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集采陰影之下,微創求勝欲很強近期因“支架行賄”風波成為輿論焦點的微創醫療,在不到一個月內連續發動了三筆收購。10月4日,微創醫療公告稱,以8800萬歐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德國Hemovent公司,并在5年內另付最高3500萬歐元的里程碑付款,總
集采陰影之下,微創求勝欲很強
近期因“支架行賄”風波成為輿論焦點的微創醫療,在不到一個月內連續發動了三筆收購。
10月4日,微創醫療公告稱,以8800萬歐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德國Hemovent公司,并在5年內另付最高3500萬歐元的里程碑付款,總價接近10億元人民幣。
Hemovent公司的主打產品,就是俗稱“人工肺”的ECMO,這是重癥監護室里的“救命神器”。新冠疫情讓ECMO名聲大噪,但國內目前尚無企業能夠生產。
至此,微創有望成為國內首個生產全套ECMO產品的企業。
不僅如此,9月中旬,微創還宣布收購其上游原料藥企業,并在10月6日收購了一家帶物業的企業,準備擴大研發場地規模,開發高端支架,減少集采帶來的損失。
這幾年,微創一直努力擺脫“支架+鋼板”的傳統業務構架。2018年,微創聯手馬云的云鋒基金,斥資15億港元收購了意大利LivaNova公司的心律管理業務品牌“索林”,即起搏器、除顫器等業務。
但這樣的轉型力度顯然還不夠。冠脈支架、球囊、骨科耗材,無一不在國家醫保局集采的視野里,動作稍慢就可能直接“活埋”。
因此,微創有了近期接二連三的動作。
高價買下一家新公司 微創能否翻盤?
人工肺、手術機器人,都是微創醫療在高端醫療器械上的布局。
一臺ECMO設備,價格在100到300萬元不等,病人使用兩周就需要20萬元。2020年初,新華社發文稱:ECMO需求暴增,這么重要又費錢的設備卻完全要依賴進口,由美敦力、米道斯等國外品牌瓜分。
當時,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李偉松對媒體表示:國內對ECMO的關鍵材料和技術尚未掌握,起到人工肺的作用的氧合器、人工心臟作用的離心泵很難國產化。
其實,除了在疫情等危急情形下,ECMO平時的使用需求也很大。根據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分會的數據,全國的ECMO僅有500臺左右,距離國外每2到4萬人擁有一臺ECMO的標準,國內還有數千臺的缺口。
微創醫療通過收購引進ECMO,不失為一個解決國產化難題的方案。
Hemovent公司2013年成立于德國,還是一家初創公司,并不算出名,其產品只在歐洲獲批。不過,微創醫療企劃和項目管理副總裁樂承筠認為:Hemovent公司在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研發和生產中心有助于微創開拓歐洲市場。
當然,微創也保留了在中國引進ECMO的機會。
微創較早期孵化的手術機器人業務9月24日已經通過港交所聆訊,但其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截至2021年6月30日,微創醫療機器人虧損2.42億元,并且還面臨著達芬奇等其他手術機器人的競爭,未來商業化之后能否實現盈利還是一個未知數。
微創醫療嘗試高端醫療設器械的探索,要能追上國家集采的開展進度。
自2020年底至今,國家已經組織了冠脈支架、人工關節集采,微創醫療均有中標品種。人工關節的集采結果雖未落地執行,但冠脈支架集采已經對微創醫療造成了實際沖擊。
2021年半年報顯示,微創醫療虧損7.4億元。微創醫療提到:冠脈支架集采帶來的銷量上升,沒有完全彌補收入和毛利的下降。年報顯示:其心血管介入產品在2021年上半年收入為6683萬美元,同比下跌了24.4%,其它業務則均有增長。
冠脈支架的“水分”并不稀奇。近日,一份涉及微創代理商的起訴書被曝光,一套微創心臟支架有1300到2000元的回扣。國家醫保局一直希望通過集采斬斷原有銷售模式,這對目前的微創來說并不算好事。
集采內市場降成本 用產品空間換時間
轉型高端醫療器械并非一日之功,在集采背景下,微創顯然是希望用空間換時間,盡量延展自己既有業務的領域,避開集采的鋒芒。
10月6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稱:以6.5億元收購上海寰博數碼科技全部股權,并將該公司3萬平方米的物業,作為福建科瑞藥業的研發基地之一。
福建科瑞是微創的上游企業,主打產品是冠脈支架涂層藥品雷帕霉素,一直向微創醫療供應原料藥。9月12日,微創醫療宣布收購福建科瑞45%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并獲得了該公司的經營權。如此一來,微創醫療就能降低冠脈支架的成本,從而集采中標的品種上減少損失。
不僅如此,雷帕霉素也是藥物球囊的備選藥物之一,信立泰已經在今年年初開展了相關的臨床試驗。微創醫療有了福建科瑞,支架和球囊的成本的預期下降,已經不言而喻了。具體能夠降低多少成本,健識局向微創醫療求證,一直未能得到官方回復。
在8月的國家人工關節集采培訓會上,健識局獲悉:藥物球囊也將要納入國家集采范圍之內。屆時微創醫療的球囊產品就會具有更大的競爭力,也能彌補集采砍價后的部分損失。
當然,微創還有另一層考慮,其在公告中表示:收購福建科瑞股權可以完善供應鏈,也有助于支架進軍國際市場。
根據微創醫療2021年上半年財報:微創上半年的國際市場收入占比約55%,已經超過國內市場。截至2021年6月30日,微創的四款藥物洗脫支架已經在33個國家或地區上市。
面對集采,微創醫療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條路,這也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轉型的樣本。
但是對于更多國內企業來說,微創的新模式可能無法復制。一方面,布局集采外的高端醫療器械,需要更多資金,小企業捉襟見肘;另一方面,進軍國際市場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一個參加集采的企業代表對健識局表示:除了幾個業內龍頭,很多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并不看好國際市場。無論是技術、成本,國內企業與外資本身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發達國家不認可中國的產品,發展中國家又沒有消費能力,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輸掉了集采,小企業面就直接面臨生死問題。”上述企業代表表示。
文丨大衛
運營丨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高夕林