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能想象嗎?一張小小的紙牌,居然可以產生推到帝國大廈的巨大力量。
你知道嗎?去年一條“山西省臨汾市古縣男子一腳飛踹致215根石柱斷裂”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而男子的踢踹只是導火線;
曾經的911事件中,美國雙子塔的兩座大樓轟然倒塌,飛機本身的沖撞和爆炸也只是導火線;
它們背后的罪魁禍首都是多米諾骨牌效應,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呢?為何會產生這么大的力量?
多米諾效應就是指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宣宗二年,民間一種名為“牌九”的骨牌游戲盛行,后來傳入宮中。
1849年,一位名叫多米諾的意大利傳教士將這種骨牌帶回了米蘭。并作為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了自己的小女兒。后來,多米諾為了讓更多的人玩上骨牌,不僅制作了大量的木制牌,還發明了各種的玩法。
后來,人們為了銘記多米諾給歐洲帶來這么好的一項運動,就將這種骨牌游戲命名為“多米諾”。到了19世紀,多米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運動。
其實最開始的多米諾玩法還只是停留在單線,比賽也就是看誰推得多、推得遠。后來玩法逐漸升級,從單線發展為平面,一些由骨牌組成的圖案和文字出現。
如今,多米諾骨牌已經朝著立體層次發展,并且再加以高科技成果的運用,配以聲、光、電的效果,使多米諾骨牌動力的傳遞具有了多種形式。
這個小小的游戲卻充滿著巨大的能量,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A·懷特海德就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制作了13張大小不一的骨牌,第一張只有小手指甲大小,以后的每一張都是前一張體積的1.5倍,最后一張牌面大小接近于撲克牌,厚度大約是撲克牌的20倍。
他將這套骨牌按照合適的間距依次排列開,輕輕推動第一張,后面的骨牌也隨之倒下,據數據顯示第13張骨牌倒下時所釋放的力量是一張骨牌倒下時的2000多倍。
這就是一種多米諾效應,據懷特海德說,若是繼續制作后面的多米諾骨牌,第32張可以高達415米,是紐約帝國大廈的兩倍。若真有這樣大的骨牌,僅憑一指之力便可讓帝國大廈轟然倒塌,可見多米諾效應帶來的“量變”之大。
而多米諾效應的原理就在于:當骨牌豎著時,它的重心處于較高的位置,當其倒下時重心隨之下降,并且在倒下的過程中它的重力勢能便能轉化為動能,作用在后面一張骨牌上。第二張骨牌將第一張牌轉移來的動能,和自己倒下過程中本身具有的重力勢能轉化的動能之和,作用在第三張骨牌之上。
以此類推,每張骨牌在倒下的時候,產生的動能都比前一塊大,速度也一個比一個快,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這種多米諾效應與哲學上的“禿頭論證”和社會研究學中的“稻草原理”很像。頭上掉一根頭發,無所謂;再掉一根,也很正常;還掉一根,仍舊不必擔心……長此以往,一根根頭發掉下去,最后出現的就是禿頭。
同理,在駱駝身上放一根稻草,仿佛是毫無重量,但一根一根地加上去,當最后一根輕飄飄的稻草放到了駱駝身上后,駱駝就會不堪重負癱倒在地。
盡管在我們的生活中第一根頭發的脫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現,引發不了什么大的變化。但當這種趨勢一旦出現,不斷加劇卻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只有當“量變”引發“質變”時,才會引起重視,往往時機已晚。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充分利用好這種“多米諾效應”,也要警惕它能夠帶來的傷害。
王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