自向他傳授道家秘術、內練要旨,授與《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萬法歸宗》、《推背圖》、《呂純陽祖師太極生生神數》等道家要籍,并且為他一一詳加講解,引領他身體力行。
后來,王復陽又把李真果帶到成都二仙庵,讓他掛單庵中,一邊勞動,一邊研修。李真果非常珍惜這段難得的時機。他白天任勞任怨地管理二仙庵茶園,晚上或空閑時便潛心攻讀道教經典。對二仙庵所藏的《道藏》、《續道藏》、《道藏輯要》等典籍,他反復學習,精心研討。尤其重視《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張三豐無根樹丹詞》等道教經典,奉為修道之瑰寶。他也重視道家的丹道法術,認為道無法不顯,法無道則邪,道法雙修,方為正途。他把《萬法歸宗》一書珍藏身內,敬奉修持達10余年。
李真果在成都二仙庵學道約有三年。那時他的母親陳氏身患重病,雙目失明。腰彎背駝,難以維持生計。李真果得知消息,立即返回老家安岳觀音場響壇子,運用自己學有心得的道家醫學與氣功,為母親治病除疾。
李真果運用道家醫學為母親治病的事跡進入民間傳說后,被染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人們傳說他與母親相對而坐。凝神閉氣,聚氣合神,運用天目種光,直射母親失明的雙目。片刻功夫,母親眼目重開,看到了分別幾十年的親生兒子,不禁熱淚盈眶,驚喜萬分。
接著,李真果又讓母親同自己背靠背緊緊相貼。李真果暗運體內元陽真氣,傳布母親全身。一時母親汗如雨下,遍身火熱,骨節上下,扎扎作聲,暖氣如白霧罩身,全身如坐于蒸籠之中。李真果手掐指訣,口誦真言,如此運動布氣,全力盡心地為母親治療。連續幾天,母親的各種宿疾病痛一掃而光,甚至連駝背也完全治愈了。
安排好母親的生活后,李真果又重返成都二仙庵,繼續求學修道。運用道家醫學治愈母親重病的實踐,使李真果深深體會到道家醫學博大精深,是一個尚待發掘的寶庫。從此,李真果更加重視道家醫學、藥學的研究,希望通過治病救人的方式,來普度眾生,宣揚正道。
他先后學習了《黃帝內經》、《千金要方》、《肘后備急方》、《急救仙方》、《枕中書》、《華陀中藏經》、《海上仙方》、《華陀玄門內照圖》、《醫學增廣》、《醫學三字經》、《祝由十三科》、《萬病一書》、《醫門總訣讀本》、《集成良方三百種》、《針灸大成》。同時,又廣泛閱覽儒家經典文獻,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子語類》、《皇極經世》、《四書味根錄》等。這樣一來,奠定了他儒道合一,醫道同運的思想基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前人留下的教訓。它表明
實踐與書本知識不可偏廢。李真果于是辭別了恩師王復陽,離開成都二仙庵,又繼續云游四方。
就近而行,他遍歷四川各地的名山寺觀,先后到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新津老君山、大邑鶴鳴山、藥師巖、梓潼文昌宮、江油金光洞、竇山、綿竹武都山、三臺云臺觀以及峨眉山、樂山。所到之處,他總是虔誠參拜,虛心地向高道大師們學習,即求玄機奧旨,并廣結善緣,聯絡道友。
其后,又沿長江而下,途經重慶、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縣、云陽、奉節、巫山……如同一條青龍,跨過了夔門,走出巴蜀,游歷南方。
他先來到武漢,登臨武昌城內的蛇山(一名黃鶴山,進香參拜。這里為道教重要的道場,有黃鶴樓、白云樓、八極樓、靜春臺、奇章臺、斗老閣、留云閣、仙棗亭、岳飛亭、長春觀。長春觀內,三清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端坐大殿,神氣肅然。斗姥閣中,南北星辰之神,左右擁戴,侍衛紫光夫人、大梵先天斗母。黃鶴樓上,供祭呂祖法像,三頭六臂,身披道袍,盤坐黃鶴身上。三頭者,上為鶴頂,中為獅首,下為本像;六臂者,左邊兩臂,一提飛龍劍,一掐'五雷訣”;右邊兩臂,一執珊瑚尺,一結'劍訣';中央兩手,合結'無遮印'。面容慈祥,神色飄逸,一幅大慈大智的德像。仙棗亭中,有呂祖詩碑云,'黃鶴樓中吹笛時,白萍紅蓼滿江湄。衷情欲訴誰能會,惟有清風明月知。'
在此道家圣地,李真果掛單留住,一晃就是數月。他求得觀內秘藏呂祖著作,精心持誦,刻志修持。他熟讀《呂祖百句章》:'養氣志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自云朝上闕,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李真果日夜揣摩,潛心研習,對道家要旨,逐步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境地。
他夜讀《呂祖全書》,讀到呂祖《懷火龍真人及云房先生》、《獻施胡鄭火龍兩先生》詩時,只覺得情透肺腑,靈臺通明。詩云:'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天地山河周結撰,星辰日月任停輪。須知本性綿多劫,空想留形歷萬春。昨夜鐘離傳一語,六天宮殿欲成塵。'萬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覺非輕,拋家別國云山外,煉魄全魂日月精。此見至人論九鼎,欲窮大藥訪三清。如今獲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李真果暗下決心,要效法劍仙呂洞賓,勸善救世,宏揚道家精神。于是,他又告別留住數月的黃鶴古觀,沿著呂洞賓當年走過的路程,前往火龍真人隱修的圣地——武當山。
他沿途參訪了通山縣九宮山、江陵縣玄妙觀、開元觀、太暉觀,終于來到了均縣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為大巴山北脈。地處華中,綿亙起伏,延伸八百余里,中有七十二山峰,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九井,九臺,十池,十石等奇境勝跡,為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歷代羽客仙真棲息修煉的仙山。如漢代的陰長生、馬明生,晉代的謝允,唐代的孫思邈、鄭思遠(火龍真人)、呂洞賓,宋代的陳摶、謝天地、孫寂然、鄧道安、元代的吉通志、汪貞常,明代的張三豐、李孤云,清代的王常月、陳清覺、張清夜等,都曾在這里修道養性。道教典籍又說真武大帝也曾在此山中修煉,四十二年功成飛升。這樣一來,武當山又以真武大帝的道場聞名于世,在道教徒心中的地位更加祟高。
武當山的真正興盛,與張三豐的功績緊密相聯。張三豐曾多次居住山中,結茅修煉、肇開武當道統。他直承陳摶老祖先天道脈,傳說亦得火龍真人親授劍法,而開三豐一派。其后推演發展,至清未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竟有17個之多,其中武當山一脈,尤以太極拳術(內家拳)享譽神州,遠播海外,成為中國道家文化精英的代表。
進入這片神奇的土地,李真果凡念頓消,歸真返樸。他參祖拜師,攬勝覓玄,造訪歷代祖師高道的腳跡蹤影。在華陽巖下,他盤足入定,靜憩養性,凝元神于泥丸九宮之中。五龍宮旁,他掐訣結印,口誦真言,心存諸真,修持五雷天心正法。白云洞內,他依陳摶秘傳先天胎息睡功,辟谷入定,不飲不食。桃源洞中,玉虛巖下,他祭仙人之蛻形,覓藏劍之古塋。雷巖洞旁,煉丹池邊,他采擷丹砂靈芝,嘗藥辨性,升鼎飛汞,燒煉外用內服之仙丹。遇真宮外,試劍石旁,他劃拳揮掌,時而舞劍,時而揚棍,深得三豐心法。北斗巖下,參斗泉邊。他又足踏天罡,步作禹步,神朝北斗,修習道教祈福解危之術。磨針澗中,他苦苦思索,終于尋到了真武大帝得道成真的秘訣,那就是鐵棒磨針,“功到自然成'。
李真果廢寢忘食,沒曰沒夜地苦煉。他或覓仙蹤勝跡,或訪友求師,或潛心修持,或刻苦研讀。他尤其看重張三豐的著作,三豐祖師精深廣博的思想征服了他。從此以后,張三豐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無根樹》、《金丹詩》、《大丹詩》等著作,一直伴隨著他,成為他內修外行的經典指南。
人們傳說,李真果至誠的求道之心,感動了武當山中的道友大師們。一天,李真果信步山中,忽遇一位老道,道人風骨清峻,神態滿灑自如,談吐隱含玄機,李真果叩頭求教,道人見他骨相清靈,神氣脫俗,便接納他為徒,引入修真洞府,秘授李真果以先天五龍睡功、天遁劍法及內外金丹之道。并囑其仍當隱修山中,待煉至丹凝神化,方可離山云游,歸鄉布道。據說,這位身懷絕技的老道長,就是名揚四海的'火龍真人'。
冬去春來,暑消霜降,花開花落,斗轉星移。李真果隱居武當山中,潛心修煉,也不知過了幾年,功夫己達到神凝丹結的境界。遵從師命,李真果告別師尊,離開武當,返回武漢。由此乘船,沿長江而下,參訪各地道教宮觀。他曾出入南京,留跡上海,由上海而去普陀山,專程朝拜南海觀世音。一路風雨兼程,非常辛苦。
日月運行,時光流逝,不知不覺,李真果在南方各地參訪修習已經長達20余年了。李真果決定返回故鄉,繼續修道。
1927年(民國16年),李真果又回到成都二仙庵。恰逢庵中舉辦道教經典、戒律學習班,李真果得以參加,歷時120天。他嚴守戒律,刻苦修持,平時少言寡語,有閑便披卷自省,深得道友們的好評與方丈的器重。
同年十月初一(農歷),二仙庵正式舉行'初真戒'授受法會。圜堂設在二仙庵呂祖殿內。屆期,李真果和眾位戒子,都頭頂黃冠,身著天仙戒衣(即黃色道袍),黃規(為黃色黑邊的拜墊)折成長條形,搭在左腕上。手執木簡(即木制的朝笏),排列成行,云集于圜堂長廊兩邊。
傳戒之三大師(律師、保舉師、監戒師)頭戴法冠,身著紫紅色綢緞繡衣,上繡白鶴、青鸞、云水等圖像,腳穿朱履,手執象牙朝笏。左右兩旁,各有一名侍者。身著天仙戒衣,各執一引磬、法鼓。還有22名大師,也頭戴黃冠,身著天仙衣,左腕搭黃規,手持木簡,排列在三大師左右。
然后由二侍者導引三大師前行,大師分左右在后。戒子等亦分左右尾隨大師們之后,魚貫而行,到達呂祖殿。呂祖殿布置一新,懸幡掛彩。呂祖神龕前,懸掛三清巨幅畫像。殿正中設立高臺,其上安置彩緞繡花被覆蓋的太師椅三張,臺下方桌上擺設五供、鮮花鮮果和法器。方桌三方均用桌圍圍任,兩旁各列長條桌若干張,上面陳列樂器、經典、表章。三太師椅前,又各設小桌一張,上放戒律等書。供桌面前擺大蒲團三個,鋪朱紅緞繡花拜墊。兩旁大師面前,也各置蒲團一個。通道兩旁,左右擺設十路蒲團。當侍者導引三大師進入呂祖殿后,律師居中,保舉師居左,監戒師居右,立于正中三蒲團面前。侍者分立兩旁。然后22位大師,亦分左右進殿,分立左右。眾戒子隨之而入,轉至蒲團面前,各按名次就位而立。
當排列整齊后,侍者敲磬,宣唱戒典開始。大師、戒子各將木簡雙手捧住,然后收簡鋪規,將黃規平鋪在蒲團之上,再捧簡而立。侍者請大家向三清教主行九叩大禮。頂禮完畢,三大師上臺就座,大師們左右排列,戒子們則整齊肅立,侍者引眾戒子問三師頂三禮,三大師微鞠躬還禮。眾戒子又向三大師頂二禮,大師們亦回一禮,然后又命眾戒子互行一禮。
禮畢,眾戒子俯伏蒲團,靜聽三大師傳授戒律。24位大師(包括侍者)齊奏樂器,口念真經贊詞,然后先由律師念第一節初真戒戒文,再由保舉師念第二節戒文,監戒師念第三節,周而復始,直至初夏戒戒文念完為止。
念畢,侍者敲磬,眾戒子一齊站立起來,又向三大師頂三禮謝過。然后由侍者引三大師下高臺(即授戒臺),眾戒子轉身對面而立,恭送三大師出殿。然后,眾戒子魚貫而出,回到圜堂略事休息。不脫戒衣,只將黃規、木簡放下,取出戒缽捧在手上。
少時,鐘磐齊鳴,三大師走出,眾大師率戒子,依序來到齋堂,三大師正中就座,太師與戒子分坐兩旁,均將戒缽放在碗筷前面。主廚道士為眾舀飯菜,眾戒子端坐無語,靜聽律師指示。律師說道:無酒不成禮義,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上難轉移,無氣天地闔閉。言畢,揭開戒缽蓋子,取出錫制凈瓶,又揭開凈瓶蓋子,蓋子連接一管,律師將管指向飯碗中,表示滴水狀,名曰滴出凈水。其余大師、戒子等均照律師做法。然后蓋上凈瓶,放大錫缽內蓋好后方吃飯。
吃飯時肅穆無聲,飯菜亦由主廚代添。先畢者輕輕放下碗筷,端坐不動。待全體食畢,侍者向:律師可有功否?律師方道:修持在人,功歸齋主,大眾慈悲,念佛謝過!眾人一齊念誦無量壽佛。然后三大師離座,眾大師和戒子們一齊站立,隨大師之后回到圜堂。至此,初真戒傳戒儀式告一段落。
如此嚴格的戒典,就是要求戒子牢記三皈、五戒、十戒、做一個虔誠皈道的信徒。李真果一一認真聽取,銘心刻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身體力行。
所謂三皈,第一皈身道寶,第二皈神經寶,第三皈命師寶。三皈依意,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葷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邪淫。是五戒者,為修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壽延齡,天神護佑。
如此勇往精進,言行不茍,三皈不犯,五戒無虞,惡念盡消,氣血已凈,方可受虛皇天尊所命初夏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貪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代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李真果受初真戒后,仍住二仙庵中,奉戒行特。至冬月初一日,又于呂祖殿中,受中極三百戒。他對天誓言,'皈身佩奉,信受行持,仰報四恩,希升仙品,轉授之后,誓愿遵戒奉行,不敢始勤終怠,背違。'其后,臘月初一,又得傳受天仙大戒,以作三壇圓滿功德。
至此李真果受戒已滿,律師閻永和賜其法名,恢復本姓,名真果,號不虛子,其衣缽為'信'宇輩,為全真教龍門派丹臺碧洞宗弟子,龍門派二十一代傳人。并將三戒書籍,凈戒碟一一發給,囑其謹嚴修持,明白義理。真果一一應允,牢記心中。從此,李真果便成為正式受過戒律的道門弟子。
與李真果同時受戒的,有安岳人彭海風,兩人情投意合,結為道侶。又有大邑張至益,德行亦與李真果相近,故又拜為好友。他們相互學習,切磋武術丹法,研修道經醫典。李真果仍留住二仙庵中,時去中江,學藝于朱玉才,時去青城、峨眉,采藥修真。一住又是五年。
1932年,李真果決定返回故鄉,定居安岳云豐場,在此地修建'皇經樓'誦經布道,勸善濟世。此后的47年間,李真果大多數時間都居住云豐。他曾三建皇經樓,云游貴州、云南,參加成渝鐵路的建設,廣泛治病救人、勸人學好。
李真果云游云貴高原,去過昆明黑龍潭,大理雞足山和貴州老君洞,并留下了一些動人的傳說。
黑龍潭,在昆明北效14公里的龍泉山麓黑龍潭公園內。傳為漢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元代為道教的龍泉觀,因山下有一碧潭,故名。潭水落石出清澈透底,游魚可觀。道觀分上下兩觀,下觀有黑龍宮,面潭西而立;上觀層樓迭閣,殿宇三重。觀內遍奇花異草,著名的有唐梅宋柏和明山茶花,被譽為'黑水祠中三異木'。潭水梅花,山嵐煙霧,引人入勝。
李真果隱修黑龍潭時,正值當地遭遇大早,三年不雨,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當地駐軍將領龍云到黑龍潭觀賞風光,無意間得知四川高道李真果在此隱居。于是虔叩,希望李真果施行道,為民祈雨。李真果回答說:'只要你想得到老百姓就好,天是有眼晴的'。果然,當晚就普降喜雨,萬民歡欣。
龍云非常高興,懷著敬佩的心情專程再次去黑龍潭,準備答謝李真果。然而,找遍廟里山中,也見不到這位四川道爺。原來,不為名、不謀利的李真果,早已悄然離開了黑龍潭。龍云遺憾地搖搖頭,為了表示謝意,只好派人專程前往成都二仙庵,送了幾十擔大米,以示嘉獎。關于此事,流傳頗廣,現尚在世的四川幾位老道長,也知曉此事。
李真果離開黑龍潭后,又往大理賓川縣雞足山。雞足山亦名雞瓜山,本為佛教名山。自明清以來,又成為道教全真龍門派西竺心宗的重要道場,先后有金懷懷、白馬李、李蓬頭、閔小君、雞足道者等于此修煉。李真果既為同門道人,千里參拜圣地,亦隱修山中多時,修煉大梵先天斗法。
其后,李真果又由滇入黔,來到貴州鎮遠縣中和山老君洞。老君洞亦名'青龍洞',為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道教'黔東第一洞天。'洞內開闊,深二丈許,四壁石乳如林,云垂花簇,飛禽走獸,奇態詭狀。支洞曲折幽深,不知胡底,涼風陣陣,自洞口回轉吹出,冬溫而夏涼,確為煉功修性的好地方。故自明代以來,此處已成為高道仙真聚合的場所。先后建造了朝元閣、萬壽宮、大佛堂、玉皇樓、呂祖殿、老君殿、藏經殿、望星樓、蓮花亭、六角亭等,多置于山間隙地,三面臨江,兩道瀑布自山巔下瀉,如龍斗蛟,建筑金碧輝煌,壯麗異常。
李真果涉川越嶺,來到此山,眼觀勝景佳處,心情開朗,一掃旅途的艱辛與塵勞。他略為整理道裝,大觀掛單,在洞中潛心研修道家教義,得益非淺。所以在后來的歲月里,他多次向學生、朋友們談到貴州老君洞,總是充滿深情的懷念。時至今天,在安岳、遂寧的許多老百姓中,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這位德高望重的道爺并沒有死,他還活生生地生活在老君洞中。
隨著四川的解放,李真果便安居云豐,不再四處云游。1950年12月,年已70高齡的李真果,為了建設新中國,毅然報名參加了修建成渝鐵路的建設大軍。在資中縣玉兒溪人工灘一帶,施工勞動。直到1952年10月,成渝鐵路完工后,由鐵路局出據證明,介紹給地方政府,將李真果定為'五保戶',每月發給生活救濟金6元,按城鎮居民每月配給口糧25斤。于是李真果又退居云豐鄉,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堅持修道、勸救,運用醫藥儉方,為民眾治病,收到顯著的成效。
為了方便群眾治病,李真果帶領學生們,親自研制了觀音膏、海龍膏、紫金錠、濟世仙丹、蘇禾飲、六0六等20余種中成藥,臨床應用范圍頗為廣泛。兩年多來,李真果一方面以道家醫藥學為人治病,同時又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化民眾,一時人集如潮,每天求醫學道者成百上千,引人注目。
在李真果臨終之前,他口述了一首詩,概括了自己漂泊不定、歷經坎坷的生平,同時,把勸救和平的理想,寄托在現在與未來。
詩曰:
鐵路輪船遍五洲,
天降小子五洲游。
儒佛道也同開化,
魯語周風遍地救。
金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