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仲夏時節,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期而至。由聊城市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聊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中華水上古城火爆上演,肘捶、查拳、梅花樁拳、少林鎖步錘、陳氏太極拳、冠縣孔村獅魔頭等9個非遺項目展
仲夏時節,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期而至。由聊城市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聊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中華水上古城火爆上演,肘捶、查拳、梅花樁拳、少林鎖步錘、陳氏太極拳、冠縣孔村獅魔頭等9個非遺項目展演依次亮相,38個非遺展位環繞光岳樓一周爭奇斗艷,給古老的光岳樓增添了新的色彩,也讓市民目睹了眾多守護非遺根脈匠人的風采。
非遺展演紛紛秀絕活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9個非遺展演節目爭奇斗艷,紛紛拿出了各自的看家絕活。
陳式太極拳展演
臨清肘捶弟子們現場表演的十趟捶、四季捶、八卦捶,招法真切,變幻莫測,彰顯了天勢、地勢、人勢的精深立意,讓在場的觀眾拍手叫好。“南拳北腿,山東查”“南查北梅”……這些傳統武林中的俗話,不僅說明冠縣查拳名聲在外,而且也顯示了冠縣獨具特色的武林拳種。在非遺展演上,冠縣查拳眾弟子和傳承人表演的查拳,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步法靈活多變。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呈現出了查拳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令人嘖嘖稱奇。
梅花樁拳傳承人孟昭力弟子們以及冠縣孔村梅花拳弟子的表演可謂珠聯璧合,將梅花樁拳的基本五式“大、小、敗、拗、順”展現得淋漓盡致,拳如行云流水,讓人紛紛叫絕。隨后,少林鎖步錘、陳氏太極拳也讓觀眾大呼過癮。
接下來的冠縣孔村獅魔頭,訓獅人(南極仙翁)頭戴面具,身穿道袍,手持佛塵,在鼓、鑼、鐃、鈸等樂器的宏大伴奏中,兩頭獅子叩首、伏、坐、蹲、躍、翻、搖頭擺尾、望、昂頭、原地繞頭、交叉跳步繞頭、獅子喝水、獅子舔尾、獅子舔腳等動作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還有道口鋪竹馬舞、運河傘棒舞讓人大開眼界。“喊一聲古老的東昌,夢中的家鄉,八角鼓的旋律,傘棒舞的歡暢,聽不夠,看不夠……”“節目太棒了,這次演出真讓人過癮。”前去看節目的穆先生說。
261項非遺璀璨奪目
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光岳樓周邊的非遺展陳活動上,共計38個非遺項目精彩亮相,其中僅代表“健康生活”的傳統中醫藥項目就達11項,分別是“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健腦補腎丸制作技藝”“聊城趙氏艾草養生”“陽谷孟氏手針法”“中膏膏方制作技藝”“芳魁抑菌粉制作技藝”“馬氏足診與發泡拔罐療法”“億佴膏制作技藝”“茌平袁氏接骨膏制作技藝”“翟氏鼻炎膏”“劉氏接骨膏藥”。在趙氏艾草展位前,艾草足浴包、艾茶、艾灸盒、艾絨枕頭等不一而足。傳承人說,艾草產品能提升人的免疫力,祛濕寒,尤其艾絨枕頭能改善人的腦部微循環和睡眠質量。
在木版年畫展位前,省級傳承人郭春奎說,他最近刻了一個“鐘南山”木版,將當代廣大人民群眾最崇敬的英模人物鐘南山雕刻出來。上面還刻有藏頭詩,詩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英雄鐘南山”。“只有用新意‘守’藝,才能讓古老非遺活起來”,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發現,郭春奎的木版雕刻是聊城用新意“守”藝的典型代表。同時,郭春奎還展示了新印刷的木版畫《運河聊城》和10余米長的木版畫《弟子規》。
在東昌古錦展位前,傳承人梁平說,用艾草和古錦布料制作了一些掛件,與遺產日的主題非常契合。在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站臺前,蒙眼切腰花讓人大開眼界。記者發現,每個展位前,都有非遺項目的圖片展示和介紹,讓人參觀非遺項目時也增加了對這一項目的進一步了解。
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科科長崔翔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聊城共有國家級非遺11項,省級非遺45項,市級非遺261項,縣區級非遺700余項。這些非遺項目各具特色、璀璨奪目,是聊城人世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也是聊城人守護根脈和傳承發揚的結果。今后非遺管理部門將創造新的非遺形態和表達方式,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非遺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民眾。
鏈接
東昌府區東昌府木版年畫研究會成立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6月12日下午,東昌府區東昌府木版年畫研究會舉行第一屆一次全體會員大會暨成立大會。這標志著東昌府木版年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也標志著50余名會員有了一個學習、交流、研究的新平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欒喜魁當選東昌府木版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欒占海當選研究會會長。
據介紹,東昌府木版年畫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風格獨特的東昌府木版年畫幾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行,深受民眾喜愛。同時,也將帶動木版年畫從業者、愛好者和從事木版年畫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起探討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發展狀況,增加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影響力,促進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產業發展。
丁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